论文摘要
龙门山造山带是一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现今代表了四川地块和青藏高原之间的重要构造界限。其中三大断裂带(后山、中央和前山断裂带)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前人对龙门山南段双石断裂、五龙断裂和陇东断裂研究基础上,以五龙断裂为重点,采用磁组构和构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野外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力场特征及可能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构造相似的基础上,龙门山南段断裂带表现了一定的南北差异性,在五龙、天全所代表的南部的地区,断裂带内构造倾向偏西,磁组构Kmax倾向北西(310°左右),而盐井、双石等代表的北部区域,构造主体倾向西北,磁组构Kmax倾向正西(270°左右)。小构造反映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南段北部,挤压应力由北西指向南东,而在南部,则由西向东挤压。Kmax倾向则表现了北部的东西向拉伸应力和南部地区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根据前人对三大断裂带不同构造期间的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并结合本项研究获得的数据的分析认为,现今龙门山南段断裂带总体应力场特征代表了发生于印支期的构造变形的印记,包括了以北西向的挤压和沿北东-南西向的左行走滑的联合效应。这一反映印支期应力场形成的构造原因,是由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及松潘-甘孜地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向南的反向推挤以及碧口地块的向西南挤出,造成对龙门山构造的斜向挤压而成的。这一斜向挤压应力派生对龙门山的正向推挤和左行走滑。前者形成断裂带内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后者派生由Kmax代表的拉伸应力。两者共同的效应造成野外可见的正花状构造。现今南部出现的不同于北部的应力场特征并非原生,而属于印支期应力场被改造结果。本文推测龙门山南段构造在复杂的块体拼合关系中,受到与其比邻的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影响,导致南部构造走向趋于近南北。同时,晚新生代以来鲜水河断裂的北西-南东向左行走滑运动造成南部磁组构Kmax北西-南东向拉伸的应力场特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龙门山南段山前河流构造地貌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J].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1)
- [3].龙门山南段高家场地区似花状构造特征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0)
- [4].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磁组构及其有限应变[J]. 地质通报 2014(05)
- [5].龙门山南段三江-水磨-漩口飞来峰的构造变形及演化[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