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并不断被张扬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涉及到生态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本文研究的主旨是从人文生态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还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意识,让公众接受并参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发达国家从经济发展和人的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方面,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问题,而发展中国家从人口需求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方面,同时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问题,都意识到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都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科学课题,搜集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就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特别对生态学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问题从本质上加以考查论证。然后进行历史比较,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普通生态学到环境生态学再到人文生态的研究,横向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关系,人文生态与生态哲学的研究。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阐述生态哲学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的密切关系出发,挖掘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内涵,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实践,提升出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核心——生态哲学,并以此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建设。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第一章:绪论,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可行性等方面来阐述人文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着重从生态学科、生态危机意识、生态系统论三个方面来论述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平台。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属性、人文生态意识、人文生态体系和人文生态准则四个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包括人文生态实践的依据、原则和指标选择三个方面。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核心——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理论升华,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意识和生活意识有重要引导作用。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建设,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利用科技手段,依靠法律和政策保障,结合产业基础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是顺利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第七章:结论与展望,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展望未来我们坚定信心。人文生态是人文社会科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有机融合而升华出来社会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性认识,使人类觉悟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学与人文融合,即人文生态意识,是一种全面、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断,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是挖掘了生态学的精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的视角1.3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现状1.3.1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状况1.3.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状况1.3.3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的研究现状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1.4.1 研究方法1.4.2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1.4.3 研究的内容和线路1.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意义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2.1 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平台2.1.1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学渊源2.1.2 世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生态保护主义2.2 生态危机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催化剂2.2.1 生态危机意识—世界末日模型评析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2.3 生态系统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2.3.1 经济系统的绝对性与相对性2.3.2 环境系统的无限性与有限性2.3.3 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人文生态内涵3.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人文生态属性3.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视角3.1.2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3.1.3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拓展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文生态意识3.2.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在于人文生态意识3.2.2 人文生态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3.2.3 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论3.3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体系3.3.1 生存支持系统3.3.2 发展支持系统3.3.3 环境支持系统3.3.4 社会支持系统3.3.5 智力支持系统3.4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准则3.4.1 公平性准则3.4.2 可持续性准则3.4.3 共同性准则3.4.4 需求性准则3.4.5 公众性准则4.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4.1 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实践的依据4.1.1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1.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1.3 人文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4.2 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实践的准则4.2.1 人口增长相对均衡4.2.2 人均财富增长满足需求4.2.3 科技进步克服边际效益递减率4.2.4 水土保持能力增强4.2.5 森林资源充分保护4.2.6 草原生产力稳定发展4.2.7 渔业资源合理利用4.2.8 耗竭性资源合理开发4.2.9 地下水动态平衡4.2.10 排污量低于环境容量4.3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指标及其选择4.3.1 人文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4.3.2 人文发展指数4.3.3 世界银行新指标体系4.3.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文生态指标5. 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核心—生态哲学5.1 生态哲学是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理论升华5.1.1 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发展观5.1.2 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历史观5.1.3 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经济观5.2 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意识的引导5.2.1 传统人文生态观是发展不可持续的思想根源5.2.2 生态哲学是对传统哲学人文生态观的辩证否定5.2.3 生态哲学引导发展思维转向人文生态5.3 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生活意识的引导5.3.1 由征服意识导向保护意识5.3.2 由人类中心主义导向人文生态意识5.3.3 由改造自然意识转向改造人类自身意识6.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建设6.1 人文生态危机的成因6.1.1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活目标低6.1.2 生存模式落后导致生态意识不强6.1.3 制度约束不力导致生态效益意识短期化6.1.4 政策法令软化导致人文生态“误导”6.2 人文生态建设的生态学原理6.2.1 植被演替6.2.2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6.2.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2.4 地形对植被类型的分异6.3 人文生态建设的科技手段6.3.1 推广先进技术培养科技生态意识6.3.2 推广耕作技术培养生态保护意识6.3.3 推广科技种田是培养还林还草的自觉意识6.4 人文生态建设的保障体系6.4.1 政策措施6.4.2 法规措施6.4.3 科技措施6.4.4 融资措施6.5 人文生态建设的产业基础7.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攻读学位期间(2006,5-2008,12)科研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学论文; 人文生态论文; 生态哲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