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结合国内外对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水电解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用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开展了一系列SPE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多种三合一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MEA)的制备及其水电解制氢与H/D同位素分离性能的考察;2)采用微波加热多元醇法(Microwave Heating Polyol Method,MW)制备了Pt/C、Pt-Pd/C、Pt-Ir/C、Pd-Ir/C和Pd/C等催化剂,并进行了TEM、XRD、EDS和XPS等表征和分析;3)利用浸渍-还原法(Impregnation-Reduction,I-R)制备了Ag/SPE电极,考察了多种因素对镀层的影响。得到如下较有创新性的结论:研究了IrRu/Nafionl 17/PbAg、IrRu/Nafionl 17/Ni、IrRu/Nafionl17/TiNi3、Ag/Nafionl17/Ni、C/Nafionl17/PtRu等5种MEA电极的水电解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各电极的阳极活性顺序为:IrRu>Ag>C,阴极为:Ni>PbAg>TiNi3,TiNi3的稳定性比Ni好很多,PbAg最为稳定。各电极的过电位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电流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将SPE水电解技术应用于H/D同位素分离,在40℃、90mA·cm-2条件下,IrRu/Nafionl 17/PbAg、IrRu/Nafionl 17/TiNi3、IrRu/Nafionl 17/Ni和C/Nafionl 12/Pt-TiO2MEA电极的H/D分离系数分别为4.49、3.48、3.14和4.53。对IrRu/Nafionl17/PbAg研究还表明分离系数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该电极lnα~103/T的拟合直线为:lnα=0.816×(103/T)-1.112,在40-70℃范围内反应的活化能-△Hα约为6778J·mol-1。研究了微波加热多元醇法制备Pt/C的工艺条件,实验表明:微波加热时间为90s所得催化剂平均粒度约为3.5nm,尺寸绝大部分分布在3.0~4.5nm之间,反应完全且基本无团聚,较40s、60s和120s更好;采取总的加热时间为90s时,(60s on+30s off+30s)的分段式加热较一次性加热90s制得的Pt/C催化剂平均粒度更小(约3.2nm),分散更加均匀;pH值对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Pt/C催化剂的粒度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粒径分布变窄,分散更加均匀。采用微波加热多元醇法制备了Pt/C、Pt-Pd/C、Pt-Ir/C、Pd-Ir/C和Pd/C催化剂,并与传统的浸渍还原法合成的Pt/C进行了对比。结合XRD与电子衍射分析表明:两法所得的Pt/C均为面心立方结构,Pt-Pd/C和Pd/C的XRD峰形与Pt/C基本一致,Pt-Pd/C为多晶,Pt-Ir/C为非晶结构。EDS进一步证实制备出了各种金属和合金催化剂,得到了催化剂的大致含量。XPS分析发现:微波加热多元醇法所得的含Pt催化剂Pt(0)的相对含量均在60%以上,非晶态的Pt-Ir/C中Pt的氧化态含量较少,PtO2等高价形态的量更少,几乎不存在。浸渍法制得Pt/C的Pt(0)的相对含量略低,氧化态量较多。分析了微波加热多元醇法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机理,可能是因为增加了催化剂颗粒的比表面积、分散度,减少了催化剂表面无催化作用的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增加了H2、CH3OH、OH和O2等吸附的金属原子活性位,因此,较浸渍还原法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性能。进行了浸渍-还原法镀制Ag/SPE电极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其它条件相同时随着Ag+或BH4-的浓度增加镀层粒度增加、尺寸分布变宽、分散度下降、镀层变得致密,但浓度过大会使得镀层太厚、结块团聚严重,不利于气体的传输和扩散。当BH4-浓度为0.1mol·L-1(pH约为13),Ag+浓度为3×10-3mol·L-1时,镀制两次所得的Ag/SPE镀层Ag粒子的平均粒度小,约为52.2 nm,致密性良好,金属利用率高,可获得良好的Ag/SPE电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Fe-N-C catalysts for PEMFC: Progress towards th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under DOE reference[J].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19(12)
- [2].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PEMFC状态及参数估计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9(04)
- [3].PEMFC微环境舱设计[J]. 环境技术 2020(02)
- [4].PEMFC电堆简易模拟器[J]. 环境技术 2020(03)
- [5].PEMFC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J]. 电池 2020(03)
- [6].基于有机朗肯循环改善PEMFC系统性能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20(09)
- [7].Recent progresses in H_2-PEMFC at DICP[J].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19(09)
- [8].超声喷涂法制备PEMFC膜电极研究[J]. 稀有金属 2017(06)
- [9].非晶合金双极板在PEMFC环境下的耐腐蚀行为[J]. 功能材料 2017(07)
- [10].不同温度下磁场对PEMFC的工作性能影响[J]. 电源技术 2017(07)
- [11].现代船舶新动力集成系统中的PEMFC技术[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22)
- [12].两种分块化PEMFC模型的仿真比较分析[J]. 电源学报 2019(06)
- [13].基于化学吸/脱附固态储氢的PEMFC动力系统耦合特性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1)
- [14].PEMFC气体流道中多孔介质的应用[J]. 电源技术 2020(01)
- [15].PEMFC测试系统快速配建[J]. 环境技术 2019(06)
- [16].PEMFC气体加湿网格化控制[J]. 环境技术 2020(01)
- [17].PEMFC膜电极的活化研究进展[J].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8].PTFE含量对PEMFC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J]. 电池 2020(02)
- [19].装配扭矩对PEMFC性能的影响[J]. 电池 2020(03)
- [20].PEMFC系统输出电压的双模控制的研究[J]. 自动化应用 2020(09)
- [21].操作条件扰动在PEMFC性能优化中的应用[J]. 电源技术 2019(01)
- [22].温度和背压对PEMFC性能的影响[J]. 电池 2019(05)
- [23].PEMFC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J]. 中国电力 2016(11)
- [24].PEMFC平行流场宽度对流动特性影响[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3)
- [25].不同空间磁场分布对PEMFC工作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17(04)
- [26].一种考虑催化层结构参数的PEMFC气相模型[J]. 电源技术 2017(03)
- [27].PEMFC并网发电系统主动电流控制方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7(04)
- [28].开放式阴极PEMFC动态水管理的研究分析[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5(01)
- [29].树脂/石墨PEMFC双极板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综述[J]. 材料导报 2013(17)
- [30].PEMFC性能正交试验有效性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