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村落体育研究——以一个自然村落为个案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 罗湘林
导师: 任海
关键词: 村落体育,历史沿革,活动的结构,功能与意义
文献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004年,作为首次由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的“农村体育年”,风风火火地展开了运作。但在理论上如何认识农村体育、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施展,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课题。当前在这些领域的体育学研究,大都表现为现状调查、逻辑推演,而缺乏脚踏实地的系统研究。因此深入一个具体的村落、做个案的分析,将是对原有研究定势的一个突破和进步。并且,对“村落体育”进行考察与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农村体育问题、采取可行措施的起点。本文以个案研究作为切入点,探寻了“村落体育”的内涵、结构因素、活动特征、发生机制和功能,因尝试着从宏观以及理论层面上进行更多的辨析,故应具有一定的普遍解释性。因此总结为一般意义上的“村落体育”,结论为:1、“村落体育”的概念,可表述为在农村村落环境下的,以村民为主体,以自在的或混含着娱乐消闲、健体等目的,所进行的非生产性的身体运动的统称。它是村落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具有形态的含糊性、意义的丰富性、活动的自在性、资源的本土性、投入的全面性等特点,与现代体育占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体育有着不一样的风格。2、“村落体育”的结构,可分解为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三个构成要素。按主体之别,可分类成“村落性的活动”、“小群体活动”、“个体性的活动”三类。体育活动条件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而且有精神方面的。体育活动则有“仪式性”、“功利性”、“娱乐性”等多种类型。并且,“村落体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3、“村落体育”的功能,它是综合性的,但也是含糊的,包括有文化、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多种功能。在个体层面上,村落体育能够达到建构身体、建构身份以及建构与他人关系等一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起着支撑村落体制、团体等的存在与维持村落秩序的有序性等作用;在文化层面上,提供了某种意义,保证了村落传统的延续与种种条件的再生产。4、“村落体育”的发展沿革,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的调适特征,彰显出其弹性和韧性,但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受制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的特点。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所调查的村落体育呈现出从“观念型文化”到“感觉型文化”,再到“观念型文化”,如此依次反复的现象,是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或许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5、“村落体育”的意义,它作为农村体育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不仅具有地域与人口的代表性,而且具备文化的典型性和完整性;不仅能够达到体育健身的功效,而且充满着健康文化娱乐的精神价值。其研究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是值得学者们去关注、探索的。6、由此从“村落体育”研究的视角,论述了当前社会变迁中的我国农村体育前景和一些应对策略。即在态度上开放、认识上求真、方法上切实、资源上本土、组织上兼容等。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现实问题
1.1.2 方法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理论依凭与方法述要
1.3.1 理论背景
1.3.2 研究方法
1.3.3 检验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历史回顾
1.4.2 内容审视
1.4.3 研究的特点及成果
1.4.4 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研究的构架
2 “村落体育”的个案考察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 “村落体育”近代以来的历史沿革
2.2.1 传统期(1949 年以前)
2.2.2 调适期(1949-1985 年)
2.2.3 回复期(1985-1994 年)
2.2.4 分化期(1994 年至今)
2.2.5 分期总结
2.3 “村落体育”历史沿革的多视角解读
2.3.1 在社会变迁中摇摆的体育活动
2.3.2 在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冲突间的体育活动
2.3.3 在生活方式流变中的体育活动
2.4 “村落体育”的活动内容与结构特征
2.4.1 仪式性的活动
2.4.2 功利性的活动
2.4.3 娱乐性的活动
2.5 村落体育活动的总体特性探析
2.5.1 村落体育的总体特征
2.5.2 对“村落体育”活动的主流性探讨
2.5.3 从“生活世界”的视角来探析村落体育
2.6 “村落体育”的功能探讨
2.6.1 村落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功能
2.6.2 村落体育的社会结构功能
2.6.3 村落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3 “村落体育”的启迪
3.1 现状分析
3.1.1 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
3.1.2 农村体育存在着两个误区
3.2 社会变迁趋势及对农村体育的影响
3.2.1 社会发展走向
3.2.2 政府政策导向
3.2.3 对农村体育的可能影响
3.3 村落体育的意义
3.3.1 文化多样性视角
3.3.2 乡土条件的视角
3.4 从村落体育的视角看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页
发布时间: 2007-12-27
参考文献
- [1].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 罗少功.河南大学2013
- [2].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D]. 高泳.北京体育大学2013
- [3].体育精神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观照[D]. 翟寅飞.华中师范大学2015
- [4].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D]. 刘哲石.湖南师范大学2014
- [5].美国残疾人体育组织研究[D]. 吴卅.北京体育大学2013
- [6].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 杨剑.华东师范大学2003
- [7].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李传兵.福建师范大学2016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研究[D]. 牟丽平.东北师范大学2015
- [9].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 杨建设.上海体育学院2008
- [10].汉唐时期河洛地区体育文化研究[D]. 杨绍华.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