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碰撞防撞护栏碰撞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旭明,潘鹏宇,荣亚威,唐冕[1](2021)在《基于碰撞仿真的新型装配式护栏防护性能》文中认为针对现有混凝土刚性护栏吸能缓冲能力不佳、给行车安全带来危险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防撞护栏。为验证其可行性,利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护栏-桥面板协同受力模型,模拟小客车和40 t大型货车在不同速度下与护栏的碰撞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碰撞过程中车辆未翻越栏杆,爬升高度和驶出角度较小,新型护栏改善大货车的导向效果优于小客车;驾驶员位置处横向加速度峰值明显降低,最大降低幅度达60.8%;新型护栏受到的纵横向碰撞力峰值均得到减小,纵向力最多降低49.2%。新型护栏导向性好,具备更佳的吸能缓冲效果,能有效提高乘车安全性,可为实车碰撞试验提供参考。
赵戈,邹衡,安峰,贾黎丽[2](2021)在《运营桥梁防撞护栏承载能力验算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新的计算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系列规范有关公路桥梁防撞护栏的防撞性能验算方式中,针对护栏本身的强度采用基于能量法的塑性变形屈服线理论,而对护栏与梁板悬臂的连接强度,则引入了能力保护构件的设计理论。将该计算理论评估运营桥梁性能,特别是修建年代较早的桥梁护栏体系的承载能力评价,适用性并不强,难以对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在深入分析现行规范计算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旧桥评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了相关评估思路,提出了"削弱截面法"的计算评估方法,使其对旧桥防撞护栏的承载能力评估更加准确。
蒋键锆[3](2021)在《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装配化桥梁的高速发展及服役桥梁防撞护栏装配化改造的需求,本文提出由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装配连接的新型节段拼装混凝土防撞护栏。本文结合试点工程介绍了该节段拼装护栏的构造和施工工艺,开展了UHPC节段拼装防撞护栏在准静态作用和冲击作用下的受力行为研究与参数分析,以及在车辆撞击下的安全性能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护栏下部边界对卡车碰撞冲击力影响分析。通过对比护栏下部边界分别为直接固结、连接翼缘板以及连接整体箱梁三种情况下卡车碰撞冲击力的差异,揭示护栏下部边界条件对卡车碰撞冲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护栏下部边界为翼缘板和箱梁时卡车碰撞冲击力时程曲线基本一致,而护栏下部边界为直接固结则会导致卡车碰撞冲击力波峰数量减少且峰值增大。(2)UHPC竖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分析。以UHPC竖向连接为研究对象,在不考虑纵向连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两种竖向连接形式下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与动力抗剪性能的差异;并针对具有优势的竖向连接形式进行了参数分析与构造优化。结果表明:竖向连接具有延长过渡段时,护栏的极限承载力和动力抗剪性能优于普通护栏,其中UHPC延长过渡段长度与横向配筋率为敏感参数,护栏顶部位移值随着横向配筋率的提高而降低,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翼缘板损伤则随横向配筋率的提高先大幅降低,然后缓慢升高;UHPC延长过渡段长度在覆盖翼缘板悬臂长度后,翼缘板顶部损伤显着降低。(3)UHPC纵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分析。基于优化后的UHPC竖向连接构造,以具有UHPC竖向连接和纵向连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UHPC纵向连接方式对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和动力抗剪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构造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护栏节段和纵向连接处在准静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基本相同;在冲击作用下,节段拼装护栏发生比普通护栏更大的倒梯形屈服破坏;不同碰撞高度和速度下由竖向连接拼接的护栏变形均小于普通护栏;为保证UHPC纵向连接强度大于护栏,其纵向构造长度需与护栏纵向钢筋重叠一定范围。(4)车辆撞击下UHPC节段拼装护栏安全性能评估。开展了小型客车和载重卡车斜向碰撞节段拼装护栏的数值模拟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并将普通护栏作为参照,通过护栏最大动态位移和导向性,及车辆加速度等参数指标,评价该节段拼装护栏的安全性能。结果表明:节段护栏在小型客车和载重卡车斜向碰撞下的最大动态位移小于普通护栏,且护栏对车辆导向性良好,车辆加速度满足规范要求。
付作斌[4](2021)在《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的碰撞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桥梁道路工程的飞速发展,汽车碰撞桥梁护栏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护栏碰撞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撞护栏是道路交通中重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对于桥梁上的护栏而言,梁柱式钢护栏由于其导向性好、吸能效率高和质量轻等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了碰撞荷载的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护栏碰撞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最大碰撞荷载的计算式。确定了护栏各组件的结构型式以及安装位置,并分析了梁柱式钢护栏结构的整体性,针对结构丧失整体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LS-DYNA软件模拟汽车和桥梁护栏的完整碰撞过程,对结果文件提取进行后处理分析,从桥梁护栏结构完整性、汽车运动轨迹、乘员安全性和碰撞能量分析等方面对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的碰撞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规范确定护栏碰撞性能的评价标准,对本文中桥梁梁柱式钢护栏进行评价。对原桥梁护栏进行了改进研究,分析了横梁圆管直径和护栏各组件截面厚度对桥梁护栏整体变形以及吸能效率的影响,确定出具体改进方案。对改进后的桥梁护栏进行同样碰撞条件下的仿真分析,发现改进后的护栏各指标都通过了护栏评价标准的要求,相较于改进前碰撞性能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护栏横梁在碰撞过程中吸收能量最多,在护栏各组件中的变形量也最大。当横梁圆管的直径和护栏各组件的截面厚度减小时,桥梁梁柱式钢护栏整体吸收能量更多,吸能效率更高,但同时护栏的整体变形也将增大,将增大车辆冲出桥外的风险。因此在具体设计桥梁梁柱式钢护栏时,需要结合桥梁护栏整体变形、吸能效果和结构强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兰洋[5](2021)在《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公路桥梁护栏作为道路交通中的重要防护设施,在保护乘员安全和防止交通事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等也随之升级改革,有大量既有桥梁护栏的防护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防护的需要。由于桥梁结构类型、护栏结构形式及其连接等形式复杂多样,使得桥梁护栏防护能力也各有不同,对其性能的提升改造,越发难以统一,对既有桥梁护栏进行改造,提升防护性能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车碰撞试验对护栏防护性能评价成本较高,有限元数值模拟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本文依托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对混凝土护栏改造方案及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做了研究,对车辆与护栏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护栏提升改造后的防护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对既有桥梁护栏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重点调查研究了石拱桥和混凝土桥梁护栏结构缺陷及连接方式差异导致的防护能力不足、尤其是防撞性能缺失的情况,评估其防护性能。(2)针对石拱桥护栏和拱结构连接薄弱的现状,研究石拱桥护栏局部重建方案加固体系、对高度不足护栏进行混凝土加高和钢结构加高等三种防护性能提升方案。采用Hyper Works和LS-DYNA软件分别对上述方案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结合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选用了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货车三种车型,按照SB级护栏碰撞能量要求,进行汽车与护栏的碰撞仿真,对护栏防护性能进行分析。(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加高形式的护栏均满足SB级护栏防护要求,护栏防撞性能良好。所有车辆均未发生翻车、骑跨、穿越护栏等现象,车辆破损未伤及乘员座椅位置;小型客车碰撞下,乘员加速度符合相关要求;中大型车辆均未撞断护栏,护栏构件未破损侵入车辆内部。(4)在护栏导向性方面,混凝土加高护栏方案要优于钢结构加高护栏;破坏程度上看,在最不利状况下,两种护栏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中型客车碰撞下两种护栏的破损程度要大于大型货车碰撞结果,钢结构加高护栏变形量大于混凝土加高护栏。综合考虑当地山区养护情况,优先选用混凝土加高护栏。(5)对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改造方案进行了护栏碰撞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能有效保证桥梁上部结构与护栏在碰撞后的良好连接;护栏基础内加设镀锌钢管对护栏提升有一定加强作用,但作用并不十分显着。
张佩佩[6](2020)在《基于主梁替换的旧桥改造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既有桥梁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受车辆荷载作用、环境条件变化等众多因素影响,存在各种结构性和耐久性损伤,严重影响桥梁的运营安全和使用寿命。对建设年代早、技术状况差、上部结构病害多的桥梁,可通过更换上部结构解决桥梁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桥梁所处环境条件不同,目前我国尚无替换主梁提升改造工程的通用技术方法。本文依托昆明市南二环高架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开展复杂环境条件下桥梁替换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和施工工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旧梁拆除过程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安全风险控制问题,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盖梁卸载全过程,分析不同旧梁拆除步序对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应力状态与反拱值的影响,通过与施工监测数据的比对,验证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旧梁拆除引起盖梁载反拱值与应力值变化随逐步卸载而增大,主梁完全卸载后,盖梁最大反拱值可达6.7mm,最大拉应力达7.4MPa,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存在反拱过大导致结构开裂的风险。采取旧梁分幅拆除步序可有效控制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开裂风险,最大反拱值减小至3.7mm最大拉应力减小至2.4MPa。2、针对旧梁拆卸过程碰撞桥墩、盖梁而导致其损伤的风险问题,采用ABAQUS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碰撞响应和碰撞防护控制措施。通过分析碰撞部位、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对桥墩盖梁应力状态的影响发现:当碰撞部位位于盖梁跨中时,碰撞引起的桥墩盖梁应力最大,最大拉应力达2.69MPa。碰撞应力随撞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碰撞角度为垂直碰撞时,桥墩、盖梁应力最大,最大拉应力达2.1MPa。采用薄壁钢管+钢板的缓冲防护装置可有效控制碰撞响应。3、针对上跨闭合框架涵混凝土箱梁拆除对桥下闭合框架涵冲击的风险,提出钢管柱结合满堂支架支撑体系、主梁分段切割、汽车吊与龙门吊组合吊拆的施工工艺。通过支撑体系与箱梁分块分割步序对混凝土箱梁拆除安全风险影响分析发现:考虑支架初始缺陷的支撑体系承载能力下降34%,箱梁分割落架步序直接影响支架体系整体稳定性。采用优化后的支架体系与混凝土箱梁分割落架方案,实现了混凝土箱梁拆除风险控制。4、基于主梁替换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成果,针对桥梁主梁替换工程作业空间受限问题,提出桥梁单侧作业空间受限的汽车吊结合龙门吊替换主梁和两侧作业空间受限的龙门吊替换主梁工法,形成一套作业空间受限条件下桥梁上部结构改造快速施工技术,可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马骥[7](2020)在《汽车碰撞桥墩的数值仿真分析及简化计算》文中提出由于汽车高速碰撞桥墩的事故后果严重,可能会破坏桥墩的结构,影响桥墩的使用寿命。因此,研究桥墩受到汽车碰撞可能会出现的损伤机理、汽车碰撞桥墩碰撞力的简化计算方法以及桥墩防车撞的装置在理论与工程实际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着汽车碰撞桥墩这一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汽车碰撞桥墩的研究现状、ANSYS/LS-DYNA的应用步骤、相关的计算理论。同时也介绍了接触算法的三种方法,沙漏能控制的注意事项以及本文用到的单元类型和本构模型。(2)建立等效汽车碰撞桥墩的有限元模型,验证了等效汽车模型的合理性,并与刚体汽车的碰撞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等效汽车的碰撞更接近实际情况。对等效汽车在不同速度的情况下从能量、碰撞力、位移等角度对桥墩进行了分析,也从应力角度对桥墩易出现局部破坏的部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不同速度下,桥墩不同的部位产生的损伤情况。(3)介绍了相关规范提供的理论模型以及计算方法,结合其他学者给出的修正公式对碰撞力进行计算,并与等效静力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行相互验证。采用了将汽车碰撞桥墩视为匀减速过程的一种碰撞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与等效静力计算的结果对比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将计算方法的结果与中国、欧洲、美国规范比较,并对我国规范提出建议。(4)设计了一种钢套箱-聚氨酯(PU)填充层的防撞装置,并对不同的PU材料、不同的钢板厚度、不同的PU层厚度进行参数分析,分别分析了钢板、PU层的吸收能量的情况以及防撞装置对碰撞力的折减情况。
张舜达[8](2020)在《大客车与A级混凝土护栏的碰撞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供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道路逐年大中修,导致旧钢筋混凝土护栏的防护性能减弱,一旦发生碰撞事故,车辆可能会越出路外,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针对这一情况,相比于重新安装新护栏,对旧护栏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更能节省工期和资源。为了研究防撞等级为A级的旧混凝土护栏的加固方案和不同截面形状的A级混凝土护栏的防护性能,首先对A级混凝土护栏的实际现状和结构类型进行调研,选取单坡型护栏并设计加固护栏的方案,然后建立护栏与客车的有限元模型,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导入建立好的有限元模型,控制仿真碰撞的试验参数,将客车模型以规定的初速度和碰撞角度进行仿真碰撞试验,得到客车在x方向和y方向加速度分别为148.2 m/s2和206.5 m/s2,护栏最大变形量为6.74 mm,并从车辆运行轨迹等方面综合分析加固后护栏的防护性能。再对防撞等级为A级的直壁式和F型混凝土护栏进行同等条件下的仿真碰撞试验,并对比分析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按设计方案加固后的旧混凝土护栏结构防撞性能得到提升,能够有效地防护行驶车辆。相比直壁式混凝土护栏,F型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安全性能、导向性能较好。通过对A级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和旧护栏的加固方案的研究,为以后道路护栏类型的选取以及护栏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彭玉龙[9](2020)在《既有桥面防护栏的组合式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梁护栏是保障桥面行车安全的重要防护设施,在交通安全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上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多,各类车型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现行交通形势下,车辆失控冲出桥梁护栏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表明既有桥梁护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节约经济的角度出发,利用既有桥梁护栏结构本身,并在原护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既有桥面护栏设置位置的不同,针对公路桥梁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和城市桥梁人行道内侧路缘结构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组合式改造方案的研究。对于公路桥梁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防护能力不足的情况,本文提出了护栏立柱与横隔梁固接和铰接的两种组合式波形梁护栏改造方案;对于城市桥梁人行道内侧路缘结构防护能力不足的情况,本文提出了路缘组合式护栏改造方案,为使研究具有普适性,组合式护栏路缘石基座采用植筋与无植筋两种方式与桥面板连接。在此基础上,根据碰撞理论和护栏安全性能评价体系分别建立了两种护栏的有限元模型,随后根据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护栏防护等级的需求,采用正面碰撞试验分别对本文选用的小汽车、大客车和大货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在有限元仿真软件中进行前处理设置,建立起车辆与护栏碰撞系统的模型。在对公路桥梁中央分隔带组合式波形梁护栏的结构研究中,根据防护等级的需求确定了公路桥梁SB级护栏碰撞试验条件,采用1.5t小汽车、10t大客车和18t大货车分别对两种改造方案进行了碰撞仿真分析并确定铰接的连接方式为较好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铰接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了组合式护栏防护效果最好的加高高度。为分析车辆失控时的不确定因素对护栏防护性能的影响,针对优化后的护栏,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对不同碰撞角度和不同碰撞速度时护栏的变形量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辆碰撞速度的影响更大。在对城市桥梁人行道内侧路缘组合式护栏的结构研究中,按照城市桥梁SA级护栏的碰撞试验条件,采用1.5t小汽车和14t大客车两种车型进行碰撞仿真分析。在路缘石基座采用植筋连接的改造方案中,首先研究了不同植筋间距及不同立柱间距对护栏碰撞性能的影响,随后选取了合理的影响因素及水平进行正交设计试验,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得出立柱间距1.5m、植筋间距100mm、圆管横梁厚度4mm以及矩形管横梁厚度5mm的参数为优化方案。在路缘石采用无植筋连接的改造方案中,研究了不同界面强度、不同接触面积对护栏碰撞性能的影响,得出增大接触面积不如改变界面连接强度经济有效,并确立采用界面强度为与旧桥面板等强度的S2界面为较好的方案。基于以上两种连接方式下优化的护栏,同样采用敏感性分析法探究不同碰撞角度及不同碰撞速度对护栏的碰撞力和横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确定因素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碰撞速度对两种连接方式下的护栏防护性能影响都更大。本文基于对以上两种桥梁护栏改造方案的研究,为提升既有桥梁桥面护栏的防护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扈亚楠[10](2020)在《高效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桥梁防车撞装置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车辆撞击护栏等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若护栏防护能力不足,车辆穿越中分带、冲出路外或坠落桥下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因此,护栏碰撞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车撞护栏安全,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新型材料和结构的防车撞护栏设施。本文主要针对高效吸能合金-复合材料的新型材料护栏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现有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将该护栏与传统钢护栏的防撞缓冲性能对比分析,并进一步针对该新型材料护栏装置提出优化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根据防撞护栏设计要求和安全防护标准,研究钢结构、复合材料及吸能合金等不同材料的性能,并调整结构尺寸,初步确定防撞护栏的形式。(2)使用LS-DYNA建立护栏结构和车辆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模拟车辆撞击高效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护栏和传统钢结构护栏的动力响应过程,主要通过分析车辆在10°、20°和25°角度下分别以60km/h、65km/h、70km/h的速度撞击护栏过程,对比两种护栏的缓冲防护性能差异。计算结果表明,碰撞加速度、撞击力、横梁变形量及护栏总吸能等数值均随撞击速度和撞击角度的增加而增长,该新型合金-复合材料护栏的撞击力较钢护栏显着减小,展现良好的缓冲性能,且车内碰撞加速度明显下降,有效地保护乘员的安全。(3)对车辆以70km/h的速度和20°角度撞击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护栏的过程进一步模拟分析,通过改变护栏横梁壁厚(即复合材料层的厚度)和吸能合金棒材尺寸设置多个工况,基于数值仿真计算研究每种布置形式下护栏的防车撞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当横梁一和横梁二的复合材料层厚度为3mm、横梁三和横梁四的复合材料层厚度为5mm,吸能合金棒材直径为15mm时,该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护栏防护性能较好,结构布置合理,经济性优。
二、汽车碰撞防撞护栏碰撞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碰撞防撞护栏碰撞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碰撞仿真的新型装配式护栏防护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桥面板和护栏碰撞仿真理论介绍 |
1.1 桥面悬臂板计算方法 |
1.2 非线性显式有限元分析理论 |
2 新型装配式护栏构造特点 |
2.1 新型护栏结构形式 |
2.2 新型护栏配筋设计 |
3 碰撞仿真数值模型 |
3.1 汽车模型及验证 |
3.2 护栏材料 |
3.3 护栏-桥面悬臂板模型控制要点 |
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1 碰撞过程轨迹 |
4.1.1 小型客车运行轨迹 |
4.1.2 40 t大型货车运行轨迹 |
4.2 乘车安全性 |
4.2.1 小型客车加速度 |
4.2.2 40 t大型货车加速度 |
4.3 护栏与桥面板安全性 |
4.3.1 小型客车碰撞力 |
4.3.2 40 t大型货车碰撞力 |
5 结论 |
(2)运营桥梁防撞护栏承载能力验算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新的计算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验算标准的演变 |
1.1 碰撞荷载标准值的演变 |
1.2 计算方法的演变 |
2 承载能力计算理论分析 |
2.1 屈服线计算理论 |
2.2 能力保护构件理论 |
2.3 计算理论适用性分析 |
2.3.1 桥梁防撞体系所保护的主体应该为行驶在桥梁上的驾乘者,而非桥梁 |
2.3.2 对采用混凝土护栏的桥梁,主梁悬臂和防撞护栏的结构形式相似,其修复难度相当 |
2.3.3 能力保护构件的设计理念需在桥梁结构设计时执行,而对既有桥梁的评估并不适用 |
2.3.4 在《17细则》中,对桥面板悬臂验算不通过的情况表述不清晰,且未给出明确的结论与后续验算评估方法 |
3 既有桥梁防撞护栏计算评估方法改进 |
3.1 削弱截面法计算护栏承载能力 |
3.2 桥梁护栏能力保护构件的重新定义 |
4 结论 |
(3)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普通混凝土防撞护栏发展现状 |
1.2.2 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发展现状 |
1.2.3 防撞护栏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1.2.4 UHPC作为连接材料研究现状 |
1.3 基于现状的思考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UHPC节段拼装护栏及其碰撞有限元模型 |
2.1 UHPC节段拼装护栏构造与施工工艺 |
2.1.1 UHPC节段拼装护栏构造 |
2.1.2 节段拼装护栏试点工程 |
2.1.3 节段拼装护栏施工方法 |
2.2 UHPC低速冲击模拟的动力本构模型 |
2.2.1 CSC材料本构模型 |
2.2.2 基于CSC模型的UHPC动力本构模型 |
2.2.3 UHPC低速冲击动力本构模型验证 |
2.3 卡车与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 |
2.3.1 福特F800 卡车模型与验证 |
2.3.2 护栏防撞等级选取 |
2.3.3 护栏防撞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 翼缘板与护栏协同受力对车辆冲击力影响 |
2.4.1 翼缘板与护栏协同受力分析 |
2.4.2 冲击力时程分析及边界条件简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PC竖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 |
3.1 护栏极限承载力分析与等效冲击荷载 |
3.1.1 护栏竖向连接形式与准静态加载 |
3.1.2 准静态加载损伤分析 |
3.1.3 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3.1.4 基于准静态加载结果的等效冲击荷载 |
3.2 节段拼装护栏和普通护栏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
3.2.1 冲击荷载加载工况 |
3.2.2 护栏顶部动态位移对比 |
3.2.3 护栏-翼缘板防撞系统变形主导因素分析 |
3.2.4 损伤云图对比分析 |
3.2.5 构件能量吸收占比分析 |
3.2.6 UHPC竖向连接耗能主导因素分析 |
3.3 UHPC竖向连接参数分析 |
3.3.1 竖向连接材料强度影响 |
3.3.2 横向钢筋配筋率影响 |
3.3.3 延长过渡段长度影响 |
3.3.4 竖向连接构造高度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PC纵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 |
4.1 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分析 |
4.1.1 护栏节段拼装模型 |
4.1.2 准静态荷载施加方式 |
4.1.3 护栏损伤云图分析 |
4.1.4 基于屈服线理论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4.1.5 各节段护栏抗力组成分析 |
4.2 节段拼装护栏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
4.2.1 冲击荷载加载工况 |
4.2.2 护栏损伤与位移对比分析 |
4.2.3 不同碰撞速度与碰撞高度下护栏顶部位移对比 |
4.2.4 护栏节段间能量分配分析 |
4.3 UHPC纵向连接参数分析 |
4.3.1 纵向连接长度取值与加载方式 |
4.3.2 护栏变形对比分析 |
4.3.3 纵向连接处损伤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辆撞击下UHPC节段拼装护栏安全性能评估 |
5.1 车辆碰撞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指标 |
5.2 碰撞过程模拟与加载方式 |
5.2.1 车辆碰撞护栏有限元模型 |
5.2.2 车辆碰撞护栏工况 |
5.2.3 车辆碰撞模型沙漏能控制 |
5.3 “车-节段拼装防撞护栏-翼缘板”碰撞系统安全性能评估 |
5.3.1 护栏最大动态位移对比分析 |
5.3.2 护栏导向性对比分析 |
5.3.3 速度对比分析 |
5.3.4 加速度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的碰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防撞护栏的分类 |
1.3 国内外防撞护栏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护栏碰撞的研究方法 |
1.4.1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法 |
1.4.2 缩尺模型试验法 |
1.4.3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桥梁梁柱式钢护栏设计 |
2.1 引言 |
2.2 规范中对桥梁护栏的一般规定 |
2.2.1 桥梁护栏的防护等级 |
2.2.2 桥梁护栏碰撞荷载 |
2.2.3 护栏截面厚度 |
2.3 桥梁护栏设计的相关理论 |
2.3.1 梁柱式钢护栏的构造规定 |
2.3.2 护栏组件尺寸及安装位置的确定 |
2.4 梁柱式钢护栏结构整体性分析 |
2.4.1 车辆撞击下螺栓连接失效 |
2.4.2 车辆撞击下焊接失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和桥梁护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车辆与桥梁护栏碰撞作用机理 |
3.3 有限元建模平台 |
3.3.1 仿真软件LS-DYNA简介 |
3.3.2 有限元仿真流程 |
3.4 整车有限元模型 |
3.4.1 整车模型的建立和调整 |
3.4.2 整车模型的验证 |
3.5 桥梁护栏体系有限元模型 |
3.5.1 钢管横梁模型 |
3.5.2 防阻块模型 |
3.5.3 钢立柱模型 |
3.5.4 混凝土基座模型 |
3.5.5 桥面模型 |
3.5.6 护栏各组件之间的连接设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桥梁护栏碰撞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碰撞模型的假设和简化 |
4.3 初始碰撞条件 |
4.3.1 初始碰撞速度 |
4.3.2 初始碰撞角度 |
4.3.3 初始碰撞点 |
4.4 碰撞仿真参数的设置 |
4.4.1 接触类型设置 |
4.4.2 边界条件设置 |
4.4.3 重力加速度设置 |
4.4.4 运算控制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5.1 桥梁护栏碰撞性能评价标准 |
4.5.2 汽车行驶轨迹 |
4.5.3 碰撞能量分析 |
4.5.4 汽车质心处加速度变化情况 |
4.5.5 桥梁护栏结构完整性 |
4.5.6 汽车与桥梁护栏接触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的改进研究 |
5.1 引言 |
5.2 桥梁护栏体系的改进设计 |
5.2.1 横梁圆管直径对护栏碰撞性能的影响 |
5.2.2 各组件截面厚度对护栏碰撞性能的影响 |
5.2.3 护栏体系的改进方案 |
5.3 改进后的桥梁护栏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5.3.1 改进桥梁护栏后的汽车行驶轨迹 |
5.3.2 改进桥梁护栏后的碰撞能量分析 |
5.3.3 改进桥梁护栏后的汽车质心处加速度变化 |
5.3.4 改进后的桥梁护栏变形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公路桥梁护栏概述 |
1.3 国内外车辆护栏碰撞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汽车-护栏碰撞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 |
2.1 常用软件介绍 |
2.1.1 Hyper Works |
2.1.2 LS-DYNA |
2.2 碰撞运动过程中基本方程 |
2.2.1 运动描述 |
2.2.2 守恒方程 |
2.2.3 边界条件 |
2.3 虚功原理离散化 |
2.4 汽车护栏碰撞模拟沙漏控制与可靠性 |
2.5 接触算法及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桥梁护栏调查分析 |
3.1 项目调查现状分析 |
3.1.1 概况 |
3.1.2 现场调查内容 |
3.1.3 桥梁护栏设置现状 |
3.2 交通情况分析 |
3.2.1 交通流量统计 |
3.2.2 年平均日交通量 |
3.3 既有桥梁护栏存在的问题 |
3.3.1 桥梁护栏防撞性能需求变化 |
3.3.2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变 |
3.3.3 护栏形式尺寸破坏 |
3.4 桥梁防护设施提升优先度分类 |
3.4.1 分类标准依据 |
3.4.2 评估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护栏提升改造及仿真参数设置 |
4.1 护栏提升处置 |
4.1.1 提升处置原则 |
4.1.2 处置设计步骤 |
4.1.3 组合式和混凝土护栏提升方案 |
4.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及其模型 |
4.2.1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 |
4.2.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模型 |
4.3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
4.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 |
4.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模型 |
4.4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
4.4.1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方案 |
4.4.2 横梁及立柱设计 |
4.4.3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模型 |
4.5 车辆有限元模型 |
4.6 碰撞参数设置 |
4.6.1 有限元材料模型 |
4.6.2 碰撞条件确定 |
4.6.3 车辆与护栏接触定义 |
4.6.4 时间步长设置 |
4.7 本章小结 |
5 护栏碰撞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研究 |
5.1 护栏防护能力评价标准 |
5.2 小型客车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
5.2.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
5.2.2 小型客车运行状态分析 |
5.2.3 小型客车碰撞下的质心加速度分析 |
5.2.4 碰撞后护栏破损情况 |
5.3 中大型车辆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
5.3.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
5.3.2 车轮运行状态分析 |
5.3.3 护栏破损及碰撞力分析 |
5.3.4 护栏状态位移及应力分析 |
5.4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基础分析 |
5.4.1 碰撞后护栏及基础状态分析 |
5.4.2 碰撞后护栏侧墙帽石状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主梁替换的旧桥改造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依托项目工程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主梁更换研究现状 |
1.3.2 桥梁拆除碰撞研究现状 |
1.3.3 大跨混凝土箱梁拆除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旧梁拆除过程盖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
2.1 旧梁拆除过程盖梁安全风险 |
2.2 旧梁拆除过程盖梁安全风险分析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主梁安装拆除施工步序影响分析 |
2.3 现场监测 |
2.3.1 盖梁变形监测 |
2.3.2 盖梁应力监测 |
2.4 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2.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2 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旧梁拆除与下部结构碰撞响应分析与控制 |
3.1 旧梁拆除与下部结构碰撞风险 |
3.2 有限元碰撞模型建立 |
3.2.1 单元建立 |
3.2.2 材质(Property)定义 |
3.2.3 约束和边界条件 |
3.3 旧梁拆除与盖梁墩柱碰撞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碰撞部位对碰撞作用影响 |
3.3.2 碰撞角度对碰撞作用影响 |
3.3.3 碰撞速度对碰撞作用影响 |
3.4 下部结构防撞装置的研究 |
3.5 小结 |
第4章 上跨闭合框架涵大跨混凝土箱梁拆除风险分析与控制 |
4.1 上跨闭合框架涵混凝土箱梁拆除方法分析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拆除方案比选 |
4.1.3 上跨闭合框架涵混凝土箱梁拆除步骤 |
4.2 上跨闭合框架涵混凝土箱梁拆除施工方案 |
4.2.1 临时支架搭设 |
4.2.2 主梁箱体切割 |
4.3 上跨闭合框架涵混凝土箱梁拆除风险分析与控制 |
4.3.1 支架初始缺陷对支架体系安全性影响分析 |
4.3.2 箱梁切割步序对支架体系安全性影响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复杂环境下城市桥梁上部结构替换改造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
5.1 城市桥梁改造施工主梁更换工艺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桥侧可支设两台汽车吊拆除旧梁施工优化 |
5.1.3 桥侧无法支汽车吊拆除旧梁施工优化 |
5.1.4 桥侧仅可支一台吊车拆除旧梁施工优化 |
5.1.5 钢梁安装施工工艺 |
5.2 新型桥面板模板构造与应用 |
5.2.1 高效钢-混组合梁桥面板模板优点 |
5.2.2 高效钢-混组合梁桥面板模板构造设计 |
5.2.3 高效钢-混组合梁桥面板模板检算 |
5.2.4 高效钢-混组合梁桥面板模板施工步骤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汽车碰撞桥墩的数值仿真分析及简化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碰撞桥墩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1 试验研究 |
1.2.2 理论研究 |
1.2.3 数值模拟 |
1.2.4 相关规范 |
1.3 桥墩防撞措施的研究现状 |
1.3.1 桥墩防船撞的装置介绍 |
1.3.2 桥墩防车撞的装置分类 |
1.3.3 桥墩防车撞装置性能的研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计算理论 |
2.1 ANSYS/LS-DYNA的介绍 |
2.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理论的介绍 |
2.2.1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2.2.2 显示中心差分算法 |
2.3 接触算法 |
2.4 沙漏能的控制 |
2.5 单元类型 |
2.6 材料模型 |
2.6.1 混凝土材料模型 |
2.6.2 钢筋材料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碰撞桥墩的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汽车模型 |
3.2.2 桥墩模型 |
3.2.3 网格划分 |
3.2.4 边界条件 |
3.2.5 定义接触 |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
3.3.1 汽车模型的验证 |
3.3.2 与刚体汽车的对比 |
3.3.3 能量时程变化 |
3.3.4 碰撞力时程变化 |
3.3.5 位移时程变化 |
3.3.6 应力时程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碰撞桥墩的简化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规范的介绍及对比 |
4.3 碰撞力的等效静力计算 |
4.3.1 一次碰撞与二次碰撞 |
4.3.2 等效静力计算方法 |
4.3.3 碰撞力的等效静力计算 |
4.3.4 碰撞力的简化计算 |
4.3.5 简化计算结果与各国规范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桥墩防车撞装置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桥墩防车撞装置的设计原则 |
5.3 桥墩防撞装置的设计 |
5.3.1 桥墩防撞材料的介绍及选取 |
5.3.2 桥墩防撞模型的建立 |
5.3.3 定义接触 |
5.4 有限元模拟分析 |
5.4.1 不同PU材料对防撞效果的影响 |
5.4.2 不同钢板厚度对防撞效果的影响 |
5.4.3 不同PU材料厚度对防撞效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客车与A级混凝土护栏的碰撞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1.3 减少车辆交通事故的措施 |
1.4 国内外护栏安全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护栏安全性能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护栏安全性能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护栏结构类型及设置 |
2.1 公路护栏类型 |
2.1.1 刚性护栏 |
2.1.2 半刚性护栏 |
2.1.3 柔性护栏 |
2.2 护栏的设计意义和设计条件 |
2.2.1 护栏的设计意义 |
2.2.2 护栏的设计条件 |
2.3 护栏的设置 |
2.3.1 护栏的设置位置 |
2.3.2 护栏类型的选择因素 |
2.3.3 护栏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混凝土护栏的施工与加固方案 |
3.1 钢筋混凝土护栏的施工方法 |
3.2 钢筋混凝土护栏的施工工艺 |
3.3 A级混凝土护栏现状结构特点 |
3.4 A级混凝土护栏的加固方案 |
第四章 加固后的单坡型护栏安全性能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 |
4.1.1 护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2 大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仿真软件介绍及模拟仿真方案 |
4.2.1 仿真软件介绍 |
4.2.2 模拟仿真方案 |
4.3 试验评价标准 |
4.4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护栏的完整性分析 |
4.4.2 乘员风险分析 |
4.4.3 车辆运行状态及轨迹分析 |
第五章 F型与直壁型护栏的安全性能研究 |
5.1 护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 仿真碰撞试验的进行 |
5.3 F型与直壁型护栏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5.3.1 护栏的防撞性能分析 |
5.3.2 护栏的导向功能分析 |
5.3.3 护栏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既有桥面防护栏的组合式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辆与护栏的碰撞理论 |
2.1 常用护栏防护机理 |
2.1.1 刚性护栏 |
2.1.2 半刚性护栏 |
2.1.3 柔性护栏 |
2.2 汽车-护栏碰撞力学模型 |
2.2.1 伪静力模型 |
2.2.2 双自由度模型 |
2.2.3 双弹簧单自由度模型 |
2.2.4 单自由度模型 |
2.2.5 规范对碰撞力的规定 |
2.3 动态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2.3.1 物体运动描述与控制方程 |
2.3.1.1 物体运动描述 |
2.3.1.2 控制方程 |
2.3.2 接触算法和接触类型 |
2.3.2.1 接触算法 |
2.3.2.2 接触类型 |
2.3.3 时间步长与质量缩放 |
2.3.4 沙漏控制 |
2.3.5 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既有桥面防护栏的组合式改造设计 |
3.1 工程背景 |
3.1.1 高速公路桥梁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 |
3.1.2 城市桥梁路缘防护结构 |
3.2 中央分隔带组合式波形梁护栏改造设计 |
3.2.1 解决方法的探寻 |
3.2.2 改造方案设计 |
3.3 城市桥梁路缘组合式护栏改造设计 |
3.3.1 解决方法的探寻 |
3.3.2 改造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辆-护栏碰撞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 单元的选择 |
4.1.1 SHELL163 壳单元 |
4.1.2 SOLID164 实体单元 |
4.1.3 LINK160 杆单元 |
4.2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
4.2.1 HJC本构模型 |
4.2.2 Cowper-Symonds本构模型 |
4.3 护栏安全性能评价体系 |
4.3.1 护栏初始碰撞条件 |
4.3.2 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
4.4 护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中央分隔带组合式波形梁护栏模型 |
4.4.2 路缘组合式护栏模型 |
4.5 车辆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5.1 小汽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5.2 大客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5.3 大货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6 车辆与护栏碰撞系统 |
4.6.1 初始碰撞条件设置 |
4.6.2 计算参数控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央分隔带组合式波形梁护栏结构分析研究 |
5.1 概述 |
5.2 车辆-护栏碰撞仿真分析 |
5.2.1 方案A车辆-护栏碰撞仿真分析结果 |
5.2.1.1 方案A小汽车仿真分析结果 |
5.2.1.2 方案A大客车仿真分析结果 |
5.2.1.3 方案A大货车仿真分析结果 |
5.2.2 方案B车辆-护栏碰撞仿真分析结果 |
5.2.2.1 方案B小汽车仿真分析结果 |
5.2.2.2 方案B大客车仿真分析结果 |
5.2.2.3 方案B大货车仿真分析结果 |
5.3 方案A、B的对比分析 |
5.4 方案B的优化处理及验证 |
5.4.1 护栏不同加高高度下的仿真分析 |
5.4.2 优化后方案的验证 |
5.5 不同碰撞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5.5.1 不同碰撞角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5.5.2 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缘组合式护栏结构分析研究 |
6.1 概述 |
6.2 车辆-护栏碰撞仿真分析 |
6.2.1 路缘石基座植筋入桥面板方案的仿真分析 |
6.2.1.1 基本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6.2.1.2 不同植筋间距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
6.2.1.3 不同立柱间距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
6.2.1.4 正交试验设计 |
6.2.1.5 正交试验仿真结果 |
6.2.1.6 优化方案的选取及验证 |
6.2.2 路缘石基座无植筋连接方案的仿真分析 |
6.2.2.1 基本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6.2.2.2 不同界面连接强度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
6.2.2.3 增大基座接触面下的仿真分析结果 |
6.2.2.4 方案的确立及验证 |
6.3 不同碰撞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6.3.1 路缘石基座植筋入桥面板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
6.3.1.1 不同碰撞角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6.3.1.2 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6.3.2 路缘石基座无植筋连接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
6.3.2.1 不同碰撞角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6.3.2.2 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高效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桥梁防车撞装置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护栏技术标准发展 |
1.2.2 防车撞护栏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撞问题有限元理论基础 |
2.1 前言 |
2.2 数值仿真所用软件介绍 |
2.2.1 MSC.Patran程序 |
2.2.2 FEMB |
2.2.3 LS-DYNA |
2.3 数值仿真所用软件介绍LS-DYNA程序算法 |
2.3.1 控制方程及有限元空间离散 |
2.3.2 沙漏控制 |
2.3.3 显示时间积分与时步控制 |
2.3.4 动态接触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护栏方案设计 |
3.1 碰撞机理及设计要求 |
3.1.1 汽车与护栏碰撞的相互作用机理 |
3.1.2 护栏设计要求 |
3.1.3 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
3.2 护栏方案比选 |
3.2.1 防撞护栏结构设计 |
3.2.2 防撞护栏材料选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撞护栏数值仿真分析及优化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车辆模型的选择 |
4.1.2 半刚性护栏模型 |
4.1.3 接触对及参数设置 |
4.2 车撞护栏数值模拟 |
4.2.1 不同速度车辆撞击护栏 |
4.2.2 不同角度车辆撞击护栏 |
4.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4.3.1 速度因素分析 |
4.3.2 角度因素分析 |
4.4 防撞护栏的优化 |
4.4.1 优化目标 |
4.4.2 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护栏优化方案1-改变护栏横梁壁厚 |
4.4.3 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护栏优化方案2-改变合金棒材尺寸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汽车碰撞防撞护栏碰撞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碰撞仿真的新型装配式护栏防护性能[J]. 宋旭明,潘鹏宇,荣亚威,唐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0)
- [2]运营桥梁防撞护栏承载能力验算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新的计算方法初探[J]. 赵戈,邹衡,安峰,贾黎丽. 公路交通技术, 2021(04)
- [3]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D]. 蒋键锆.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的碰撞性能研究[D]. 付作斌.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D]. 兰洋. 西华大学, 2021
- [6]基于主梁替换的旧桥改造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D]. 张佩佩.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汽车碰撞桥墩的数值仿真分析及简化计算[D]. 马骥. 南昌大学, 2020(01)
- [8]大客车与A级混凝土护栏的碰撞仿真研究[D]. 张舜达.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9]既有桥面防护栏的组合式改造研究[D]. 彭玉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高效吸能合金—复合材料桥梁防车撞装置数值模拟研究[D]. 扈亚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