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2001年获奖者维·苏·奈保尔无疑是非常另类的一个。他独特的生活轨迹、写作生涯、思维和行事方式,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学者的重视、研究和争论。在这样的一片“众声喧哗”中,我立足于其涉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现实与虚幻的“两个世界”,在国内第一次从流散的角度,借助于时空关系、圆形结构、轮回观念、复调、后殖民主义、意象、林勃状态、第三空间等和其紧密相关的理论,详细探讨了其9部涉印作品一《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河湾》、《半生》、《魔种》和《作家周围的人:观察和感知的方式》的具体特点,论述了它们所表现出的既相同又相异的流散特征。这里所说的奈保尔的“涉印作品”,既指背景地就是在印度、主要人物就是印度人的“印度三部曲”,也指背景地是非印度、但主要人物是印度人或印度裔、和印度的宗教、文化、习俗、印度性密切相关的其它6部作品。绪论和论文第一章首先指出奈保尔是终生飘游的流散者。由于奈保尔是经历复杂、作品丰富的作家,本章将首先从介绍其人其作入手,随后转向国内外奈保尔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前景、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以及奈保尔的涉印流散等。从而可以看出,本论文在对其涉印的流散特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强调奈保尔的流散路线主要是圆形;从现实和虚幻两个方面来论述流散;流散的视角聚焦于印度和印度性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借助于精心选择的奈保尔的9部涉印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相同和相异的流散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从时间关系方面来探讨了流散的本质—现实和虚幻,这体现出所选9部作品的第一个共同的流散特点。继续还是停滞、昨日的梦幻今日的叹息、难以践踏的过去、人生从不惑开始、时间的错位等是本章的5个立足点。从而时间不仅混乱、而且主要向现在聚焦的圆形特点得以展现。从而我们可以得知,时间关系在流散中是非常重要的。圆形流散是本论文的核心之一。在第三章,该论文从由小到大的神秘之圆、痛心疾首的虚幻之圆、来到圆心又离开圆心、中年印度人的圆形奋斗、“我”在圆心看他人等5个方面论述了奈保尔涉印作品中的另一个共同的流散特点——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圆形流散。在第四章,该论文集中探讨了这9部涉印作品各各不同的流散特点。论述的角度主要有复调、后殖民主义、意象、“林勃状态”等。复调、意象既体现出流散的复杂性,也体现出其现实和虚幻相转化的特点。后殖民主义是奈保尔流散情结的重要部分,而“林勃状态”是奈保尔流散特点的重要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奈保尔作品中流散的杂糅性和复杂性;真实性和虚幻性。但是,终生飘游的奈保尔不管在英国还是在印度都没能找到自己的“根”,那么他真正的归宿在哪里呢?该论文在第五章中给出了答案:它在奈保尔的自我写作之中。在这一章中,“第三空间”理论将得以运用,写作在奈保尔流散中的巨大作用将得以体现。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我得出结论:印度是奈保尔一生的魂牵梦系,流散是其灵魂,圆形是其流散路线,奈保尔以自己的写作之圆连起了分别以英国和印度为圆心的现实的和虚幻的流散之圆,不管他是在写作还是身在英国,他的内心最深处都是印度。他终生飘游在这三个圆形之间。概言之,本论文的重要意义和创新点在于:聚焦于奈保尔涉印作品的流散;探讨了他的两部最新作品的流散特征:强调流散轨迹主要是圆形的;流散既有现实的,又有虚幻的;从时间关系方面来论述流散;将复调、意象、林勃状态、第三空间等理论用于分析涉印流散;写作与流散的关系;其多部作品中人物姓名的深刻含义等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奈保尔的中国镜像[J]. 创作评谭 2019(01)
- [2].维·苏·奈保尔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02)
- [3].维·苏·奈保尔的第三世界观与普世文明论辨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03)
- [4].奈保尔的旧房子[J]. 扬子江评论 2016(05)
- [5].奈保尔如何成为奈保尔[J]. 南方文学 2018(06)
- [6].康拉德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黑暗之心》与《河湾》的比较研究[J]. 文教资料 2016(34)
- [7].超越镜像叙事的作家书写:奈保尔作家主题研究[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7(02)
- [8].语言与权力——论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 青年文学家 2018(03)
- [9].旅行写作“讲述”与“展示”的“真实”——以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为例[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7(02)
- [10].“恶棍”奈保尔[J]. 齐鲁周刊 2018(33)
- [11].维·苏·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解析——以《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J]. 长江丛刊 2016(35)
- [12].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文学少年(中学) 2017(09)
- [13].这个世界的诗人——读奈保尔小说《布莱克·沃兹沃斯》[J]. 读写月报 2017(25)
- [14].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星火 2016(06)
- [15].维·苏·奈保尔作品的创作特色分析[J]. 长城 2014(12)
- [16].特立尼达人,印度人还是英国人?——《抵达之谜》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意识解读[J]. 山花 2015(08)
- [17].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我看奈保尔《作家看人》[J]. 江南 2015(06)
- [18].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奈保尔笔下的印度三部曲[J]. 青年文学家 2013(36)
- [19].解读奈保尔作品中的“加勒比”特色[J]. 芒种 2014(08)
- [20].“魔鬼”奈保尔[J]. 时代人物 2014(09)
- [21].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J]. 环球人物 2014(23)
- [22].英国作家奈保尔的殖民意识与反殖民意识[J]. 芒种 2012(14)
- [23].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1932—)[J]. 西湖 2010(10)
- [24].奈保尔 爱文学更爱鬼混[J]. 南方人物周刊 2008(10)
- [25].奈保尔:简洁中的丰富[J]. 中国校园文学 2020(21)
- [26].写作的伦理:民族悖论与奈保尔的后殖民文学创作[J]. 当代外国文学 2020(01)
- [2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J]. 现代企业 2018(08)
- [28].文化置换:奈保尔的小说《河湾》文化身份杂糅的表征[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 [29].维苏奈保尔后殖民意识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2)
- [30].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马维达等译[J]. 文化纵横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