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高[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齐保玉[2](2021)在《杜仲抗骨质疏松药效学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认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表现为低骨量和骨微结构破坏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由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致病因素繁多,涉及内分泌、机械负荷和营养等诸多因素,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角度出发,但相关研究证实,尽管骨吸收抑制剂和促骨形成药物可防治骨质疏松症,但其副作用大,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安全隐患。根据骨质疏松症表现,其应归属于中医“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导致骨骼失荣而发病。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效果,其中,补肾阳中药抗骨质疏松作用尤为突出。本研究结合文献调研与临床实践,选用代表性补肾阳中药—杜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和细胞模型,从整体动物层面和体外细胞层面确证了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作用,并筛选出杜仲含药血清保护MC3T3-E1抗血清饥饿的细胞细胞增殖表型;另外,本研究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进一步分析、揭示了杜仲抗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一 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药效学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并确证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M)、阳性对照组(AC)、杜仲低剂量组(ECL)、杜仲中剂量组(ECM)、杜仲高剂量组(ECH),造模后灌胃给药12周;利用生化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Micro-CT检测以及三点弯曲实验等技术,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及骨生物力学为评价指标,统计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结果:(1)血生化指标:与C组比,M组血清ALP、Ca、P含量显着下降(P<0.05);与M组比,AC组、ECM组、ECH组血清ALP、Ca、P含量均显着升高,ECL组血清Ca、P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AC组比,ECL组、ECM组、ECH组血清Ca含量均降低(P<0.05),血清AL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H组血清P含量显着升高(P<0.05);ECL、ECM、ECH组间比,血清ALP、Ca、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密度指标:与C组比,M组大鼠股骨BMD显着下降(P<0.05);与M组比,AC组、ECM组、ECH组大鼠股骨BMD均显着上升(P<0.05);与AC组比,ECM组、ECH组大鼠股骨BMD显着上升(P<0.05);ECL、ECM、ECH组间比,大鼠股骨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形态学指标:与C组比,M组大鼠股骨BV/TV、Tb.Th、Tb.N显着降低,Tb.Sp、AMI显着上升(P<0.05);与M组比,AC组、ECL组大鼠股骨BV/TV均显着升高,ECL组、ECM组、ECH组大鼠股骨Tb.Th均显着升高,AC组、ECL组大鼠股骨Tb.N均显着增加,AC组、ECL组大鼠股骨Tb.Sp均显着降低,ECL组大鼠SMI显着下降(P<0.05);与AC组比,ECM组、ECH组大鼠股骨BV/TV均显着降低,ECL组、ECM组、ECH组大鼠股骨Tb.Th均显着升高,ECL组、ECM组、ECH组大鼠股骨Tb.N均显着减少,ECL组、ECM组、ECH组大鼠股骨Tb.Sp均显着升高,(P<0.05);ECL、ECM、ECH 组间比,大鼠股骨 BV/TV、Tb.Th、Tb.N、Tb.Sp、AMI无统计学差异(P>0.05)。(4)骨生物力学指标:与C组比较,M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显着下降,弹性模量显着升高(P<0.05);与M组比较,ECH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显着上升,ECL组大鼠股骨弯曲强度显着上升,ECM组、ECH组大鼠股骨弹性模量均显着上升(P<0.05);与AC组比较,ECM组、ECH组大鼠股骨弯曲强度均显着上升,ECM组大鼠股骨弹性模量显着上升(P<0.05);ECL、ECM、ECH组间比较,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调节骨代谢指标,改善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杜仲可通过提高骨体积分数、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钙、磷含量,增加骨小梁厚度和数量,降低骨小梁分离度,有效增加骨密度,提升骨量;(2)杜仲对骨生物力学具有一定作用,可通过改善最大载荷、弯曲强度、弹性模量,提升骨骼强度;(3)杜仲不同剂量对不同指标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差异,杜仲低剂量偏向于改善骨组织微结构,杜仲中、高剂量偏向于改善BMD和骨生物力学。研究二 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细胞药效学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建立MC3T3-E1细胞模型,观察杜仲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增殖情况,探究杜仲含药血清对OB细胞作用。方法:通过低氧与血清饥饿处理MC3T3-E1细胞的方法建立体外细胞模型,并将MC3T3-E1细胞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C)、空白血清组(SC)、杜仲低剂量含药血清组(S-ECL)、杜仲中剂量含药血清组(S-ECM)和杜仲高剂量含药血清组(S-ECH)共5组,分别利用不同浓度空白血清和杜仲含药血清干预48h,利用CCK-8检测方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探究杜仲含药血清对OB细胞模型的作用。结果:(1)细胞模型结果:24h、48h与72h结果基本一致:常氧条件下,随着FBS浓度升高,2000与5000组细胞存活率均显着升高(P<0.05);与2000组比,5000组在0%、1%、2%、5%、10%FBS条件下细胞存活率均显着升高(P<0.05);(2)细胞表型结果:10%浓度含药血清:无FBS条件下,与C组比较,SC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5);与SC组比较,S-ECM组、S-ECH组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P<0.05);20%与40%浓度含药血清结果基本一致:无FBS条件下,与C组比较,SC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5);与SC组比较,S-ECL组、S-ECM组、S-ECH组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低氧和血清饥饿可显着降低MC3T3-E1细胞存活率,建立低氧细胞模型的最佳细胞浓度是5*10^4个/mL,最佳作用时间为48h;建立血清饥饿细胞模型的最佳细胞浓度是5*10^4个/mL(5000组),最佳作用时间为48h,最佳血清饥饿浓度为0%FBS;(2)体外细胞实验中,10%、20%、40%浓度的空白血清对MC3T3-E1细胞有杀伤作用,且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10%、20%、40%浓度的杜仲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细胞均有促增殖作用;其中,20%浓度的杜仲中剂量含药血清给药作用48h对MC3T3-E1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佳。研究三杜仲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杜仲治疗OP的有效活性成分,预测其效应靶标,初步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传统中药信息数据库(TCMID)收集杜仲有效活性成分及成分作用靶点;从GeneCards、DisGeNET、OMIM等数据库搜集OP疾病靶点,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的相关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结果:数据搜集结束后共得到杜仲有效活性成分28个、靶点蛋白213个、OP疾病相关靶蛋白1725个;经靶点映射后得到药物与疾病共同靶蛋白90个,富集分析后排名前20通路中有6条与OP密切相关,分别是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中多种有效成分均能够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能够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和多条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提示,杜仲可能通过调节 AGE-RAGE、TNF、C-type lectin receptor、IL-17、TLR、NF-κB 等信号通路,影响OB和OC功能,最终来达到抗骨质疏松作用。
王天元[3](2021)在《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中表明,毒品会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产生损害,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药物依赖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量流失,因此本研究以太极拳类运动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以及中高强度间歇运动为干预手段,探讨两种运动形式对强戒所中毒品依赖人员的骨密度以及身体体质的影响情况,通过比较两种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以及体质状况改善的优劣性,找到更适合强戒所使用的运动方法,为强戒人员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120名符合标准的男性强戒人员作为干预对象,采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120名干预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太极拳组进行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进行大强度、多项目的间歇训练。两组均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干预,每周训练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训练60分钟,训练共持续12个月。在实验前、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体质以及骨密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俯卧撑、骨密度。测试结果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与太极拳组的基线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组别的交互比较采用2(太极拳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5(基线、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等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1)对两组对象进行基线骨密度测试的结果发现,太极拳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70%,骨质疏松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18.3%;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61%,骨质疏松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22%,两组人员骨密度的基线情况充分反映出戒毒所中强戒人员骨量流失的严重性。(2)12个月的太极拳运动使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较基线时出现了显着提高,T值的均值由基线时的-1.98提升到了-1.12,F(4,180)=0.551,P<0.001;12个月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也使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显着提高,T值均值由基线时的-1.92增长到-0.91,F(4,168)=0.421,P<0.001,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提升幅度略高于太极拳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长期的中高强度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可提高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减少骨量流失。(3)1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使太极拳组的强戒人员在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俯卧撑以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等方面出现了显着提升,效果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接近,太极拳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较中高强度组提升更为明显。结论:(1)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显着提升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两种运动效果接近,但是太极拳相较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加安全,更适合作为强戒所恢复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的运动处方。(2)长期的太极拳训练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提升强戒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反应能力,两种运动效果接近。(3)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平衡能力,太极拳的效果优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4)长期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上肢力量,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优于太极拳。
李健阳[4](2021)在《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各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2.将绝经后妇女依据中医辨证、骨量丢失阶段、骨折史进行分组,比较CLCF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验证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相关性。3.探究调控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2007年至2020年收集的2823例骨量丢失阶段的资料,分析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的症状、证候、兼证特征。2.将骨质疏松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LCF1的m RNA、蛋白水平,比较CLCF1在各组的表达差异。3.使用过表达技术、CRISPR/Cas9技术敲除THP-1细胞中的CLCF1基因,检测OPG、RANKL、IFNα、IFNγ的表达变化,检测THP-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变化。结果1.在各阶段,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健忘,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发脱齿摇、下肢抽筋、口干咽燥、失眠、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多梦、畏寒肢冷、胸闷、目眩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肢体麻木的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在各阶段,虚证比例最高的为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心虚、肝虚、脾虚、气虚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肾虚兼证比例最高的为心虚、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兼心虚、肾虚兼脾虚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常见证型比例最高的为肾虚血瘀,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血瘀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的各年龄段,主要症状、虚证、肾虚兼证、常见证型基本与各阶段整体特征相符。2.在中医证型分组中,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PMOP肾阴虚组、PMOP无肾虚组(P<0.05),且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PMOP对照组的趋势(P>0.05);在骨量丢失分组中,骨质疏松组的CLCF1蛋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折史分组中,骨折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骨折组的趋势(P>0.05)。此外,CLCF1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与骨折的发生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P>0.05)。3.CLCF1过表达后,OPG蛋白表达上升(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显着上升(P<0.01),IFNα、IFNγ蛋白表达下降(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CLCF1敲除后,OPG蛋白表达下降(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具有下降趋势(P>0.05),IFNα、IFNγ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结论1.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在低骨量阶段已表现健忘、腰脊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下肢抽筋等症状,与肾阴虚证相关,且与骨质疏松阶段、严重骨质疏松阶段主要症状相同,其比例随骨量丢失加重而上升,提示临床应尽早干预,缓解症状。2.骨量丢失阶段均表现出肾虚、肝虚为主的虚证,肝肾阴虚、肾虚血瘀为主的临床常见证型,且肾虚的兼证以肝虚、心虚、脾虚为主,提示OP的证型复杂,临床防治应以肝肾为主,同时重视心虚等兼证的治疗。3.CLCF1是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基因,其蛋白表达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有望为PMOP肾阴虚证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4.CLCF1的表达变化会影响OPG/RANKL/RANK系统,从而参与骨代谢,有望成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靶点。
许荣权[5](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知识图谱,探讨目前研究方向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对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中的数据包括年发文量、发表机构等进行图谱的构建和描述统计;对该研究领域的高产团队、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高产团队的研究形式和高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将筛选获得的论文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发现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的热点情况,通过突现分析,研究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结果:1.在纳入本研究的论文中最起始年份为2001年,受基金资助情况较少,占总论文量的8%。论文被引频次情况H指数为13。2.该领域主要的研究团队有张荣华、郑荣新、鞠大宏等导师所带领团队。主要的团队对该领域的研究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借鉴学习。3.在纳入与临床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最常的疾病类型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次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肾阳虚型”;常见的观察指标为“骨密度”。“肾阳虚型”为中心性值最高的关键词。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8204(Q值>0.3),S值=0.9402(S值>0.7)。获得聚类标签,如“肝肾阴虚型”、“成骨细胞”、“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4.在纳入与实验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该领域研究类型主要集中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细胞水平上主要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进行;“OPG/RANKL/RANK系统”为该领域研究主要的信号通路途径。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关键词除上述后依次为“增殖”、“电针”等。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7759(Q值>0.3)S值=0.9319(S值>0.7)。所获得的聚类标签有“成脂分化”、“破骨细胞”、“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等。5.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设置相关参数,根据突现强度,在相关临床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骨代谢(3.2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62)、针刺(2.18)、成骨细胞(2.13)等。在相关实验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4.22)、转化生长因子-β1(3.37)、淫羊藿(2.03)、凋亡(2.01)等。结论:1.对该研究领域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文量平稳增长,热度较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处于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并有其特色性。2.张荣华团队、郑荣新团队、鞠大宏团队是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团队,团队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且研究结构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学习借鉴。3.该研究领域受到较少的基金资助,所占比重非常小。资助情况以实验研究为主。4.该研究领域论文H指数较低,高质量论文相对缺乏,需要多进行开发性研究,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5.临床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推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为未来的研究趋势;中医证型方向:肝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是当前的热点证型;治疗方法方向:针刺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他热点辅助手段有仙灵骨葆、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观察指标方向:骨密度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骨代谢指标情况是未来的热点趋势。6.实验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内容;治疗方法方向:左归丸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左、右归丸进行对比观察和单味药淫羊藿提取物治疗进行观察是未来该领域治疗方法的发展方向;观察指标方向:破骨细胞、OPG/RANKL/RANK系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在该研究领域观察指标中的研究热点。
刘左[6](2021)在《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量进一步丢失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0例老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均采用统一的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包括福美加片以及醋酸钙胶囊口服。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使用强骨宝方治疗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的椎体骨密度、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及β-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两组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血清PINP及β-CTx,整理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客观评价强骨宝方在PVP术后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长、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的椎体BMD及血清PINP、β-CTx水平组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椎体BMD: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数值较术后第一天均有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椎体BMD数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增长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3、血清PINP及β-CTx: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水平较术后第一天保持一致(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水平较术后第一天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清β-CTx水平较术后第一天均有下降(P<0.05)。试验组在术后6个月的血清PINP、β-CTx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强骨宝方联合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单纯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抗骨质疏松治疗均能提高老年女性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的椎体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水平。但中药强骨宝方联合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口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福美加片及醋酸钙胶囊,证明强骨宝方在促进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有确切的效果。
邱玲[7](2021)在《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社会人口老年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人数增长,长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中药及中成药物的优势补充了对此病的治疗方法。仙灵骨葆胶囊临床应用已久,具有手术指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推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实验部分通过观察仙灵骨葆胶囊主要成分淫羊藿苷是否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临床部分观察仙灵骨葆胶囊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实验部分将小鼠分为三组,空白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小鼠采用卵巢取出术制作骨质疏松小鼠模型,药物组小鼠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采用淫羊藿苷药物灌胃,分析Micro-CT、HE染色、免疫组化、q PCR、WB结果;临床部分回顾性选择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住院部60例行PKP手术OVCF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照组患者PKP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仙灵骨葆胶囊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术前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术后分别随访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髋关节及腰椎骨密度、术后并发症。所有收集的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Micro-CT分析:模型组小鼠的骨小梁疏松,Tb.N,BMC,TMD明显降低,Tb.Sp显着升高(P<0.05);药物组小鼠骨小梁密度增加,骨小梁形态更规则,Tb.N,BMC,TMD明显增高,Tb.Sp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骨小梁面积及宽度较空白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小鼠骨小梁饱满,骨小面积及宽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Ephrin B2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Eph B4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降低(P<0.05);药物组小鼠Ephrin B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Eph B4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增强(P<0.05)。4.q PCR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成骨相关基因蛋白Dlx5、MT1-MMP1、Eph B4、Rho A、Runx2表达降低(P<0.05);药物组Dlx5、MT1-MMP1、Eph B4、Rho A、Runx2表达增高(P<0.05)。5.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Eph B4表达降低,Ephrin B2表达增强(P<0.05);药物组小鼠Eph B4表达增强,Ephrin B2表达降低(P<0.05)。6.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经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7.(1)治疗组术后第4周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周及24周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PKP术后ODI指数降低,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8周ODI指数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4周两组OD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术后腰部及髋部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为3.33%,对照组为2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淫羊藿是仙灵骨葆胶囊中主要药物成分,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苷可以通过影响多种骨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2、仙灵骨葆胶囊联合PKP在治疗OVCF上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改善骨质疏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KP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可以增加椎体强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3、本次临床观察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为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郭永强[8](2021)在《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选择140只三月大SD系雌性大鼠,250±20g,其中随机取120只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模型,剩余20只为空白(A组)。将全部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六个组,模型组(B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C组),芪骨胶囊治疗组(D组),低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E组),中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F组)和高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G组),共七组,每组20只。A组、B组大鼠每日灌胃双蒸水,剩余组数分别按分组类别灌胃(芪:900mg/kg/d,阿:2mg/kg/d;100g/ml),连续12周。分别在第4、8、12周取1/3大鼠检测血清E2、PINP、β-CTx的浓度;行双能X线检测L4椎体骨密度,骨强度检测仪检测右股骨骨强度的最大载荷以及制作左股骨病理切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小梁变化。结果:(1)空白组与模型组的E2水平相比较,造模后4周,模型组水平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8周,与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E2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12周,与芪骨组、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组E2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低、中、高剂量(芪骨+阿伦)组三组相比,第4、8、12周随剂量的增加,E2水平也相应增加,呈浓度依赖性。(2)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各时间段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干预组的β-CTx水平在第4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第8、12周的不同时间段里,中、高剂量组与芪骨、低剂量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P<0.01)。(3)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PINP水平在各时间段都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干预组的PINP水平在第4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8、12周的PINP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8周,与阿伦组相比,高剂量组明显增高;第12周时,与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明显。(4)第4周时模型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与空白组对比,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干预组的骨密度在第4、8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第4周模型组大鼠右股骨最大载荷与空白组对比,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4、8周时,各药物干预组的右股骨最大载荷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空白组大鼠左股骨的骨小梁组织形态饱满,排列紧密,结构完整。大鼠PMOP造模后骨小梁组织明显变细,骨小梁出现断裂、不连续,骨髓腔较空白组明显增大。在各药物干预组灌胃后,骨小梁组织逐渐改变,形态逐渐饱满、排列变得致密,且形态结构逐渐连续完整,骨髓腔逐渐变细。结论: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能够提高E2的水平,改善OP大鼠的血清学骨代谢指标,提高PINP的水平,抑制β-CTx的水平;能提高由于雌激素减少引发OP大鼠的骨密度与骨强度,改善其骨组织形态学表现。
李盼盼[9](2021)在《延续护理改善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延续护理综合干预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分别对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进行干预,评价在延续护理模式下对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预后效果观察。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将2019年6月-2019年12月因外伤骨折伴有骨质疏松在宜昌市某三甲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普通护理组),于2020年3月-2020年9月因外伤骨折伴有骨质疏松住院的老年患者为试验组(延续护理组)。根据分组的不同,具体干预措施如下:对照组(普通护理组):按照常规护理及专科指导进行护理,包括:按照入院常规宣教和评估,骨伤科常规护理及专科指导,收集一般资料,分析检测报告,常规出院指导,常规随访。试验组(延续护理组):在普通护理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延续护理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干预,主要体现在从入院时到出院后半年里都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措施,体现了护理的延续性,延续护理措施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1)组建延续护理小组(2)健康宣教(3)康复锻炼(4)对症指导(5)完善服务(6)建立健康档案等。经过筛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后,共纳入1名研究对象,分别观察研究对象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半年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有:(1)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患者用药依从性(3)患者疼痛程度(4)患者再次骨折发生率。结果1.150名研究对象通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文化、体重、医疗付费方式、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及居住条件、既往史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资料方面比较,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在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在出院后1月、3月、6个月,试验组(延续护理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普通护理组),且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出院后1月、3月、6月试验组的用药依从性有一定提高,且与出院时比较,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仅在出院后1月用药依从性有一定提高,与出院时比较,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3.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在出院后1月、3月、6月时,试验组(延续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普通护理组),且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出院后1月、3月、6月试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提高,且与出院时比较,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4.在患者疼痛程度影响方面,在出院后1月、3月、6月时,试验组(延续护理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普通护理组),且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出院后1月、3月、6月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较低,且与出院时比较,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5.在骨折再次发生率方面,在出院后,试验组出现3例患者再次骨折,对照组出现12例患者再次骨折,通过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试验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其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能持续提高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医药成本,最大化的利用医疗资源;2.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患病后生活质量,且作用时效较长;3.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疼痛程度,延续护理中的措施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因疼痛给患者身心带来的不适症状,且作用时效较长。4.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再次发生骨折,有效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帮助患者降低医疗成本,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肖林燕[10](2021)在《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在椎体脆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将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FLS)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椎体脆性骨折患者中,评价该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水平、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再发骨折率的影响,旨在降低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再发骨折率,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管理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椎体脆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7例。2.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共3个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椎体骨折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FLS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水平、生活质量情况;出院前再次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出院后第1个月和出院后第3个月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水平、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再发骨折率。3.采用统计软件IBM 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统计、t检验、?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最终共87例椎体脆性骨折患者完成本研究,干预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家庭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住院天数、受伤椎体节段数、骨折治疗方式、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方面,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组骨质疏松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入院时,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问卷中高危因素、运动知识、钙知识三个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第1个月和出院后第3个月,干预组的骨质疏松知识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总得分的时点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出院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第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EQ-5D-5L量表各维度(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抑郁)、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前,两组患者EQ-5D-5L量表各维度、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第1个月和出院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照顾、日常活动和焦虑或抑郁3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动能力和疼痛或不适2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出院后第1个月和出院后第3个月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显示时点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再发骨折率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后再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在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再次骨折例数共1例,对照组共3例,干预组再发骨折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知信行理论的FLS护理管理干预可以提高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水平和用药依从性。2.基于知信行理论的FLS护理管理干预可以改善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和焦虑或抑郁三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对其余维度的生活质量及再发骨折率效果不明显,其长期应用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T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3 讨论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管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2.3 舌象特征 |
2.4 脉象特征 |
2.5 SF-36得分 |
2.6 VAS疼痛得分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3 讨论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4 结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科技查新报告 |
(2)杜仲抗骨质疏松药效学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骨质疏松症概论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1 西医认识 |
2.2 中医认识 |
3 流行病学 |
3.1 国内现状 |
3.2 国际现状 |
4 诊断 |
5 治疗现状 |
5.1 西医治疗 |
5.2 中医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 |
1 杜仲治疗OP的选用依据 |
2 杜仲抗OP作用机制研究总体思路 |
参考文献1 |
第三部分 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药效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耗材 |
2.2 实验对象 |
2.3 分组、造模与干预措施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结果 |
3.2 骨密度相关检测指标结果 |
3.3 骨组织生物力学检测指标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杜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细胞药效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耗材 |
2.2 溶液制备 |
2.3 实验对象 |
2.4 细胞培养与建模 |
2.5 细胞表型筛选 |
3 实验结果 |
3.1 MC3T3-E1细胞模型筛选结果 |
3.2 MC3T3-E1细胞表型筛选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五部分 杜仲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软件 |
2.2 数据库 |
2.3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筛选 |
2.4 “杜仲—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与“OP—靶点”网络构建 |
2.5 关键靶点筛选与“杜仲—OP”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
2.6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筛选 |
3.2 “杜仲—活性成分—靶点”与“OP—靶点”网络构建 |
3.3 Hub nodes筛选与“杜仲—OP”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
3.4 GO功能富集分析 |
3.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2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资料 |
(3)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骨相关知识 |
2.1.1 骨相关概念 |
2.1.2 骨密度的测量方法 |
2.1.3 骨密度测量部位 |
2.1.4 骨质疏松症(OP)现状及其危害 |
2.1.5 毒品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1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2 运动强度对骨密度影响 |
2.2.3 运动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 |
2.3 太极拳的功效 |
2.3.1 太极拳对戒毒人群的影响 |
2.3.2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 |
2.4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功效 |
2.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 |
2.5 总结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人员变化 |
4.2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
4.3 两组戒毒人员骨密度数据比较 |
4.3.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数据比较 |
4.3.2 太极拳组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实验前中后期测试数据比较 |
4.4 两组戒毒人员体质数据比较 |
4.4.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体质数据比较 |
4.4.2 两组戒毒人员实验前中后期体质数据比较 |
5.分析与讨论 |
5.1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的影响 |
5.2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 |
5.2.1 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BMI的影响 |
5.2.2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
5.2.3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
5.2.4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5.2.5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反应素质的影响 |
6.结论 |
7.研究不足与建议 |
8.致谢 |
9.参考文献 |
10.附录 |
(4)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骨密度检测 |
2.3 中医辨证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各阶段一般资料 |
1.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2 骨密度比较 |
2.1 各阶段骨密度比较 |
2.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3 主要症状比较 |
3.1 各阶段主要症状比较 |
3.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4 虚证比较 |
4.1 各阶段虚证比较 |
4.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5 肾虚兼证比较 |
5.1 各阶段肾虚兼证比较 |
5.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6 常见证型比较 |
6.1 各阶段常见证型比较 |
6.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的特征分析 |
2 骨密度的特征分析 |
3 病证结合模式下,骨量丢失阶段中医证候的特征分析 |
4 创新与不足 |
4.1 创新 |
4.2 不足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 的关联性分析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2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资料收集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分组依据及说明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调查 |
3.2 骨密度检测 |
3.3 血样采集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样本量估算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审查 |
结果 |
1 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性分析 |
1.1 基本情况 |
1.2 骨密度比较 |
1.3 CLCF1表达水平与证型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CLCF1与骨量丢失的关联性分析 |
2.3 CLCF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CLCF1与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4 CLCF1与生活习惯、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 |
3.2 不足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细胞系来源 |
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3 主要仪器 |
3 方法 |
3.1 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 |
3.2 CLCF1基因的敲除 |
3.3 sgRNA活性检测 |
3.4 CLCF1基因的过表达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3.8 细胞增殖实验 |
3.9 细胞侵袭实验 |
3.10 细胞迁移实验 |
3.11 细胞凋亡实验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LCF1的过表达、敲除结果 |
1.1 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的检测 |
1.2 CAS9 sgRNA活性检测结果 |
1.3 CLCF1调控后的mRNA表达变化 |
1.4 CLCF1调控后蛋白表达变化 |
1.5 CLCF1调控后蛋白含量变化 |
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的影响 |
2.1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mRNA表达的影响 |
2.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CLCF1对OPG、RANKL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CLCF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1 CLC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CLCF1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3.3 CLCF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讨论 |
1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
2 CLCF1对IFNα、IFNγ的影响 |
3 慢病毒载体、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THP-1 细胞系的选择 |
4 CLCF1对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
5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数据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3 数据筛选 |
1.4 数据筛查 |
1.5 数据信息提取 |
1.6 数据规范化 |
1.7 数据导出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指标分析 |
2.2 共现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2.4 突现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一般指标分析 |
1.1 发表年份分布情况 |
1.2 学位论文发表机构分布情况 |
1.3 学位论文作者发文情况 |
1.4 学位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
1.5 学位论文被引情况 |
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
2.1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2.2 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2.3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方法 |
2 知识图谱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2.1 知识图谱的提出与意义 |
2.2 Cite Space软件简介 |
2.3 知识图谱在传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一般指标分析 |
3.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
3.3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
4 课题创新点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
3.2 术前检查 |
3.3 手术方法 |
3.4 对照组 |
3.5 试验组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线数据 |
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4.3 指标评定时点 |
5 安全性观察与分级 |
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1 椎体骨密度检查结果比较 |
3.2 血清PINP检验结果比较 |
3.3 血清β-CTx检验结果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 |
讨论与分析 |
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概述 |
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OVCF 的临床应用 |
2.1 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的作用机制 |
2.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OVCF 的手术适应症 |
2.3 PVP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 |
3 PVP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
3.1 现阶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方法 |
3.2 中医对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辨证论治依据 |
4 强骨宝方组方思想初探 |
4.1 强骨宝方组成、处方分析 |
4.2 强骨宝方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基线情况分析 |
5.2 手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分析 |
5.3 术后用药期间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
5.4 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
6 创新性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进展 |
1.1 骨质疏松症定义和流行病学 |
1.2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分型 |
1.3 骨质疏松症治疗 |
2. 中医传统医学关于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研究进展 |
2.1 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症认识及治疗 |
2.2 中草药及中成药物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5 脱落病例处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数据统计方法 |
9 结果与分析 |
10 讨论 |
11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2 |
附录3 |
附表4 |
附表5 临床技术路线图 |
附录6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 |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 |
2.4 取材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及数量情况 |
3.2 各组大鼠血清E2、PINP、β-CTx指标检测结果 |
3.3 各组大鼠L4 椎体骨密度检测结果 |
3.4 各组大鼠右股骨骨强度检测结果 |
3.5 骨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PMOP的诊断 |
4.2 PMOP动物模型的建立 |
4.3 PMOP与 E2 及骨转换标志物PNIP、β-CTx的关系 |
4.4 PMOP与骨密度、骨强度的关系 |
4.5 芪骨胶囊的药理学分析及其治疗PMOP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延续护理改善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骨质疏松的研究背景 |
1.1.1 对骨质疏松疾病及老年人发生骨折的认识 |
1.1.2 骨折伴骨质疏松老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情况 |
1.1.3 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调查研究情况 |
1.1.4 护理干预对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重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护理对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干预现状 |
1.2.2 国外护理对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干预现状 |
1.3 延续护理模式的概述及其应用 |
1.4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预实验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2.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2.4 伦理学原则 |
2.2.5 样本量的估算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3.2 研究中的干预措施 |
2.4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观察量表及观察指标 |
2.4.1 观察量表 |
2.4.2 观察指标 |
2.5 研究流程图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丢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研究对象观察指标的比较 |
3.3.1 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比较 |
3.3.2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3.3.3 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较 |
3.3.4 研究对象再次骨折发生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资料及研究结果讨论 |
4.1.1 基本资料讨论 |
4.1.2 观察指标资料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创新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10)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在椎体脆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椎体脆性骨折患者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理论依据—知信行理论 |
1.4 相关概念 |
1.4.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
1.4.2 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 |
1.4.3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
1.4.4 用药依从性(Medication compliance) |
1.4.5 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FLS)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2 分组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3.1 对照组 |
2.3.2 干预组 |
2.4 评价工具与评价指标 |
2.4.1 评价工具 |
2.4.2 评价指标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8 伦理原则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水平比较 |
3.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水平比较 |
3.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总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4.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情况比较 |
3.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比较 |
3.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EQ-5D-5L健康指数和EQ-VAS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再发骨折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骨质疏松知识水平分析 |
4.3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分析 |
4.4 FLS干预对患者骨质疏松知识水平的影响 |
4.5 FLS干预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
4.6 FLS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7 FLS干预对患者再发骨折率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局限性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OVCF患者再发骨折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继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杜仲抗骨质疏松药效学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D]. 齐保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D]. 王天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D]. 李健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D]. 许荣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强骨宝方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研究[D]. 刘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D]. 邱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8]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D]. 郭永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延续护理改善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预后的研究[D]. 李盼盼.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10]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在椎体脆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 肖林燕.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骨密度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论文; 骨质疏松用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