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微(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安微铜陵244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445-02
医院感染迄今仍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上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密切相关。据统计医院感染构成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手术切口感染。为避免由此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及医疗资源的浪费,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及外来器械术后清洗质量的优劣是减少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腔隙的各种诊疗器械操作后附着有大量有机物如血块、脓、蛋白质、粘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消毒气体的有效接触,产生细菌的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彻底清洗是物品灭菌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提高清洗质量?
1清洗方法的确定原则及选择
医疗器械清洗时首选碱性清洗剂,但内镜等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应首选中性清洗剂。对复杂医疗器械应拆卸后再进行清洗,管腔类医疗器械应有专门的压力水枪对管腔进行清洗,机洗前为提高清洗效果,物品分类后可采用1∶400多酶预浸泡5~10分钟,如果使用后医疗器械不能及时清洗,要进行初步处理。应使其处于湿润状态,为防止清洗后医疗器械再污染,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要尽量控干水份,自然环境存放超过1小时污物变干,潮湿的环境放置会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都会影响清洗效果,尽快消毒灭菌处理。
医疗器械清洗的方法有:①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严重器械的初步处理。②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各类穿刺针的清洗。③清洗消毒机清洗,适用于一般器械的清洗,可根据物品的不同材质,污染程度选择不同的清洗程序。
2特殊感染物品的清洗
特殊感染器械包括朊毒体气性坏疽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可重复使用的朊毒体污染器械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m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60分钟再进行手工或机器清洗,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器械、器具与物品,使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不少于30分钟,再进行清洗。
3清洗用水
清洗效果与水质、水温关系密切,清洗用水水质主要由水中的离子决定,水中离子浓度的高低可以通过电导率这一物理指标反应,当水中离子浓度高、水硬度过高,这些离子可在器械表面析出结晶,形成斑点,影响器械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后继消毒灭菌因子穿透效果,特别是采用自动清洗机时,水质要求明显高于手工清洗。自动清洗机一般都有加温程序,预洗阶段水温≤45℃,冲洗、洗涤、漂洗时应使用软水,终末漂洗、消毒时应使用纯化水,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使用纯化水与自来水对器械进行终末漂洗对比,结果见表1。
表1使用纯化水与自来水终末漂洗器械对比
4清洗质量控制原则
质量控制的途径归纳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二是对终产品进行控制。医疗器械清洗的质量控制也需要根据器械自身的特点确定质量控制方法。判定清洗效果主要依靠肉眼进行观察。对于一些复杂器械如管腔内壁的清洗过程,肉眼难于观察清洗效果,控制此类器械清洗效果可能需要采取过程控制为主的方法,如内镜清洗消毒结果的质量控制。
5清洗效果评价方法
5.1目测法目测法是目前医院判定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最常用的方法,对结构复杂、细小的器械应用带光源的放大镜进行目测,其判定标准一般为外观表面清洁光亮、无残留物、无血迹即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2隐血试验隐血试验是利用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有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作用,催化剂中的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物质而显色,显色的深浅反应了血红蛋白多少,即血液多少,此方法只对血源性污染具有监测意义。
5.3细菌培养计数法细菌培养计数法是制定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传统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反应清洗的效果和污染的程度,但该方法需要24~48h才能得出结果,仅能反应细菌污染水平,不能代表有机物污染程度,因此极少用于医院的清洗效果检测。
5.4生物膜的方法生物膜是造成管腔类器械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灭菌(消毒)因子穿透造成灭菌(消毒)失败的重要原因。生物膜是衡量是否清洗干净最严格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管腔类器械的清洗效果评价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最常见的方法是在聚四氟乙烯管腔中通过人工的方法培养出生物膜,用需要评价的清洗剂或清洗程序清洗。观察其对生物膜的影响。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GSSD)自从实行器械、器具、物品的统一管理,严把清洗关,明显提高了消毒质量,灭菌合格率达100%。半年统计我院手术感染率≤0.5%,有效控制了医院的外科手术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