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三峡水库岸边水域水环境特性及承载能力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水利工程
作者: 刘昭伟
导师: 陈永灿
关键词: 三峡水库,岸边,坐标分层模型,水环境承载能力,边坡倾角
文献来源: 清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针对三峡库区岸边侧向排污的三维浓度分布特性以及“大水体、小排放”的难点,运用σ坐标变换和分层积分,并将流线迎风有限元、Edge-based有限元、面向对象有限元等方法有机结合,建立了σ坐标有限元分层模型。模型中嵌套网格和当地时间步长法的联合运用,解决了排污口模拟中数值传递不协调的问题,提高了模拟精度的同时加快了收敛速度。多种计算实例的结果表明,σ坐标分层模型能适应三峡水库具有自由水面、多变水下地形、复杂岸边界、岸边侧向排放等特点的水流水质模拟。论文首次定量研究了边坡倾角对天然河流岸边侧向排污的影响,得到了浓度计算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①边坡倾角对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影响较大,浓度值随边坡倾角的增加而减小,近似遵循双曲线的递减规律。②给出了混合区计算模型选用的标准,即:边坡倾角大于30°时,排污口附近的浓度分布具有较强的三维特性,须选用三维数值模型进行计算。论文深入分析了三峡水库岸边水环境特性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在确定了三峡库区允许混合区范围的基础上,计算了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重要排污口在不同流量、不同水位、不同背景浓度等条件下的允许排污负荷;通过分析上下游排污口的相互影响,得到了库区排污口适宜布局的最小间距;最后,对三峡库区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明确了三峡工程对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①三峡水库蓄水前,库区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但地域变化不大。②水库蓄水后,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其减小幅度在地域分布上为万州区最大,重庆主城区最小;在季节分布为枯水期减小幅度最大,丰水期最小。③三峡工程改变了库区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时空分布。蓄水后,库区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域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承载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论文成果为三峡水库混合区计算模型的选取、混合区范围的估算以及排污口的选址等水环境保护和水环境动态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论文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污染混合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解析方法
1.2.2 经验公式
1.2.3 室内模型试验
1.2.4 现场观测
1.2.5 数值模拟
1.3 水库水环境承载能力及特征
1.3.1 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定义
1.3.2 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特征
1.4 三峡水库水环境特性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1.4.1 三峡水库水环境概况
1.4.2 三峡水库水环境特性的适用模型分析
1.4.3 三峡水库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分析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σ坐标分层模型
2.1 雷诺平均方程
2.2 三维浅水方程
2.3 σ坐标下浅水方程
2.3.1 σ坐标系
2.3.2 σ坐标下的浅水方程
2.3.3 水平扩散项的转换
2.3.4 σ坐标分层模型
2.4 紊流模型
2.4.1 水平紊动粘性系数
2.4.2 垂向紊动粘性系数
2.5 边界条件
2.6 标量输移扩散方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σ坐标分层模型的有限元离散
3.1 σ坐标分层模型的时间离散
3.1.1 控制方程的半隐格式离散
3.1.2 速度-水深的预测校正法
3.2 浅水方程的空间离散
3.2.1 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离散
3.2.2 流线迎风有限元法
3.2.3 嵌套网格加密技术
3.3 模型中的数值加速技术
3.3.1 Edge-base 有限元法
3.3.2 当地时间步长法
3.4 面向对象有限元法及程序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σ坐标分层模型的验证计算
4.1 梯形断面S 形明槽流动的模拟
4.2 三峡水库涪陵磷肥厂污水排放的模拟
4.2.1 涪陵磷肥厂排污口的原型观测
4.2.2 模型参数的选择和计算网格
4.2.3 流场的验证计算
4.2.4 浓度场的验证计算
4.2.5 分层数对污染混合区计算结果的影响
4.3 三峡水库万州段污水排放的模拟计算
4.3.1 污水排放的数值模拟结果
4.3.2 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坡对天然河流岸边排污的影响
5.1 边坡对岸边排污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梯形域静止流体内瞬时线源扩散的浓度分布
5.1.2 考虑边坡影响的连续源扩散的浓度分布
5.1.3 考虑边坡影响的浓度分布公式的验证
5.2 边坡对岸边排污影响的数值分析
5.2.1 不考虑扩散系数变化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计算分析
5.2.2 考虑扩散系数变化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峡水库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与分析
6.1 三峡水库污染混合区的控制指标及允许范围
6.2 岸边侧向排污口允许排污负荷的计算方法
6.2.1 允许排污负荷量计算的思路与步骤
6.2.2 允许排污负荷量计算的数值试验
6.3 三峡水库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与分析
6.3.1 排污口的选择和计算工况的设计
6.3.2 蓄水前主要排污口允许排污负荷的计算
6.3.3 蓄水后主要排污口允许排污负荷的计算
6.3.4 三峡水库排污口的适宜布局
6.3.5 库区岸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今后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6-29
参考文献
- [1].干—支流相互作用下三峡水库典型支流物质输运及水华生消过程研究[D]. 程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
- [2].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D]. 谢更新.湖南大学2005
- [3].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D]. 沈田华.西南大学2013
- [4].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D]. 张彬.重庆大学2013
- [5].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健康评价[D]. 廖晓勇.四川农业大学2009
- [6].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D]. 何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 [7].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鱼类中重金属污染研究[D]. 余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 [8].三峡水库香溪河藻类生长敏感生态动力学过程及其模拟[D]. 崔玉洁.武汉大学2017
- [9].分层异重流背景下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水华生消机理及其调控[D]. 杨正健.武汉大学2014
- [10].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损伤行为及专项治理技术研究[D]. 黄川.重庆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 钟成华.四川大学2004
- [2].感潮河网水功能过渡区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D]. 徐贵泉.河海大学2005
- [3].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应用[D]. 潘军峰.西安理工大学2005
- [4].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 袁辉.重庆大学2006
- [5].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D]. 韩勇.重庆大学2007
- [6].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 贺瑞敏.河海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