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表征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的新方法以及细菌抗药性与耐药性区分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微生物学
作者: 刘玉庆
导师: 高培基,张玉忠
关键词: 抗生素抗药性,耐药性,杀菌动力学,中药,遗传与生理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抗生素抗药性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医疗难题。目前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抗药性突变位点的识别和针对突变形成的靶位或新靶位进行的新药研发上,但这并未能改变抗药性菌株不断增多、抗药性程度不断增强的严峻局面,从不同的研究思路来解决抗药性的策略日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抗药性(Resistance)和耐药性(Tolerance)的概念未得到科学的阐明,因为由基因突变形成的抗药性和由生理适应形成的耐药性都能引起表型敏感性的变异(Variation),但当前广为应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对此不能加以区分。本文针对这一困难而又被忽视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浓度—杀菌曲线(Concentration-killing curve,CKC)法,可选择性地表征细菌的耐药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生理状态的E.coli菌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提出克服抗药性的新策略。研究结果对于区分抗药性与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和扩散,改进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思路开展研究工作,论文取得了三点具有原创性的结果: 一、建立了浓度—杀菌曲线法,在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研究中提出新的参量,可选择性表征细菌群体的耐药性。 细菌群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菌群存活率是药物浓度的函数。 基于药物扩散或稀释原理建立的药敏试验是研究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主要方法,被认为是区分抗性菌和敏感菌的标准。其中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定量指标,是“终点测定法”,但在药敏试验中MBC无法给出完全杀菌的精确的药物浓度点;常用Doseresponse curve、Emax模型等方法定量描述随浓度增加时药物杀菌力的动态变化,但在这些模型中,都把大接种量供试菌群当作均匀、稳定的群体看待,忽略了细菌在遗传和生理上的异质性,无法区分抗药性和耐药性。针对这些缺陷,本文建立了浓度—杀菌曲线法。 传统遗传学估计细菌随机自发突变率为10-8,这样当选择限定数量(800-1000个)的敏感菌群N0为供试样本,均匀地接种于系列浓度药物的Luria-Bertani(LB)平板上时,因为菌群出现抗药性菌株的概率应少于10-5,从而可排除抗药性突变菌落在测试平板中出现的可能性,即使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抗性突变的细胞,也只能存在于已形成的耐药性菌落之中;将样本在37℃下,经过24h培养,计数在不同抗生素浓度x中接种的细菌存活细胞形成相应菌落的数量N,N对x呈现S型浓度—杀菌曲线(CKC)。结合对生长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基本方程的分析可知,在一定浓度抗生素平板中,每个细菌受越多的抗生素作用,死亡率越高,存活率越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工作背景
1.1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药性
1.2 抗生素抗药性、耐药性机制与抗性突变率的估测方法
1.3 抗生素药效动力学与药敏试验方法
1.4 中药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和对抗药性的影响
1.5 克服抗生素抗药性的策略与论文立题依据
2. 传统药敏试验和活体治疗试验初筛敏感抗菌药物
2.1 鸡致病菌E.coli对常用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敏感性试验
2.2 鸡致病菌E.coli对中药敏感性试验
2.3 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作用
2.4 中药三黄汤、庆大霉素对鸡人工急性感染大肠杆菌病疗效和免疫机理比较研究
3. 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
3.1 通过浓度-杀菌曲线表征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的新方法
3.2 不同生理状态细菌群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变化
4. 抗药性与耐药性的区分
4.1 细菌耐药性的界定
4.2 细菌在亚MIC抗生素中的传代试验和分批培养
4.3 大接种量细菌在高于MIC抗生素中的存活的耐药菌与抗性菌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区分
4.4 耐药菌向抗性菌的转化
5.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抗药性的发生及其应对策略
5.1 三黄汤、小檗碱对E.coli生长抑制作用与庆大霉素的比较试验
5.2 恩诺沙星和三黄联合作用对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5.3 三黄汤、恩诺沙星联合使用抑制混合抗性细菌感染的模拟试验
5.4 22点阵预埋抗生素药敏检测盒与抗药性监测
附录 1: 试验药物和培养基配方
附录 2: 病理切片彩图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结果
代表性SCI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相关论文
- [1].大肠杆菌E.coli CVCC249在分批和连续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和生理特性比较研究[D]. 张怀强.山东大学2008
- [2].溶纤维素粘细菌的分离纯化、分类、及降解纤维素机理的研究[D]. 闫章才.山东大学2003
- [3].真菌产生的低分子活性物质研究[D]. 杨炜华.山东大学2005
- [4].适冷蛋白酶与中温蛋白酶温度适应的分子基础及其在海洋生物蛋白资源高值化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 何海伦.山东大学2005
- [5].整合子相关的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D]. 杜艳.四川大学2005
- [6].溶剂纺壳聚糖衍生物/纤维素抗菌纤维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 庄旭品.天津大学2005
- [7].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低分子物质在木素降解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 胡明.山东大学2006
- [8].丝状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L19嗜热内切葡聚糖酶的研究[D]. 刘淑艳.山东大学2006
- [9].葡萄提取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D]. 王秀英.四川大学2006
- [10].大肠杆菌超突变子产生的分子基础及其在耐药性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D]. 李乾学.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