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心小学51450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学习的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基础差别很大。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即使老师水平很高,但如果课堂不能被激活,一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或思想开小差,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一、游戏激趣,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可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要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如教学位置(上下、左右、前后),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我组织学生做拍手游戏:前面拍拍,后面拍拍,左面拍拍,右面拍拍,上面拍拍,下面拍拍(随机念)……学生很兴奋、很投入,并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了“前后、左右、上下”。
二、留点“余味”,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可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留尾,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续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45&pide;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pide;15→21.45&pide;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
这样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三、设置“疑点”,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起疑问,而激起疑问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置“疑点”。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点”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激活课堂的美妙前奏,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对于一些问题,不要盲目相信课本、老师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思维,这才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四、巧设“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课堂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与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迷津的渡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问题引起了学生莫大的乐趣。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兴趣,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牢固。
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不着边际的想法。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应该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引导。学生不仅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而且有着创造的欲望,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以发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总之,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让课堂亮出风采,就要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努力创设各种条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精彩、充满活力,学生也会学得好、学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