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香酚论文-曹颖,马南方

丁子香酚论文-曹颖,马南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丁子香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子香酚,质量分数,峰面积,试样溶液

丁子香酚论文文献综述

曹颖,马南方[1](2019)在《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的气相色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丁子香酚属植物源农药,是从丁香等植物中提取杀菌成分,通过改善病菌生长的环境,抑制病菌孢子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目前在国内已有7个厂家获得正式登记。有关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的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尚未见公开报道。本文采用气(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王学欣[2](2018)在《丁子香酚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来验证和评价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发病初期用药,用量为90~120 m L/667 m2,即有效成分为4.05~5.40 g/hm2。(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郑庆伟[3](2018)在《丁子香酚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最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适宜杀菌剂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与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以‘陇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甲霜·锰锌、克露、硫酸铜钙、抑快净、丁子香酚、银法利、百泰和广枯灵8种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率高达79.67%;马铃薯库存期间,银法利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7期)

杨晓芳[4](2017)在《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0.3%丁子香酚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在漯河市龙城镇小王庄番茄种植基地进行了该药与对照药的防治效果试验。末次用药后试验药剂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有效成分5.4克/公顷差异显着于其它各处理,4.05克/公顷处理与对照药剂无差异。对果实的防效。5%显着水平,试验药剂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有效成分5.4克/公顷差异显着于其它各处理,4.05克/公顷处理与对照药剂无差异。1%显着水平,5.4克/公顷差异显着于其它各处理,4.05克/公顷处理与对照药剂无差异,2.7克/公顷处理与对照药剂无差异。说明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有效成分4.05克/公顷末次药后12天防效防效高,可作为本地区防治番茄灰霉病药剂使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吴祥,吉沐祥,郭玉人,成玮,杨敬辉[5](2017)在《多抗霉素与丁子香酚混配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型生物混配杀菌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与替换对草莓灰霉病产生抗药性的一些常用化学药剂,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多抗霉素、丁子香酚以及两者混配等5个组合对草莓灰霉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种药剂及混配组合对草莓灰霉病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多抗霉素与丁子香酚的质量比为5∶1时抑菌效果最好,EC50(ob)为5.528 6μg/m L,增效系数为2.08,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处理对草莓灰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600、750 m L/hm26%多抗·丁香酚水乳剂在3次施药7、14 d后均有较高的防效,其中,750 m L/hm26%多抗·丁香酚水乳剂优于各单剂与中、低浓度混配制剂的田间防效,而且对草莓安全无药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2期)

王芝凤[6](2017)在《2%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进行了2%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对番茄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成分4.0 g/hm2和5.3 g/hm2第二次药后7 d,防效依次为75.1%和78.0%,且各剂量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7年05期)

刘刚[7](2017)在《丁子香酚和苦参碱合理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增效明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高效低毒新型植物源复配杀菌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和替换对葡萄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一些常用化学杀菌剂,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苦参碱及其混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06期)

杨勇,王建华,吉沐祥,吴祥,陈宏州[8](2016)在《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高效低毒新型植物源复配杀菌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和替换对葡萄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一些常用化学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苦参碱及其混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6∶1、3∶1、1∶1、1∶3、1∶6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454 7、357.536 9、0.384 8、0.757 5、1.312 0、2.087 3、4.960 1μg/m L;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4.41、2.56、2.21、2.75、2.00,几种配比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其中以6∶1混配的组合增效系数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高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375倍液+1.3%苦参碱水剂750倍液(中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5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低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对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6.31%、67.03%、55.34%、80.14%、57.73%。丁子香酚和苦参碱6∶1~1∶6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均增效明显,果穗套袋前采用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混用浸果处理后套袋,采收前调查对葡萄灰霉病害防效为85%以上,明显优于各单剂和中、低浓度混配处理的防效。(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李涛,周楠,原华,沈佶[9](2016)在《双丁子香酚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氢封端聚硅氧烷、丁子香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制备了双丁子香酚封端聚硅氧烷,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叁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更适合作为硅氢加成的羟基保护剂;此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本体聚合、温度不超过10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10×10~(-6)。(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6年05期)

安阳[10](2016)在《梅花丁子香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香是植物重要的观赏性状,在吸引昆虫授粉、保障植物结实和防御病虫侵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植物本身的经济价值。梅花(Prunus mume Sieb. et Zucc.)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具有典型的香气。丁子香酚是梅花重要的特征香气成分之一,属于苯丙烷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是以乙酸松柏酯为底物、通过丁子香酚合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目前,关于梅花花香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到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水平。本论文以真梅系梅花品种‘叁轮玉蝶’为试验材料,首次在梅花中克隆得到丁子香酚合酶基因,通过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模式探究及转基因初步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以‘叁轮玉蝶’的盛花期花朵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3个丁子香酚合酶基因,分别命名为PmEGS1/PmEGS2/PmEGS3,包含的开放阅读框为927bp/951 bp/930bp,编码308/316/30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3.9 kDa/35.3 kDa/ 33.8 kDa,位于梅花的第2/3/6条染色体上,基因序列号分别为Pm005841/Pm012360/ Pm021776。DNAMAN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3个基因的cDNA全长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与草莓、月季、罗勒、仙女扇、矮牵牛、万代兰等物种中的EGS基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同源性,在EGS基因所特有的结构域KQVDVVIS和KIIAAIK上高度保守。2.以‘叁轮玉蝶’的4个开花时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和盛花期花朵3个不同部位(花瓣、雄蕊、花萼+雌蕊)为试验材料,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相对定量结果显示,PmEGS2和PmEGS3主要分布在花瓣和雄蕊中,相对表达量随开花进程一直增加,至末花期达到最大值,与丁子香酚顶空挥发及内源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推测二者均为丁子香酚代谢途径中生成丁子香酚的关键基因;且PmEGS2的变化幅度更大,表明具有更高的结合效率。PmEGS1表达趋势相反,可能被其他竞争代谢途径所抑制。3.将表达最显着的PmEGS2与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相连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W115')。利用GC/MS检测对照植株和转基因植株的花香成分,发现对照植株中不含丁子香酚,而转基因植株中含有少量的丁子香酚和微量的甲基丁子香酚,初步证明PmEGS2基因在丁子香酚通路发挥了作用,参与了丁子香酚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本论文从具有典型香气的梅花品种‘叁轮玉蝶’中克隆得到3个丁子香酚合酶基因,对其表达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表达最显着的PmEGS2转入花香模式植物矮牵牛中,对基因功能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初步厘清其功能和分子机制,为李属植物香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丁子香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来验证和评价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发病初期用药,用量为90~120 m L/667 m2,即有效成分为4.05~5.40 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子香酚论文参考文献

[1].曹颖,马南方.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的气相色谱分析[J].河南农业.2019

[2].王学欣.丁子香酚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乡村科技.2018

[3].郑庆伟.丁子香酚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最好[J].农药市场信息.2018

[4].杨晓芳.丁子香酚(0.3%可溶液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研究[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5].吴祥,吉沐祥,郭玉人,成玮,杨敬辉.多抗霉素与丁子香酚混配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7

[6].王芝凤.2%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

[7].刘刚.丁子香酚和苦参碱合理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增效明显[J].农药市场信息.2017

[8].杨勇,王建华,吉沐祥,吴祥,陈宏州.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李涛,周楠,原华,沈佶.双丁子香酚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J].有机硅材料.2016

[10].安阳.梅花丁子香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

标签:;  ;  ;  ;  

丁子香酚论文-曹颖,马南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