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语篇是一个关系网络。那么借用深入研究语篇的语言学理论来跨学科研究翻译学是确实可行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我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各种层面上的关系。本文将连贯性这一语言学术语借用到翻译学理论中来概括所有语篇内外的网络关系。这篇论文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文学翻译理论加以有机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着手点,借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不同译本为例,考察不同层面上的连贯性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及风格等方面的整合效果。 这篇论文首先引入了连贯性这一概念,阐述了它与另一个相近语言学术语衔接之间的关系以及连贯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然后该文进一步将连贯性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体连贯性、语法连贯性及语义连贯性。第一章阐明了连贯性与衔接之间存在的两种关系以及在文学翻译中连贯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第二章从作者在写作当中及译者在翻译当中传达意图目的性的冲突着手,探讨了导致许多译本在语体连贯性方面表达失败的根本原因,即认识失误或表达失误。第三章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的关于衔接关系的重要理论,从语法连贯性的重点,即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入手阐述了两个部分,语法衔接(连贯性结构的重要手段)和时态链在文学翻译的语法连贯性层面上的重要作用。第四章叙述了语义连贯性。在语义学领域当中,反复关系和搭配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反复关系含有多个层面,本章阐述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重复和近义。本文从同一小说的不同译本中引用大量例句进行阐释,得出结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各个层面上的连贯性构成了整个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层面。而一旦这些关系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再现,那么译文中的相关意义和价值就能如原文一样表达连贯清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学翻译“忠实”与“创造”的融合[J]. 文教资料 2016(30)
- [2].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J]. 考试周刊 2016(A3)
- [3].浅谈文学翻译中非等值现象产生的原因[J]. 明日风尚 2016(24)
- [4].浅议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于‘意境’的把握[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4)
- [5].用发展的观点谈文学翻译[J]. 明日风尚 2017(15)
- [6].试析语用充实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 北方文学 2017(26)
- [7].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问题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8(06)
- [8].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分析[J]. 芒种 2014(10)
- [9].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9)
- [10].赏析文学翻译里的言语美[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11].浅谈影响小说维译完美性的因素[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12].探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浅析草婴译作《安娜·卡列尼娜》[J]. 神州 2012(35)
- [13].文学翻译:“叛逆”中求“忠实”[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4].关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科技信息 2009(33)
- [15].文学翻译中异化法和归化法的应用[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16].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J]. 青春岁月 2014(23)
- [17].文学翻译——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艺术[J]. 青春岁月 2012(20)
- [18].文学重译研究综述[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19].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8)
- [20].语相特征与文学翻译[J]. 考试周刊 2014(66)
- [21].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2].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J]. 北方文学 2019(23)
- [23].论林译小说的“信”与“讹”[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 [24].文学翻译伦理的生态解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5].从阐释学角度看误读[J]. 高教学刊 2015(24)
- [26].中国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 [27].翻译之计,在于平衡——谈文学翻译的策略抉择与调和[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2(02)
- [28].从辩证思维角度看文学翻译的“真”与“美”[J]. 怀化学院学报 2013(04)
- [29].文学翻译中的意境传述初探[J]. 海外英语 2013(22)
- [30].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形似与神似的对立统一[J]. 中国俄语教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