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对策

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对策

一、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冯梦龙[1](2021)在《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寻找罕见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发现新的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为针对性地设计广西地区耳聋基因筛查方案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提高耳聋基因检测效率,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方法:对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广西地区耳聋患者行病史分析、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收集10个耳聋患者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对家系成员的DNA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所检测出的突变位点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家系1,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家系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4143-1G>A和c.7396-1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4143-1G>A/c.7396-1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ci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上述突变均为致病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2.家系2,先证者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弟弟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父母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TRIOBP基因c.5185-2A>G/c.3299C>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分别为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3.家系3,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妹妹、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5638G>A/c.6733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均为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4.家系8/9/10,父母双方听力均正常,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均未发现任何可疑致病突变位点。5.在8个耳聋基因芯片初筛结果为阴性的家系(共17名耳聋患者)中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11名(64.7%,11/17),其中,遗传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新发致病突变有7人(63.6%,7/11);3个家系(共6名耳聋患者)携带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其中,携带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的患者4人(66.7%,4/6)。结论:1.MYO15A基因c.4143-1G>A、7396-1G>A、c.5638G>A和c.6733G>A均为新发致病突变位点,其突变是导致非综合征性聋的重要遗传病因。2.TRIOBP基因是罕见致聋基因,本研究新发现的c.5185-2A>G和c.3299C>A致病突变位点丰富了该基因的突变谱。3.在广西地区常见耳聋基因芯片初筛为阴性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可能存在罕见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新的致病基因或突变位点。

陈善文[2](2021)在《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在伴有白质病变的患儿中,其白质病变的程度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4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患儿资料。跟据患儿的术前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选取45名伴有白质病变的儿童纳入观察组。同期随机选择不伴有白质病变的45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听觉行为分级量表(CAP)和言语可懂度评价量表(SIR)评估患儿术后的听觉和言语能力的康复效果。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患儿白质病变的程度。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量表的得分情况,并根据白质病变得分进行程度分级,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术后12个月时,白质病变组和对照组的CAP得分无显着差异(p=0.099),但在术后的6、24、48和60个月时组间差异显着(p<0.05)。同样在CI后6个月,两组间的SIR得分无显着差异(p=0.087),但在术后12、24、48和60个月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根据白质病变程度分层分析显示,所有亚组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和言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重度白质病变亚组的患儿在术后的听力和言语发育方面要落后于其他组。结论伴有白质病变或不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和言语能力均有改善。因此,白质病变不应被视为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症。然而,由于重度白质病变患儿的术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需要更为详细的评估及合理的术后预期。

李叶琳[3](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10例先天性耳聋病样本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先天性耳聋是指出生后就已存在的耳聋,其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耳聋的病因是否具有遗传性、生殖安全与否是耳聋患者及其家属迫切关心的问题,耳聋的大量遗传性病因仍不清楚,大多数突变极其罕见,只在一个或几个家庭中报道过。为此,为了进一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耳聋人群的遗传病因学。现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10例先天性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地区遗传学数据库,以期为今后耳聋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产前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聋样本库中随机选取10例血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聋样本库目前有近1000例耳聋患儿的血样,均在-80℃冰箱保存,每例样本都与家长或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均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Fast QC软件,实行数据质量控制。将高质量的Reads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采用NCBI db SNP数据库、Hapmap8 SNP数据集、1000Genomes、Yan Huang(YH),进行SNPs过库筛选分析,将每个样本的变异与各个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出与耳聋相关的基因变异。结果1.10例先天性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中共有6例检测到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0%(6/10)。2.共有3例患者检测出GJB2基因突变(占30%),检出率最高。其中2例为235del C纯和突变,检出率为20%(2/10),另1例为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检出率为10%(1/10)。3.10例患者中共有2例检测出SLC26A4基因突变,在本实验中为检出率第二高的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2/10),均为IVS7-2A>G纯和突变。4.本实验检测出1例Col1a1/Col1a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1/10)。5.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其他省市之间的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702,P=0.378);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其他省市之间的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103,P=0.356);内蒙古自治区GJB2(235del C位点纯和突变、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与全国已有报道的其他27个省市的平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66、0.286);我区SLC26A4(IVS7-2A>G位点纯和突变)与全国已有报道的其他27个省市的平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376);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我区男性和女性之间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我区汉族与蒙古族之间GJB2(235del C位点纯和突变)基因位点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我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SLC26A4(IVS7-2A>G位点纯和突变)基因位点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全外显子组测序和一代测序对于致病突变的检出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于致病突变的检出率要高于一代测序。结论在内蒙古自治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GJB2及SLC26A4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进一步验证了先前研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结果无明显差异,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本实验检测出了1例Col1a1/Col1a2基因突变,Col1a1/Col1a2基因突变虽然在我国多个文献中报道其与耳硬化症的发生有关,但是通过本文分析,耳硬化症不会引起先天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因此考虑其不是引起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唯一病因。并且Col1a1/Col1a2基因会影响胶原合成,而胶原在内耳的多个部位均有表达,考虑Col1a1/Col1a2基因突变会引起内耳多个部位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

刘莉莉[4](2020)在《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文中提出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之一,遗传性耳聋具有极强的遗传异质性,且遗传形式多种多样。耳聋基因检测能在分子水平上明确病因,从而预防耳聋发生、指导耳聋治疗、判断预后。故本研究探讨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临床上应用。近年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已在一些地区开展,不同地区耳聋基因检测种类、位点及突变频率存在差异和特色。本次研究通过对深圳市58363名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与单纯听力物理筛查进行了对比,掌握了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及遗传方式,同时对筛查中发现的阳性新生儿信息进行建档统计管理,及早预防本地区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敏感性耳聋的发生或发展,降低深圳市新生儿耳聋残疾发生率。从根本上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为国内新生儿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在58363例新生儿中基因检测筛查出2401例耳聋基因异常,即总阳性率为4.114%,其中复合杂合突变29例,突变携带率为0.050%;GJB2基因位点异常1175例,突变携带率为2.013%;GJB3基因位点异常189例,突变携带率为0.324%;SLC26A4基因位点异常874例,突变携带率为1.498%;MT-RNR1基因位点异常134例,突变携带率为0.230%。在本次筛查中发现深圳市最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基因位点为GJB2:235del C、SLC26A4:IVS7-2A>G和GJB2:299_300del AT。分析联合筛查发现物理性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方式比单纯的物理性听力筛查方式能提高耳聋的检出率。其次,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开发了22个基因159个点位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出率;扩增检测基因位点后,突变率最高的由GJB2变成了SLC26A4。比较基于不同技术开发的产品的检测结果,从而验证了升级检测基因位点能提升综合检测能力,为作为本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探讨,力求做到耳聋基因和突变位点的深度覆盖,全面掌握新生儿聋病发生的遗传因素,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和干预措施,为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提供基础和经验。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逐步开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新生儿接受了耳聋基因检测,助力实现耳聋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防控耳聋的发生发展,避免高危患儿的听力及言语残疾,造福儿童、造福社会、提高人口素质。

仵倩[5](2020)在《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耳聋基因突变和伴有内耳畸形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比较不同耳聋基因突变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差异,探讨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揭示内耳形态学变化对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重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进行单侧CI的389例患者,其中350例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不同耳聋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对96例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且行单侧CI的患者的植入年龄进行严格匹配,收集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资料,研究不同基因型、热点突变对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对64例资料完整的不同内耳畸形的语前聋患者进行分组:前庭水管扩大组、前庭水管扩大合并不完全分隔II型畸形组、其他形态内耳畸形组,选取同期106例进行CI手术且内耳形态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植入年龄进行严格匹配,所有患者均收集CI术后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资料,研究不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1.350例患者检测到公认的基因突变160例(双基因突变5例),占耳聋患者45.71%(160/350),主要为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患者74例,占21.14%(74/350),其中双等位基因(纯合/复合杂合)突变49例,单等位基因突变25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235delC,其次是c.299-300delAT和c.109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3%(66/700)、3.86%(27/700)和2.28%(16/700)。GJB2基因的基因型共20种,最常见的是c.235del C/c.235del C和c.235del C/c.299-300del AT,分别占25.67%(19/74)、22.97%(17/74)。SLC26A4基因突变67例,占19.14%(67/350),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49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8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919-2A>G和c.2168A>G,等位基因频率为9.86%(69/700)和1.28%(9/700)。检测到SLC26A4基因突变的基因型共31种,其中SLC26A4最常见的基因型是c.919-2A>G/c.919-2A>G、c.919-2A>G、c.919-2A>G/c.1229C>T,分别占29.85%(20/67)、11.94%(8/67)和5.97%(4/67)。2.比较96例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的语前聋患者的CI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两组患者在助听听阈0.5 kHz、平均听阈、CAP、SIR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且SLC26A4基因突变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GJB2基因突变组,其余各项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10例GJB2基因热点突变为c.235delC和15例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为c.919-2A>G患者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两组患者CI术后在助听听阈0.5 kHz存在统计学差异,且c.919-2A>G组优于c.235delC组。4.389例非综合征性双侧重度及极重度聋的CI患者中内耳畸形占比19.54%(76/389),包括1例单侧畸形。其中前庭水管扩大102耳,占67.55%(102/151),不完全分隔II型6耳,占3.97%(6/151),合并前庭水管扩大及不完全分隔II型28耳,占18.54%(28/151),耳蜗部分发育I型1耳,占0.66%(1/151),耳蜗部分发育III型4耳,占2.64%(4/151),共同腔畸形1耳,占0.66%(1/151),不完全分隔I型7耳,占4.64%(7/151),不完全分隔III型2耳,占1.32%(2/151)。5.比较EVA和EVA+IP-II畸形与其他内耳畸形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其他内耳畸形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较差,但与内耳形态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接受CI的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分别是GJB2和SLC26A4。2.SLC26A4基因突变组CI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康复效果优于GJB2基因突变组,基因突变类型是影响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3.GJB2和SLC26A4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c.235delC和c.919-2A>G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4.内耳畸形在先天性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9.54%,接受CI手术的内耳畸形以EVA和EVA合并IP-II畸形最常见。5.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可取得与内耳形态正常组近似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内耳形态学异常不是影响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赵晓云[6](2020)在《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分布,研究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探讨GJB2基因检测在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中辅助CT作为诊断工具的可行性。分析GJB2基因突变群体的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研究GJB2基因突变及不同基因型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将GJB2基因诊断作为评估CI术后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2018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回顾性分析6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Sennaroglu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内耳形态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内耳畸形和GJB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对CI患者进行包括助听听阈,听觉能力分级(CAP)量表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量表,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和信噪比为+10dB的噪声环境下的短句测听等术后疗效评估。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按五个不同标准分组:(1)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2)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3)三个最常见基因型患者(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与对照组;(4)c.109G>A/wt组、其他单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5)GJB2基因突变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不同突变与无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对照组的CI术后疗效。结果:1.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结构分类:内耳结构正常占66.71%,内耳畸形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三种畸形分别为:EVA占18.59%,IP-Ⅱ+EVA占8.50%,IP-Ⅱ占2.02%。其他内耳畸形占4.18%。2.内耳畸形分类结果:最常见三种畸形为:EVA占55.84%,IP-Ⅱ+EVA占25.54%,IP-Ⅱ占6.06%。其他内耳畸形占12.55%,包括IP-Ⅰ、IP-Ⅲ、CH、CC、内听道狭窄、内听道扩大、半规管发育异常等。231例患者中双耳对称畸形212例,不对称19例,不对称患者中单耳畸形7例,双耳畸形不对称患者12例。3.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GJB2基因突变在内耳畸形患者中占6.93%,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占25.4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34.072,P<0.001)。GJB2双等位突变、单等位突变及对照组分别在内耳畸形组和内耳结构正常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5.283,P=0.071)。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内耳畸形占11.94%,内耳结构正常占88.06%。内耳畸形在GJB2双等位突变组、GJB2单等位突变组和未检出基因突变的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3.658,P=0.161)。双侧内耳对称畸形和双侧内耳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15.147,P<0.001)。4.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63例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共发现11种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突变检出率分别为65.08%、36.51%和17.46%。共检出18种基因型,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分别占25.40%、23.81%和15.87%。5.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不同评估方法下GJB2基因突变组与对照组间性别、民族、CI耳侧及聆听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评估方法中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植入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助听听阈:完成助听听阈评估的215例CI患者GJB2基因突变组在个别频率的助听听阈高于对照组,大部分频率的助听听阈和平均听阈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听阈在三个常见基因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109G>A/wt组的助听听阈相对其他单杂合组稍差。问卷评估:完成问卷(CAP和SIR)评估的223例CI患者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CAP和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言语测听: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及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接受CI手术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的畸形是EVA、IP-Ⅱ+EVA和IP-Ⅱ。2.内耳畸形与GJB2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无明确关联,GJB2基因突变不是内耳畸形的决定性因素。3.本地区接受CI手术的患者GJB2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三个突变位点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4.GJB2不同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无突变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相当,接受CI手术的GJB2基因突变患者可以获得稳定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5.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对GJB2基因突变相关听力损失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是有效的,GJB2基因检测能够作为评估7岁以内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CI手术有效的方法。

胡健[7](2020)在《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350例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并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检测、分析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现、评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SLC26A4基因在双侧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CI人群中突变分布情况,探讨SLC26A4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揭示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单侧CI的350例患者,收集包括病史、听力学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术前资料,在知情告知后抽取外周静脉血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定期随访和评估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包括助听听阈、CAP及SIR得分、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将350例患者按基因检测结果分为SLC26A4基因突变组、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研究不同组间CI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差异,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差异。用SPSS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因检测结果:350例患者行遗传性听力损失常见22个基因159个突变位点检测,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71例,GJB2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突变等其他基因突变患者89例,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患者190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29%(71/350),包括纯合突变25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8例和复合杂合突变28例;共检测到33种基因型,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占所有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的30.99%(22/71);共发现21种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919-2A>G,突变率为73.43%(52/71),等位基因频率为52.12%(74/142);其次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2168A>G,突变率为11.27%(8/71),等位基因频率为7.04%(10/142)。临床资料:350例患者包括男性190例,女性160例,男女比例1:0.84。汉族311例,少数民族患者39例。ABR检测提示700耳中有2耳ABR阈值<70dBnHL,61耳ABR阈值70-90dBnHL,637耳ABR阈值>90dBnHL。影像学诊断内耳畸形发生率为26.29%,其中EVA畸形55例,EVA+IP-Ⅱ畸形20例,IP-Ⅱ畸形3例,其他畸形14例(包括耳蜗发育不良畸形2例、双侧后半规管缺如1例、共同腔畸形1例、内听道狭窄1例,其他内耳畸形6例、中耳畸形3例),内耳结构正常258例。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1:0.92。142耳中ABR阈值>90dBnHL118耳,阈值70-90dBnHL22耳,阈值<70dBnHL2耳。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ABR阈值分布有显着性差异(χ2=15.786,P=0.01)。ASSR阈值在不同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64.784,P=0.000)。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有47例EVA畸形,17例EVA合并IP-Ⅱ畸形,1例单纯IP-Ⅱ畸形,6例内耳结构正常,畸形率为91.55%。EVA畸形、EVA+IP-Ⅱ畸形在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组与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347,P=0.556)。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效果:安静环境下500Hz-4000Hz各频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显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较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CAP评分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组在安静环境下中文短句较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SLC26A4不同基因型CI术后效果: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919-2A>G纯合突变组、c.919-2A>G单等位基因突变组、其他双等位基因突变组及其他单等位基因组各组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对各组之间内耳畸形分布行Fisher精确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χ2=12.310,P=0.122);对各组之间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c.919-2A>G纯合突变组在500Hz频率助听听阈较其他单等位基因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各组CAP评分及SIR评分行方差分析未见统计学差异;对各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行方差分析提示,c.919-2A>G纯合突变组扬扬格词识别率优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组(P<0.05)。结论:1.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为c.919-2A>G,其次为c.2168A>G;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SLC26A4基因突变是EVA畸形及EVA合并IP-Ⅱ畸形最主要的分子学病因,孤立的IP-Ⅱ畸形与该基因突变无明确关系,SLC26A4基因突变与其他常见的内耳畸形无相关性。2.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助听听阈及噪音环境下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及阴性患者相当,CAP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则优于阴性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人群中,c.919-2A>G纯合突变患者相比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患者,有更好的CI术后助听听阈及扬扬格词识别率。3.SLC26A4基因突变及EVA畸形是CI植入的良好适应症,SLC26A4基因突变相关性听力损失及EVA患者在CI术后能获得较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马东阳[8](2020)在《基于郑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回访结果的GJB2基因突变位点深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内外研究表明,60%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其中70%的遗传性耳聋表现为非综合征性耳聋,目前已发现多个与非综合征耳聋相关的基因和突变位点,了解这些具体基因信息并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对于大规模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2018年郑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工作中发现,某些样本的检测结果为GJB2基因单位点杂合突变,但是回访结果为确诊先天性耳聋的患者,推测这些患者的GJB2基因上可能还存在其他罕见致聋位点。目的通过对GJB2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到耳聋基因筛查检测范围以外的罕见致病突变位点,探寻患者先天性耳聋的病因,为患者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指导患者及其亲属婚育,同时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检测方法的优化升级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提供研究基础,以提高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检出率。方法选取11例上述情况患者,采用一代测序检测技术对其GJB2基因全编码区测序分析,以找到耳聋基因筛查检测范围以外的罕见致病突变位点,并通过耳聋基因数据库和文献资料调研,确定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除常见致聋突变外,有8例样本还另外测得了c.109G>A杂合突变,c.257C>G、c.512513ins 4和c.313326del14杂合突变各有一例。随后,通过耳聋基因数据库和文献资料的调研,确定了这四个突变均为致聋突变,与耳聋基因筛查检测到的致聋突变形成了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发生。结论本文研究发现的4个罕见致聋突变位点中,c.109G>A杂合突变样本为8例,c.257C>G、c.512513ins 4和c.313326del14突变各1例。并且通过耳聋基因数据库和文献资料的调研,确认了这四个罕见突变位点是致病性的,因此这11例患者均为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其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罗意[9](2019)在《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与年龄相关电反应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部分表现为隐性。其临床特征是内眦异位、虹膜异色、前额白发及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对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本课题将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与年龄的相关性,以及术后电刺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以上述结果评估WS患者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neurons,SGN)数量随年龄的变化关系。方法搜集2001年至2017年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明确诊断为WS的患者。将WS患者分为<4岁组和≥4岁组,术后调机患者均<4岁。根据电极型号及手术时术耳年龄选取非综合征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 loss,NS)患者为对照组。以术中eCAP电刺激量-振幅增长函数(Amplitude growth function,AGF)做线性回归分析计算Slope值及预测阈值(Threshold,T),比较不同年龄分组和电极位置分组Slope值与预测阈值的差异,评估其与植入年龄和电极位置的相关性。随访CI术后1-4年调机中的T值(Threshold Level,T Level)、C值(Comfortable Level,C Level)以及动态范围(Dynanmic range,DR)作为 CI 术后电刺激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中两组患者eCAP数据进行统计,eCAP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电极eCAP引出率的统计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时间对电刺激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中eCAP测试:WS患者共纳入17例,其中<4岁组10例,≥4岁组7例。WS患者Slope值明显低于NS患者(P<0.01),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4岁以上患者中差异更显着。WS患者中,4岁以上患者Slope值低于4岁以下患者(P<0.05),Slope值与植入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305,P<0.01);阈值T则高于4岁以下患者(P<0.01),NS患者中两组患者则没有显着差异。WS患者近端电极Slope值明显低于远端电极;在近端及远端电极中,WS患者Slope值均低于NS患者。术后1-4年电刺激:WS患者T值在术后第3、4年明显高于NS患者(P<0.05),C值在术后第1年明显低于NS患者。WS患者术后1-4年DR值均明显低于NS患者。两组患者术后1-4年的T、C值均无显着差异,而第3、4年的DR值高于第1、2年(P<0.01)。结论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eCAP测试Slope值明显低于NS患者,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预测阈值WS患者在4岁以上分组中显着高于NS患者,由于Slope值与螺旋神经节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因而推测WS患者螺旋神经节细胞少于NS患者,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术后WS患者能听到声音的最小电刺激量在第3、4年明显高于NS患者,DR值术后4年均明显低于NS患者,但两组患者DR值均逐渐增加,表明WS患者对电刺激的接受宽度更窄,能聆听到的声音丰富程度不如NS患者。以上结果从侧面表明为了使WS患者具有更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早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比其他非综合征耳聋患者更为迫切。

李叶娴[10](2019)在《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借助基因测序技术帮助遗传性耳聋家系查清致聋原因,提前让人们采取预防措施以及提供生育指导;第二部分通过收集一个耳聋大家系的病史资料,深究其遗传学特征、临床表型及听力学特征分析,并定位该家系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位点。方法第一部分是选择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我院门诊的9个遗传性耳聋家系,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脱氧核酸核糖(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应用第二代测序法或sanger测序法对这9个家系进行测序;第二部分是选取9个家庭中一个耳聋家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首先通过询问病史,对一个耳聋家族成员进行患病分布了解,画出遗传系谱图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遗传方式。详细调查耳聋患者的发病过程,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耳鼻喉科专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部分未患病的直系亲属也做了相应检查。同时采集先证者的外周静脉血,结合第二代测序法进行基因测序,参考版本GRCh37/hg19进行比对,初步获得该家系成员可能致聋的基因突变位点,后再通过Sanger测序验证部分其他家系成员的DNA,以明确此新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第一部分:这9个耳聋家系中,家庭1先证者为MYH9基因的杂合突变,父亲及下一代也为MYH9基因的杂合突变,母亲正常;家庭2先证者为USH2A基因的双重杂合突变,父母分别为c.15427C>T和c.10312G>A的杂合突变;家庭3先证者为OPA1基因的杂合突变,母亲与其一致,父亲无变异;家庭4、5、6先证均为12SrRNA基因的纯合突变,配偶无变异,子女均为12SrRNA基因的杂合突变;家庭7先证者为CHD7基因的杂合突变,变异来源于母亲;家庭8先证者为SLC26A4和POU4F3基因的复杂杂合突变,父亲为SLC26A4 c.1079C>T的杂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 c.1079C<T和POU4F3 c.9192A>G的杂合突变;家庭9先证者检测出MY03A c.4462A>G突变,变异来源于父母。第二部分:综合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听力学特征,可以得出该家系为迟发性、对称性、进行性、以高频下降为主或者全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Hearing Loss,ADHHL)。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耳聋患者没有血小板减少、白内障、肾炎等表现,也排除了颅内性占位,可以得出该家系是一个非综合性耳聋家系。先证者(Ⅲ1)利用二代测序法发现了 3个潜在的致病基因位点:MYH9,C314A>TP.Y105F;MYO3A,C.1324C>T,P.H442N;TCIRG1,C.1801G>A,P.A601T。患者的耳聋表型基本上与常染色显性耳聋17型(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7,DFNA17)的表型一致。后经 Sanger 测序证实了MYH9基因新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1.高通量测序法、Sanger测序法对于发现耳聋致病基因及基因位点有重要的作用。基因诊断技术对遗传性耳聋家系指导生育和采取预防措施有着重大意义。2.初步分子遗传学分析鉴定了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ADNSHL)大家系的致病原因(MYH9 C.314A>T的杂合突变)。

二、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NSHL基因的概述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1.1 GJB2基因
        1.2 SLC26A4基因
        1.3 MYO15A基因
        1.4 OTOF基因
        1.5 CDH23基因
        1.6 TMC1基因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NSHL基因
        2.1 WFS1基因
        2.2 KCNQ4基因
        2.3 COCH基因
    3 X-连锁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3.1 PRPS1基因
        3.2 POU3F4基因
        3.3 SMPX基因
        3.4 AIFM1基因
        3.5 COL4A6基因
第二部分 耳聋基因的常见检测技术概述
    1基因芯片技术
    2 一代测序技术
    3 二代测序技术
    4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第三部分 广西地区NSHL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史采集方法
        3.5 相关医学检查
    4.实验方法
        4.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 主要实验试剂
        4.3 HL基因芯片筛查
        4.4 全外显子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4.5 Sanger测序
        4.6 氨基酸保守性分析
        4.7 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
    5 研究结果
        5.1 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5.2基因检测结果
        5.3 新发现病突变位点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5.4 HL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6 讨论
        6.1 MYO15A基因突变与NSHL
        6.2 TRIOBP基因突变与NSHL
        6.3 广西地区HL基因突变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非综合征性聋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听力及言语康复评价标准
    2.3 脑白质病变程度评级标准
    2.4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术前患者基本资料统计结果
    3.2 CAP得分和SIR得分比较结果
    3.3 分层分析统计结果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4.讨论
    4.1 听力损失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4.2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
    4.3 白质的发育以及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4.4 常见白质病变的原因以及影响
    4.5 白质病变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5.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常见综合症型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内蒙古自治区10例先天性耳聋病样本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耳聋概论
    1.2 耳聋基因检测方法
    1.3 耳聋基因筛查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申请单填写及采集样本
        2.2.3 项目检测材料
        2.2.4 技术方法
        2.2.5 检测流程
        2.2.6 质控流程
    2.3 结果分析
        2.3.1 5836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突变情况分析
        2.3.2 听力物理筛查与耳聋基因检测联合筛查分析
        2.3.3 性别对突变率的影响分析
    2.4 讨论
        2.4.1 耳聋基因筛查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2.4.2 耳聋基因筛查突变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
        2.4.3 物理筛查与新生儿联合筛查的比较
    2.5 结论
        2.5.1 深圳市耳聋基因突变率较全国水平偏低
        2.5.2 耳聋联合筛查检出率比单纯听力物理筛查高
        2.5.3 耳聋基因筛查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作用明显
第三章 检测升级的临床应用及讨论
    3.1 前言
    3.2 项目研究对象
    3.3 技术方法
        3.3.1 飞行时间质谱法
        3.3.2 高通量测序法
    3.4 检测仪器
    3.5 技术流程
        3.5.1 采集样本
        3.5.2 检测流程
    3.6 结果分析
        3.6.1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突变率分析
        3.6.2 22基因159位点与4基因20位点结果比较分析
    3.7 讨论
        3.7.1 升级产品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3.7.2 高通量筛查在耳聋上应用的趋势
        3.7.3 致病位点分析
    3.8 结论
        3.8.1 22个基因159位点产品升级可行性
        3.8.2 高通量测序检测耳聋的创新性及科学性
        3.8.3 升级产品的应用、转化情况及其前景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5)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采集
        2.2.1 病史资料采集
        2.2.2 听力学资料采集
        2.2.3 影像学资料采集
        2.3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
        2.3.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试剂及仪器
        2.3.2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流程
        2.4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1 助听听阈
        2.4.2 CAP及 SIR问卷
        2.4.3 言语测听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2 两种基因突变患者 CI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3.3 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患者 CI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分析
        4.2 两种基因突变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的分析
        4.3 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的分析
    第五章 小结
第二部分 内耳畸形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采集
        2.2.1 病史资料采集
        2.2.2 听力学资料采集
        2.2.3 影像学资料采集
        2.3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3.1 助听听阈
        2.3.2 CAP 及 SIR 问卷
        2.3.3 言语测听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内耳畸形分类情况
        3.3 不同内耳畸形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内耳畸形分类情况分析
        4.2 不同内耳畸形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3.1 听力学检测仪器
        2.3.2 执行标准
        2.3.3 听力学诊断
        2.3.4 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4.1 血样采集
        2.4.2 基因突变检测仪器及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形态分类
        3.2 内耳畸形分类
        3.3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关系
        3.3.1 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分布
        3.3.2 GJB2基因突变患者的内耳畸形分布
        3.3.3 基因突变与双侧内耳畸形的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重度及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群体内耳畸形的分布特点
        4.2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
        4.3 内耳畸形的双侧对称性分析
第二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手术情况
        2.2.4 影像学资料
        2.2.5 心脏彩超、智力发育测试等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5 分组及比较方法
        2.6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6.1 助听听阈
        2.6.2 问卷评估
        2.6.3 开放式言语测听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
        3.2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3.2.1 助听听阈比较
        3.2.2 听觉言语能力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2.3 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测听结果比较
        3.2.4 安静环境下扬扬格词测听结果比较
        3.2.5 安静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3.2.6 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
        4.2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
        4.2.1 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2 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3 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4 GJB2基因突变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2.1 基本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资料
        2.2.3 影像学检测
    2.3 基因检测
        2.3.1 实验原理
        2.3.2 仪器和试剂
        2.3.3 实验流程
    2.4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1 声场助听听阈测试
        2.4.2 问卷评估
        2.4.3 言语识别能力评估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基本病史资料
        3.1.2 听力学检测结果
        3.1.3 影像学检测结果
    3.2 基因检测结果
        3.2.1 基因突变人数
        3.2.2 SLC26A4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3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资料
        3.3.1 性别及年龄
        3.3.2 其他病史资料
        3.3.3 术前听力学检测结果
        3.3.4 影像学结果
    3.4 SLC26A4 基因突变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4.1 组间背景比较
        3.4.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4.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4.4 言语识别率比较
    3.5 SLC26A4 不同基因型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5.1 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的畸形分布
        3.5.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5.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5.4 言语识别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4.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1 听力学表现
        4.2.2 影像学特点
    4.3 SLC26A4 基因突变与CI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4.3.1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的选择
        4.3.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术后疗效分析
        4.3.3 SLC26A4不同基因型的术后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郑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回访结果的GJB2基因突变位点深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A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与年龄相关电反应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WS患者术中eCAP特征
    引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WS患者术后电反应特征
    临床资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致谢

(10)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遗传性耳聋的概述
    二、MYH9基因的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苏州市遗传性耳聋家系收集及基因定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四、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D]. 冯梦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D]. 陈善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内蒙古自治区10例先天性耳聋病样本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分析[D]. 李叶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D]. 刘莉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仵倩. 兰州大学, 2020(01)
  • [6]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赵晓云. 兰州大学, 2020(01)
  • [7]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胡健. 兰州大学, 2020(01)
  • [8]基于郑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回访结果的GJB2基因突变位点深入研究[D]. 马东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与年龄相关电反应特征的研究[D]. 罗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
  • [10]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D]. 李叶娴.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迟发性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和言语表现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