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通过对黑膏药基质、工艺、拔“火毒”、摊涂用量及摊涂面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总结黑膏药熬炼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黑膏药熬炼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55-01
黑膏药又称铅硬膏,为传统膏药中的一种,系指中药材、食用植物油与铅丹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使用简单、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等优点,外治可消肿、拔毒、生肌,主治肌肤红肿、痈疽、疮疡等症;治可活血通络、祛风寒、壮筋骨、止痛、消痞,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黑膏药熬炼的几个关键因素探讨如下。
1、黑膏药基质
据现代研究,植物油皂化价为186.20~196.58、酸价为1.06~11.19、碘化价为110.62~161.83时比较适宜熬炼[1]。根据实践经验,我们以麻油为原料,泡沫少,利于操作,制成的黑膏药乌黑发亮。也可以茶油,外观相当。但用棉子油、花生油、豆油及色拉油等制备基质时,容易出现泡沫多、操作不便、外观差等不同程度的缺点。
2、工艺
2.1药料提取:
据现代研究,油温在200℃以上炸取时,可提取药料有效成分,在300℃~350℃时,药材中主要有效成分会发生变化或产生新的成分[2],如树脂及挥发性成分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和挥发,这些成分一般不能耐受310℃、15min的高温熬炼[3],同时植物油系非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只能溶解一些非极性物质,而极性物质几乎不溶。基于此,我们在制备时,树脂类药物单独粉碎,其余以乙醇为溶媒,渗漉提取部分水溶性及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液浓缩、烘干、备用,药渣烘干后用麻油炸取,温度恒温设定在220℃,炸至药料外焦内黄为度。
2.2炼油及下丹成膏:
此过程主要发生三个反应,分别为聚合反应、脱水反应及皂化反应。一般认为炼油温度应控制在270℃~320℃,下丹温度应控制在320℃~330℃,当炼油达到“滴水成珠”时即可下丹收膏。但由于油丹反应属放热反应,下丹后可使油温达到360℃,如此高温会破坏麻油成分,致使膏药基质变脆,同时易引起着火。根据多年经验及结合黑膏药软化点测定数据优选,总结出的经验是:5kg药油,在温度设为280℃时炼油120min,然后按2:1油丹比例下丹,此时反应温度可达305℃,当温度下降到280℃左右时表明反应结束,在此温度下既不破坏药油成分,又可得到软硬适中的黑膏药。
3、去“火毒”
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去“火毒”方法有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及炸水法等。据实验研究,传统的水浸法去“火毒”较为彻底,该法生产的黑膏药可贴敷于人体的绝大部分部位,喷水法去“火毒”生产的黑膏药通常只可贴敷于人体皮肤较厚的部位。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火毒”是否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火毒”不单纯是油类等分解产物,在黑膏药摊涂中添加的细料药对皮肤也有刺激性,黑膏药贴敷时间较久,对皮肤同样有激惹作用。我们的经验是第一次采用炸水法,使其呈蜂窝状,流水浸泡3d,然后捞出加热融化,细流倒入水中,使成团块,反复搓揉,挤出内部水分,拉成长条,再浸泡4d,每天换水1次。
4、摊涂用量及摊涂面积
这也是一重要因素,文献报道几近空白,有待于进一步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皮肤细胞膜具有类脂质特性,非极性强,一般脂溶性药物比水溶性药物易穿透皮肤,组织液是极性的,分子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的成分更易穿透。给药面积和给药量是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之一,黑膏药基质油脂性强,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利于皮肤的水合作用,适宜的给药面积和给药量,既利于黑膏药与皮肤的紧密黏贴,减少药物扩散屏障,利于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又能减少黑膏药使用中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刘文启。浅谈黑膏药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J]。山东医药工业,2001,20(4):39-40。
[2].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14。
[3].刘明乐,李克荣,贵襄平。黑膏药的药料提取与去“火毒”合理工艺浅探[J]中国药业,2004,13(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