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马宏柏
导师: 王铁仙
关键词: 端木蕻良,中国文学传统,爱国主义传统,史传文学传统,抒情文学传统,继承与创新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满族作家,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总字数逾千万,且体裁多样,内涵丰富,表现出多方面的才学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40年代就曾有人呼吁:“我们应该从端木身上吸取营养”。遗憾的是,这份“营养”迄今尚未得到很好地研究、开发和汲取。本论文专论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及其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一个涵盖面颇为广阔的论题。我们欲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先得搞清楚端木身上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是从哪儿汲取来的。“问题缘起”因此由端木的笔名联想到“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传统要义”作为全文的“破题”,解说传统的形成流变。随后进入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关系的概观,既涉猎其对传统的理解、反思,确认其同时从中国古代和现代两大文学传统汲取营养,又概览其创作历程中的表现;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影响下形成,又反转来影响其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直接体现并决定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这种联系又受到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导论部分旨在先行廓清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下面择取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几个重要的联结点,展开具体的考察、论析奠定基础。 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精神层面,表现在爱国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端木自小就从土地的沉厚负载中培养起生命的自觉,在参加“五四”爱国游行中产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提笔创作后,便将自己满腔的忧患意识投射到广漠而浩瀚的土地上面,写出关于土地的系列故事。他怀着“九·一八”之后失去故土的痛苦与悲愤,既写土地的沉实、草原的美丽,又写土地的蒙难、故土的沦丧,更写土地的觉醒、民众的反抗,勾画出“大地之子”忧郁、憎恨、反抗、战斗的情感历程;表现了“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平民百姓英勇杀敌、舍命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架上“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题材选择上执着现实人生的实录写真,人物刻画上美丑并举、善恶并陈,价值评判上采用史传论赞,借鉴“春秋笔法”,追求小说的“潜流”等方面。端木一方面承传了中国史传文学实录写真的传统,对客观写实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另一方面,作为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又承传了新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传统”要义
第三节 创作历程
第四节 个性气质
第五节 文学积累
第六节 历史语境
第二章 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一节 端木蕻良与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节 “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 “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 平凡英雄英勇抗敌与舍命报国
第三章 端木蕻良小说与史传文学传统
第一节 “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 执着人生的实录写真
第三节 美丑毕露的人物描写
第四节 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
第四章 端木蕻良小说与抒情文学传统
第一节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交响、嬗替
第二节 《科尔沁旗草原》的“言志”与“缘情”
第三节 端木蕻良小说的情感流向
第四节 端木蕻良小说的抒情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 王晓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 [2].大地之子的歌哭——端木蕻良小说研究[D]. 冯学民.吉林大学2010
- [3].小说中的重庆[D]. 尹莹.华中师范大学2009
- [4].端木蕻良1930-40年代文学叙事中的心理情结和回归意识[D]. 朴正薰.复旦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端木蕻良1930-40年代文学叙事中的心理情结和回归意识[D]. 朴正薰.复旦大学2012
- [2].大地之子的歌哭——端木蕻良小说研究[D]. 冯学民.吉林大学2010
- [3].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 罗云锋.华东师范大学2005
- [4].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 吴世勇.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 叶永胜.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 李秀金.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D]. 陈红旗.吉林大学2005
- [8].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 张黎.复旦大学2005
- [9].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 卢军.山东大学2005
- [10].“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 李长虹.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