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目标获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持向量回归,离散曲率,移动渐近线优化,CO_2浓度
目标获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白京华[1](2019)在《基于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的黄瓜幼期CO_2-光照协同调控目标参数获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工厂为一种高效农业系统,它通过对设施内部环境参数的自动化控制,来实现作物的连续周年生产。其中,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CO_2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而设施生产中的光照和CO_2的不足直接限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光合产物积累减少,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光环境与CO_2环境调控已成为现代农业调控研究的关键。传统的环境因子调控方法多采用固定阈值,其调控没有考虑到各环境因子动态变化条件下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而现有的多因子耦合调控模式多采用光环境或者CO_2等单目标调控策略,但各自为独立的调控系统,没有实现各因子在动态调控中的相互配合。针对现有问题,本文从温度、光照和CO_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出发,利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离散曲率理论、移动渐近线算法(MMA)和非线性回归等方法,建立CO_2和光照的协同调控目标参数获取方法的模型研究,进一步推进设施环境调控模型的研究。论文中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光合速率建模方法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光合速率模型建立方法。为了提高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的精度与泛化性,构建支持向量回归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评价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从而进行模型选择。与多种回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相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验证各算法模型的精度。在黄瓜苗期,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的光合速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0.7518μmol·m~(-2)·s~(-1),决定系数0.9895,均方误差1.1221μmol·m~(-2)·s~(-1),均优于其他叁种回归算法。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2)基于光合模型的CO_2与光照联合调控目标区域获取方法研究本文开展了基于光合模型的CO_2与光照调控目标区域获取方法研究。首先,基于光合速率预测模型获取不同温度条件下CO_2与光照影响的光合速率响应曲面;其次,利用光合响应曲面变化特点,采用U弦长曲率-爬山法获取不同温度下CO_2与光照响应曲线曲率最大值点(调控阈值点)。最后,将所有曲率最大值点映射到CO_2-光照平面上并进行多项式回归,即获取CO_2-光照联合调控区域。根据本文建立的二氧化碳-光照调控目标区域,区域内的光合速率最低的为区域边界点,以温度20℃为例,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光照调控阈值点与光饱和点对比,光合速率平均低了3.6%,光照强度平均低了27.5%。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_2调控阈值点与CO_2传统补施点(1000μmol·mol~(-1))对比,光合速率平均低了8.91%,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低了31.14%,与CO_2传统补施点(1200μmol·mol~(-1))对比,光合速率平均低了13.53%,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低了42.62%。结果表明:本文中调控目标域内的调控参数(二氧化碳浓度值与光照强度值),不仅可以保证作物提升作物光合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调控成本。为智慧农业在智能动态调控技术提供了调控依据。(3)基于光合约束CO_2-光照强度高效协同调控方法研究本文基于获取的CO_2-光照调控目标区域,采用欧式距离最近原则采用移动渐近线算法寻优获取当前环境的调控目标具体参数值。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借助传感器实时检测与树莓派设备可在线寻优。首先,通过传感器检测实时环境参数,根据当前环境的大气温度获取对应温度下的CO_2浓度-光照强度调控目标区域。判断实际测量的环境参量(CO_2浓度,光照强度)点是否在调控目标区域内,若不在调控目标区域内,构建目标区域与实时环境欧式距离优化数学模型。通过移动渐近线算法获取当前调控最低的CO_2浓度值与光照强度值作为调控目标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30)
张传功[2](2017)在《复杂约束下卫星目标获取模型及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利用已达到最大化,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已出现了严重的短缺。随着人们对外太空研究的深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块公共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卫星作为航天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它以其优良的性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卫星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卫星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一个完整的卫星观测系统包括的实体有卫星、轨道、传感器、姿态、模式等。通过设定轨道仿真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控制卫星对地观测轨迹长度,通过设定轨道六根数参数控制卫星运行轨道的空间位置。传感器分为CCD传感器和SAR传感器,传感器的有效载荷对卫星对地观测的范围与图像质量有一定影响。姿态主要是通过设定最大侧摆角和俯仰角调整卫星的动态观测范围。模式为后续的能源计算提供工作模式和负载电流。本文要研究的是卫星沿着任务轨道对地观测过程中的目标获取路径以及沿着该路径观测目标时产生的任务序列和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情况。首先,构建卫星对地观测模型,然后对目标进行可视访问,访问过程中加入侧摆约束、相机分辨率约束、太阳高度角约束、传感器幅宽等复杂约束对可视目标进行筛选。利用侧摆约束对可视目标进行互斥目标集合分类,对于一维目标获取(考虑侧摆角)我们采用贪婪算法对可视目标进行分析,获取卫星观测目标的一维路径数据。在二维目标获取(考虑侧摆角和俯仰角)中以互斥目标集合作为输入,然后进行可视弧段分析,利用矢量转动角度分析方法,得到二维目标获取路径数据。在一维和二维目标获取路径中,利用路径数据进行任务序列的编排,得到路径的任务序列数据。接着进行能源计算,首先我们分析卫星太阳能帆板数据和太阳光线数据,进而分析卫星帆板的光照遮挡情况,构建卫星帆板光照模型。我们利用该模型分析卫星帆板的充电阵和供电阵的充放电情况,计算卫星蓄电池的充放电情况。最后,我们结合路径的任务序列数据和模式中的工作模式与负载电流的关系,计算卫星沿着该条路径对地观测目标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数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园园[3](2015)在《基于背景杂波理论的目标获取性能模型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的预测和评估在光电成像总体技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大气环境、光电成像系统本身和目标背景特性都会影响光电成像系统的目标获取性能。随着光学系统、探测器以及电路设计的不断改进,光电成像系统本身对目标获取性能影响的减弱,使得目标背景特性逐渐成为影响光电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对目标背景特性的正确理解与科学量化是建立更完善、准确的光电成像系统性能预测模型的关键。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基于嵌入式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背景杂波量化尺度,并利用它对已有的目标获取性能模型进行了修正。首先,本文从人眼视觉获取目标过程出发,综合考虑目标和背景图像的二维特性,采用二维数学模型——嵌入式隐马尔可夫模型来表征图像特性;由于目标不同,杂波的理解也会有所改变,因此,本文在进行特征提取时自适应地设置不同目标对象的参数;同时,采用与观察者观察并记录目标的物理机制相一致的最优化模型参数训练过程,通过解码过程获得产生目标、背景观察序列的可能状态路径并记录其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可以表征该模型与此观察序列矩阵的匹配程度,最终通过统计分析定量表征目标与背景的相似程度,这个过程紧紧围绕背景杂波的重要特性(与目标的相似性特性)展开,而且这个过程与观察者在探测目标时总能实现路径最优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相比以往的杂波尺度,本文建立的基于嵌入式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背景杂波尺度(EHMMC)与主观试验数据有更好的一致性。接下来,本文采用基于嵌入式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背景杂波尺度对复杂背景下的目标获取性能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了复杂背景的局部目探测概率模型和基于EHMMC的类目标探测概率模型,并以Search2图像数据库为依托对所建立的性能修正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经EHMMC修正后的目标获取性能模型能够更好的预测和评估光电成像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2-01)
冯海霞[4](2014)在《光电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评估广泛应用于目标侦察、跟踪等军事领域,建立系统的性能评估模型不仅能够充分模拟光电成像系统,而且可以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针对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模型的不足,阐述了基于目标任务性能(TTP)准则的NVThermIP模型的基本思想,以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对比度阈值函数(CTF)以及人眼带通模型为基础,实现了传统NVThermIP模型的目标获取性能评估;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显示亮度选择的噪声校正常数对CTF的影响,从人眼噪声和系统噪声两方面对NVThermIP模型进行了修正,与传统NVThermIP模型相比,修正后模型提高了系统性能预测的准确性;最后,阐述了美国国家图像解译度分级标准(NIIRS),并基于目标获取模型与监视与侦察(S&R)性能模型,提出了将鉴别概率转换到NIIRS等级的算法,分析了鉴别概率与NIIRS对成像系统性能预估的异同点。(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江效尧,黄兵[5](2012)在《优势模糊区间目标粗糙集模型的群决策规则获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群决策理论及应用中,如何获取合理而有效的群决策规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针对条件属性具有优劣关系,决策属性取值为模糊值的群决策系统,将每个决策对象的群决策模糊值转化为一个决策区间,由每个对象的不可分辩优势类构建基于优势关系的模糊区间目标信息系统粗糙集模型,给出该模型的叁种知识约简定义;通过构造区分矩阵和区分函数,获得求取优势模糊区间决策系统的优势下近似的约简算法.最后将该模型及算法应用于商业银行审计风险评估,获得较为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群决策评估规则.(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仇冰雪,刘丹,李毅超[6](2012)在《基于数据集相关性聚类的渗透测试目标信息获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测试中对目标进行侦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目标网络的IP地址、运行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列表。目前侦察主要通过一些单一的工具进行,这种方式侦察周期较长。结合目标信息内容,提出一种通过对数据集进行相关性聚类的方式来获取目标信息的模型,并设计了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优于相关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获取了准确的目标信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21期)
闫奕名,张晔,高凤娇[7](2012)在《基于多面化分解模型的目标信息获取优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通过观测角度设置的优化选择,实现目标信息获取技术的优化,以最少的观测点数获取最大化的信息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面化分解的目标信息量描述模型,用于分析图像传感器在不同观测角度下的目标信息获取量.该模型以各面信息获取量组合向量的形式来描述多面化分解的目标在某观测角度下的信息获取量,采用改进的蜂群算法来搜索最佳的观测角度,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获取.针对无人机多时相观测时的目标信息获取优化问题,采用文中方法进行观测角规划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经文中方法优化后,信息获取量平均提高了58.5%;文中方法可对有一定观测角约束条件的情况进行高效规划,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获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张健,李华,李斌,颜景龙[8](2009)在《“人在回路”红外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在回路"红外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模型在红外成像系统分析、设计和性能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是仍未能清楚表明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界限、程度和发展的突破方向。为此,从建立模型的角度,阐述了模型的基础,指出人眼视觉信息处理机制、杂波的定量表征是影响目标获取性能模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模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解决方法和分歧进行了介绍,进而阐述了模型的验证方法和过程,最后讨论了如何对目标获取性能模型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09年02期)
孙铁强,尹怡欣,慕延华,涂序彦[9](2007)在《感受器中视觉模型描述与目标属性获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的视觉描述设计过程进行改进,包括概念模型的构建,实体、属性以及关系的识别和建模。在视觉模型中,不同类型的空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该设计过程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空间关系。针对运动目标,采用叁帧图像差法来获取目标的运动信息以及确定场景中运动目标的数目。根据目标的区域特征获取初始轮廓,并将其作为主动轮廓线模型的初始控制点,完成运动目标的检测。使用目标的空间低阶矩及矩对时间的低阶导数分别表示目标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从而可以选出对分类识别最有效的特征,最终实现对特征空间维数的压缩。(本文来源于《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8-01)
王金玲,崔建军[10](2006)在《非量测相机获取特殊目标影像的解析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物体进行摄影,其上应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目标上不宜布设控制点。本文给出一种解决方法,即在被测目标上不布设控制点,且用普通相机摄影,其解析处理不采用直接线性变换,而采用一种平行线相对控制与空间前方交会结合的处理方法,经实验验证,在解决某些特殊物体摄影处理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目标获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利用已达到最大化,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已出现了严重的短缺。随着人们对外太空研究的深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块公共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卫星作为航天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它以其优良的性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卫星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卫星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一个完整的卫星观测系统包括的实体有卫星、轨道、传感器、姿态、模式等。通过设定轨道仿真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控制卫星对地观测轨迹长度,通过设定轨道六根数参数控制卫星运行轨道的空间位置。传感器分为CCD传感器和SAR传感器,传感器的有效载荷对卫星对地观测的范围与图像质量有一定影响。姿态主要是通过设定最大侧摆角和俯仰角调整卫星的动态观测范围。模式为后续的能源计算提供工作模式和负载电流。本文要研究的是卫星沿着任务轨道对地观测过程中的目标获取路径以及沿着该路径观测目标时产生的任务序列和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情况。首先,构建卫星对地观测模型,然后对目标进行可视访问,访问过程中加入侧摆约束、相机分辨率约束、太阳高度角约束、传感器幅宽等复杂约束对可视目标进行筛选。利用侧摆约束对可视目标进行互斥目标集合分类,对于一维目标获取(考虑侧摆角)我们采用贪婪算法对可视目标进行分析,获取卫星观测目标的一维路径数据。在二维目标获取(考虑侧摆角和俯仰角)中以互斥目标集合作为输入,然后进行可视弧段分析,利用矢量转动角度分析方法,得到二维目标获取路径数据。在一维和二维目标获取路径中,利用路径数据进行任务序列的编排,得到路径的任务序列数据。接着进行能源计算,首先我们分析卫星太阳能帆板数据和太阳光线数据,进而分析卫星帆板的光照遮挡情况,构建卫星帆板光照模型。我们利用该模型分析卫星帆板的充电阵和供电阵的充放电情况,计算卫星蓄电池的充放电情况。最后,我们结合路径的任务序列数据和模式中的工作模式与负载电流的关系,计算卫星沿着该条路径对地观测目标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目标获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白京华.基于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的黄瓜幼期CO_2-光照协同调控目标参数获取方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张传功.复杂约束下卫星目标获取模型及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陈园园.基于背景杂波理论的目标获取性能模型修正[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4].冯海霞.光电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5].江效尧,黄兵.优势模糊区间目标粗糙集模型的群决策规则获取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仇冰雪,刘丹,李毅超.基于数据集相关性聚类的渗透测试目标信息获取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7].闫奕名,张晔,高凤娇.基于多面化分解模型的目标信息获取优化技术[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张健,李华,李斌,颜景龙.“人在回路”红外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模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
[9].孙铁强,尹怡欣,慕延华,涂序彦.感受器中视觉模型描述与目标属性获取[C].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2007
[10].王金玲,崔建军.非量测相机获取特殊目标影像的解析模型建立[J].测绘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