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下教科书中必修理论知识难度的比较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标下教科书中必修理论知识难度的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

自2001年9月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把三年的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八个模块,其中两个是必修模块。学生对于必修模块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标多本”代替了传统的“一纲一本”,《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各个版本教科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人教版、鲁教版和苏教版这三个版本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的,所以对于这三个版本教科书难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利用的难度模型是史宁中教授等的静态定量难度模型。通过对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以及课程标准的一些化学理论知识(其中包括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在课程广度(这里指以上这些理论知识的广度)、课程深度以及课程难度方面的分析,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课程广度方面,整体上看,鲁科版的课程广度是最高的,人教版的课程广度是最低的,但与课程标准的课程广度数值一致;苏教版略高于课程标准,而鲁科版远高于课程标准。除了元素周期表(还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理论知识的课程广度都很高。其次,在课程深度方面,三个版本对于知识点要求的程度除了鲁科版,其它都与课程标准比较接近。无论是何种版本的教科书,对于知识点的要求都集中在了解和认识、知道和列举的层面,需要理解和说明的只有鲁科版的相对较多。在设计和证明层面,只有课程标准有3.0%的要求,三个版本教科书中都没有出现这个层面的知识点。最后,在课程难度方面,鲁科版和苏教版都在某些理论知识上存在难度偏高的现象。在所分析的这八个理论知识当中,有三个理论知识鲁科版的课程难度最高,分别是物质的量、化学能与热能和化学能与电能;其余五个苏教版的课程难度最高,其中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课程难度最高是由于课程时间短所造成的,同时苏教版对这两个理论知识的处理采取了分散的方式。苏教版有三个理论知识的课程难度是最低的,分别是物质的量、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其余的五个人教版的课程难度最低。在课程难度方面与课程标准最接近的版本是人教版。三个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比较接近的理论知识是物质的量、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为教科书编写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另外针对上述研究,我们还提出了这几方面的建议: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已经不再“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静态难易程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来进行课程时间、课程深度和课程广度方面的调整。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者首先应当遵照的提纲挈领式的文件,这就要求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对重要内容的界定、概念的表述必须明确,清晰。所以编写者也应当仔细研究,反复揣摩课程标准,以提高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另外,也建议教科书编写者在教师用书中说明此种版本教科书的难度特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度编排,能够提高学生哪方面能力等,还有适合使用的此版本教科书的学生类型群,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线教师对于此版本教科书难度的把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内容分析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课程难度模式
  • (一) 对课程难度认识的历史进程
  • (二) 课程难度的静态定量模型
  • 第二章 三个版本教科书及课程标准中理论知识的课程难度
  • 一、课程标准中必修理论知识的内容标准
  • 二、三个版本教科书中八个理论知识的课程难度
  • (一) 物质的量
  • (二) 离子反应
  • (三) 氧化还原反应
  • (四)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 (五) 化学键
  • (六) 化学能与热能
  • (七) 化学能与电能
  • (八)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第三章 三个版本教科书中具体理论知识难度的比较分析
  • 一、对课程广度的比较分析
  • 二、对课程深度的比较分析
  • 三、对课程难度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
  • 一、主要结论
  • 二、几点思考
  • (一) 对于高中必修理论知识难度的思考
  • (二) 对于形成难度差异的思考
  • (三) 对于静态定量模型的思考
  • 三、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数据教学时代的来临:电子教科书的源起、发展与展望[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24)
    • [2].美国物理教科书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与启示[J]. 未来与发展 2019(12)
    • [3].中加九年级化学(科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比较研究——以“原子结构”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01)
    • [4].国外高校电子教科书使用新趋势[J]. 中国出版 2019(24)
    • [5].承传与开新: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知识状况考察[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革新与反哺: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小学教科书——以尚公小学为例[J]. 武陵学刊 2020(01)
    • [7].美国信息技能与母语教科书整合的经验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20(02)
    • [8].教科书知识的运用探讨[J]. 大众文艺 2020(03)
    • [9].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教材研究的新取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1)
    • [10].被低估的创新——试论教科书研制的主体性特征[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1)
    • [11].民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用废之争及启示[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2].论教科书知识的教学面向[J]. 基础教育 2020(01)
    • [13].韩国电子教科书:缘起、实施情况和启示[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03)
    • [14].超越经验与常识:教科书的教学性再认识[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01)
    • [15].教科书评价的困境及反思[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11)
    • [16].科学家素材在中小学理科教科书中的融入[J]. 教学与管理 2020(09)
    • [17].新时代教科书发展的使命与挑战——“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科书学术论坛”综述[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0(04)
    • [18].我国五套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插图比较[J]. 广西物理 2019(02)
    • [19].设计实验:教科书研究的新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04)
    • [20].教科书美学:教科书研究的新视野[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02)
    • [21].“教科书”考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5)
    • [22].韩国中小学数字教科书的开发应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07)
    • [23].科普视阈下《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部分)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3)
    • [24].作为知识的“报刊”: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J]. 编辑之友 2020(06)
    • [25].教科书之父:高梦旦出版思想探析[J]. 出版参考 2020(06)
    • [26].韩国中小学数字教科书的政策推进、开发出版及问题对策[J]. 出版科学 2020(03)
    • [27].中国近代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J]. 美术大观 2020(05)
    • [28].张元济执掌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教科书的出版[J]. 学术研究 2020(07)
    • [29].从翻译引进到探索反思:矿物学教科书在华演变研究(1902~1937)[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01)
    • [30].新中国教科书多样化探索之路及未来展望[J]. 教育科学 2020(04)

    标签:;  ;  ;  ;  ;  

    高中化学新课标下教科书中必修理论知识难度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