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东干人是一百多年前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迁居中业的华人后裔,现已发展到1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境内。东干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东干人迁居中亚后,汉字失传,只有从中国带去的口传文学。东干人先后借助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东干文,最后又用斯拉夫字母创制了东干文,于是东干人便成为“世界上唯一说中国话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国话成功的人。”东干文字产生后,东干书面文学随之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国外的东干文学研究以俄罗斯汉学家和东干族学者为主体,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吉尔吉斯成立了东干学部之后,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东干文学研究,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的东干文学研究起步较晚,随着人们对东干族的关注,在本世纪初,才出现了东干文学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世界华语文学的视野中,对东干文学给予了宏观定位,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从东干文学与客居国主流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关联中揭示其独特性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大多属理论层面的界定,基于文本细读之上的深入研究至今仍然是个空白,这也正是本论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领域。影响世界华语文学的主要因子是母体文化与客居国主流文化,东干文学在同母语完全隔绝的环境下,从文字的创制到书面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没有脱离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研究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的关系,不仅能够进一步开拓世界华语文学研究的领域,而且也有助于促进中俄文化深层次的交流。本论文立足于俄罗斯文化的大语境,着重从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与题材、作家的个案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俄罗斯文化对东干文学的影响,从而反观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质的东干文学是如何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以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分析俄罗斯语言对东干文学语言的影响,进而从语言的接触窥察文化的交流:俄语在词汇、语法及思维方式上对东干文学语言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俄罗斯文化的介入与渗透;同时,东干文学语言对输入的俄语进行了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体现出东干作家对维护东干语纯洁性的努力及对母语的忠诚态度。第二,由俄罗斯-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入手,纵向梳理东干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轨迹及其与特定时期主流文化的政治文化生态的关联:俄罗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解冻”后的现实主义及利用现代主义手法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主义等依次更迭的文学思潮,都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东干作家及其创作心态,并在不同年代的东干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生动的印记;透过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干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织融合、互补共进的风姿。第三,从具体的文学主题与题材层面横向切入,比较、考察俄罗斯-苏联文学主题、题材对东干文学的影响和重塑: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自然主题、讽刺主题和战争题材等文学主题与题材,都反馈在东干文学作品中,使东干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主题、题材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在各自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即便对相同主题与题材的书写,也凸显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个性。第四,以作家个案为观照对象,探讨俄罗斯文化对东干作家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濡染及两族作家在人性追求方面的一致性:东干书面文学奠基者雅斯尔·十娃子的诗歌无论是在语言、意象、题材、形式等层面,还是在文学观念与文学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其诗歌对俄罗斯民俗事象的描写及俄罗斯人物、事件的反复呈现,体现出诗人深厚的俄罗斯情结。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视野中,对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的关系进行条分缕析的深入研究,填补了东干文学研究的空白;其次,论文所依据的资料以东干原文与俄文资料为主,是全新的第一手资料,论文作者既精通俄文、又懂东干文、还熟悉西北方言,在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保了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客观性;此外,研究过程中运用文学的文化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社会语言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突出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干语的一些特殊语词和语序——以十四儿·依的诗集《夏天就快飞过了》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 2020(04)
- [2].东干语借词国内研究述评[J]. 文学教育(上) 2017(09)
- [3].中亚东干文学简论[J]. 华文文学 2010(03)
- [4].中亚东干华人报纸发展历程、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5].中亚著名东干诗人亚斯尔·十娃子在中国[J]. 华文文学 2014(06)
- [6].论中亚东干文学的家园意识[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02)
- [7].试析东干音乐传承及发展的路径[J]. 参花(上) 2020(04)
- [8].我的东干学情缘[J]. 伊斯兰文化 2010(01)
- [9].中亚华裔东干诗歌的演变——十四儿与十娃子比较论[J]. 华文文学 2013(05)
- [10].中亚东干语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J]. 当代语言学 2016(02)
- [11].也说“东干”的含义[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4)
- [12].论中亚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 青年文学家 2016(15)
- [13].我对东干语的调查研究[J]. 北方语言论丛 2013(00)
- [14].中亚东干语及其发展状况[J]. 北方语言论丛 2011(00)
- [15].中外东干语外来借词评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0)
- [16].评胡振华教授主编的《中亚东干学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1)
- [17].《中亚东干学研究》首发暨东干学研究所十周年座谈会举行[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0(02)
- [18].试论中亚东干文学的研究价值[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9].中国“东干学”研究述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0].中亚东干民歌的语词构成和来源[J]. 民族文学研究 2020(01)
- [21].“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专题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06)
- [22].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的民族性与独特性[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06)
- [23].东干语中一个特殊的д и“的”[J]. 语言与翻译 2013(01)
- [24].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语言[J]. 华文文学 2012(04)
- [25].东干语中的儿化现象[J]. 语言与翻译 2011(01)
- [26].东干小说中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意蕴[J]. 长江论坛 2010(01)
- [27].中亚东干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意义[J]. 华文文学 2010(03)
- [28].东干语教学——域外华语社区双语教学的特例[J]. 汉语学习 2009(04)
- [29].东干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话语重合[J]. 长江论坛 2009(04)
- [30].胡振华教授与中亚东干学[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