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元氏县第八中学苏丽静
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的差异尤为突出;若继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会脱离时代,就会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得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的基础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也就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形成尖子生“吃不饱”,中差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课堂没激情,后进生课堂听不懂,学习没兴趣,信心不足,长此以往便会出现厌学、弃学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流失。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贴合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都能有一定的提高,从而达到“培特、育优、促中、转差”工作的预定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分层教学实施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层次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而是成绩的分层,能力的分层,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分层的目的。分层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挖掘他们的潜力,缩小差距。
其次,分层教学实施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现状,实事求是评估自己,让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分层的结果最好不予以公布,以防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对学生合理化分层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可将学生划分为四层:
A类学生基础较好,能力出众,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疑难;
B类学生属于中上等水平,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部分问题需要老师的引导方可完成,且能积极寻求A类学生的帮助;
C类学生基础一般,能力普通,属于中等水平,能掌握课堂内容,课后只能完成基础性问题,稍有能力就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才能完成;
D类学生基础较差,只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课本练习和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将全班学生分为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其中每个小组含A、B、C、D层学生各一名),便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互帮互助,互相提高,逐渐推进。当然分组不是永远不变的,可以根据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以形成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能力,不断上进,从而更好促进“培特、育优、促中、转差”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2.教学目标要细化分层
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设计一些具体要求。如对A类学生可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B类学生可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稍大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能训练学生一定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C类学生可设计些较为基础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简单运用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对D类学生只设计些简单的问题,梯度较缓,能掌握主要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最基本的能力。对于教学内容: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3.教学过程灵活分层
教学过程是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应做到低起点,缓梯度,多层次,面向全体,要尽可能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将思维难度较大的交给A类学生,稍有难度的交给B类学生,中档题交给C类学生,较为基础的简单问题留给D类学生,这样整个课堂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人人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当学生有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解决,或者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或者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启发、引导。
4.课堂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其目的在于巩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存在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切不可“一刀切”,编写三个不同层次练习的前提是基本要求一致,但各层次地目标要求不同。
5.作业分层布置
因为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题量的问题,内容由易到难,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做,对存在的问题要反复训练,掌握为止。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亮点,及时看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
总之,分层教学的实施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对学生兴趣地培养,积极性地调动,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地锻炼,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要真正发挥到分层教学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