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家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构成卿大夫家族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家臣制度是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及采邑制度密切相关,共同构筑周代鲜明政治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将分六章对该制度进行全面的考察。第一章周代家臣制度产生的原因。家臣制度作为周代等级结构中,对各级贵族尤其是卿大夫之家族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实行的必然结果。宗法制、分封制对家臣来源、家臣制的核心内容与本质特征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家臣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与卿大夫势力的增长密切相关,采邑的世袭制无疑对大夫专国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采邑不仅是卿大夫的私家领地,更是采邑内家臣组织发挥效用、参与国家政治的前沿阵地,采邑制度则是家臣制度得以完善的有力依托。由此,考察家臣制本身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侧面窥见宗法制、分封制及采邑制度在周代社会实施与破坏的整体情况。第二章周代卿大夫私家家臣的设置、职责及特点。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私家家臣在设置和职能上,既有传承性又有新变化。西周建立初期,王权强大,卿权相对弱小,故西周时期的家臣设置多集中于直接受命于王室的卿大夫家族和采邑中,设置情况也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家宰为首的兼及三有事、史官、宗、卜、祝、乐工及其他职官在内的家臣系统。此时家臣设置种类少,分工不明确,表现了家臣制产生初期的不完善特点。春秋时期随着卿权的强大,家臣设置和完善的中心,由原来的王室公卿大夫之家及其采邑转变为各国诸侯国的卿大夫之家及其采邑。很多卿大夫在模拟王室、公室官制的基础上,设置了两套完善的家臣体统:一套以家宰为首,负责管理卿大夫之家族内部事务;另一套则以邑宰为首,负责管理卿大夫之采地事务。家臣制度有赖于各诸侯国的卿权不断强大,而逐渐成熟和完善。第三章周代家臣来源及社会地位。周代家臣的来源从总体上可分为宗法性家臣和非宗法性家臣两大类,在周代早期的卿大夫家臣设置中,同族人担当的情况比较多,体现了鲜明的宗法特征,如鲁国宗法性家臣的设置情况就较为普遍。此外,西周时期卿大夫家族中也有非宗法性家臣的存在,他们甚至同家主形成类似宗族成员之间才有的亲密关系,也称“假血缘关系”。春秋时期宗法性家臣依然存在,同时非宗法性家臣的设置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渐次蔓延开来,使家臣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周代家臣的社会地位,一方面继承殷商时期身份为奴的特征,另一方面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备而呈现出与时代相结合的动态变化的特征。西周时期,传统家臣的社会地位较低,对家主的人身依附性很强,春秋中后期,随着各主要诸侯国强宗大族的出现,依附于卿大夫家族的家臣因为主人势力的增强而地位得到提升,公、私易位的现象经常出现。就家臣内部来讲,也有“贵臣”与“众臣”、“世臣”与“新臣”的等级差别,同时有大夫爵位的家臣作为家臣组织中的特权阶层,身份自然非一般家臣可比。第四章周代家臣制度之主臣关系的变迁。周代家主与家臣的关系也同样是一个对家臣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的变化性因素。周代传统家臣“为主尽忠”的意识很强,奉行“只知其家,不知其国”和“不知贰命”的原则,甚至生事其主,死事其魂,生死以之,反映了家臣对家主牢固的人身依附特征。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权力的不断下移,家臣对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削弱,家臣自身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有独立的行事准则和评判标准。同时“不事贰君”的传统观念被打破,促进了平等的君臣观念的诞生,在家主与家臣的关系上,家臣不再是一味的处于被动地位,双方之间往往呈现出双向选择的特征。第五章春秋时期家臣势力的壮大。春秋时期,家臣势力壮大的前提是卿大夫势力的迅猛发展。由于各主要诸侯国卿大夫的崛起,家臣的地位得到提升,参与国家政治的机会不断增多,家臣作为卿大夫的私家臣属,是卿大夫在应付兼并战争和对抗公室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因此,家臣在卿大夫私家斗争与公室对抗中作用的提升是家臣势力壮大的集中体现。由于家臣兼具卿大夫私家家臣和国君陪臣的双重角色,因此他们在“公”、“私”斗争中往往呈现出两面性的特征。他们或为国君的离心因素,或利用国君与卿大夫的矛盾而成为国君的声援者。第六章家臣叛乱与周代家臣制的衰亡。家臣的叛乱和“陪臣执国命”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家臣制已然走到了穷途末路,鲁国的家臣问题最为严重,叛乱最为频繁,文献记载也最为丰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鲁国强大的宗族势力及对采邑制度的固守是家臣叛乱的历史因素,宗法性家主和新型家主自身素质的差别和齐鲁之间的对抗则构成鲁国家臣叛乱的现实原因。鲁国的家臣叛乱既标志着家臣势力达到了顶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传统家臣制的衰落和灭亡。家臣制的灭亡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在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最终崩溃的鲜明写照。周代家臣职禄变迁所体现的家臣流动性的增强则缩短了传统家臣制走向崩溃的过程。此外“陪臣执国命”的戒惧作用及“养士之风”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周代家臣制衰亡的直接原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臣制度演变过程试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变革[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3].关于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分析及其变革探讨[J]. 法制与社会 2019(29)
- [4].中国上古官僚制起源的一个新线索——以春秋时期齐国家臣制为中心的考察[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5].元代怯薛遣使初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6].略论春秋时期鲁国家臣制度[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7].《左传》中的乱臣形象探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