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萍(武鸣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武鸣530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与单纯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154例慢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胶囊40mg,每日1次连服6周;如果有HP阳性,则加口服克拉霉素胶囊0.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g,每日2次,连服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型加服中药方剂治疗。6周后做胃镜复查并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93-02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也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且多易反复发作。主要由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过度吸烟、过度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致,也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笔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77例,效果良好;与单纯西药治疗77例作对比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好,副作用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慢性胃炎共154例,其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患者有118例,检出率为77.63%。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77例,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患者有61例,男37例,女40例;年龄17~76岁,平均(44±7.9)岁;对照组77例,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患者有5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43±8.1)岁。两组比较,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病例均经电子胃镜以及病检确诊,Hp检测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标准:西医标准参照8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内科学》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1]。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①一般治疗: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饮食,不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②西医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胶囊40mg,每日1次连服6周;如果有HP阳性,则加口服克拉霉素胶囊0.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g,每日2次,连服1周。
1.2.2治疗组:在一般治疗、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所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标准按照[2]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症型辨证施治。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部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泛酸,与情绪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0g,茯苓12g,白芍15g,白术12g,佛手12g,枳实12g,半夏9g,陈皮9g,木香9g,神曲15g,甘草6g。泛酸多者加用煅瓦楞子15g,浙贝母12g,海螵蛸15g;心烦不寐,加合欢花15g。脾虚气滞型:症见胃脘部隐痛或胀痛,食后胃脘闷胀,纳食少,嗳气,大便溏烂,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或舌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细软无力。治拟健运脾胃,理气活血。方选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2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郁金12g、蒲黄12g、五灵脂12g、陈皮10g、厚朴12g。消化不良者加神曲20g;空腹痛伴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腹胀疼痛、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香附;泛吐清水较多者加干姜、半夏;便秘者加莱菔子、槟榔片。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或濡数;治拟清化湿热,和中醒脾。方用连朴饮或三仁汤加减,基本处方:黄连6g,茯苓12g,半夏10g,厚朴10g,栀子12g,陈皮9g,枳壳12g,薏苡仁30g,甘草6g。热重于湿加用蒲公英15g,黄芩12g;湿重于热加藿香6g;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呕吐者加竹茹、生姜;纳呆加鸡内金、神曲;伴少量出血者加地榆12g,白芨12g。脾胃阴虚型:胃脘灼热隐痛,口舌干燥,大便干结,神疲乏力,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弱;治拟益气健脾,养阴清热。处方:太子参12g,茯苓10g,白术9g,南沙参15g,石斛12g,麦冬12g,半夏9g,佛手花12g,白芍15g,玉竹12g。气滞血瘀型:胃脘疼痛明显,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治拟理气活血。基本处方:丹参20g,蒲公英12g,大黄15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9g,莪术10g,蒲黄10g,五灵脂10g。疼痛重者可加元胡15g或三七粉5g。
1.3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3]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其统计结果中,治愈和好转统计为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统计学处理由Nosa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治疗结果
两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40例,有效率90.90%,无效7例(9.10%);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41例,有效率79.22%,无效16例(20.78%)。两组均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表1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疗效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理化因子刺激、幽门螺标菌感染、免疫失衡等有关,幽门螺标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治疗以抗幽门螺标菌、制酸、保护黏膜为主。中医学则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嗜食辛辣肥甘、酗酒,湿热内生;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过于劳倦,饥饱失宜,病后或先天禀赋不足而致脾胃虚弱,伤及脏腑主要在脾胃肝胆。本病的实质脾虚兼气滞、湿热、血瘀[4]。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以上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从分型来看,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脾虚气滞2型最多,脾虚贯穿于各型之中。本病治疗要注重疏理肝气,健脾和胃,扶助正气,顾护脾胃。本病病因多种,但不通则痛则是其共同病机,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属于肝郁者,疏肝即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通;属于湿滞者,健脾除湿即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通。慢性胃炎患者,容易合并肝郁脾虚,故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是治疗胃脘痛的关键。临床上,宜根据患者主症辨证施治,汤剂和西药配合交替使用,综合治疗可有效消除Hp感染,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病情逐渐趋向稳定,减少复发,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
[3]张继承.基于消化性溃疡证型的HP感染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1):103-104.
[4]肖振辉,李佃贵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