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认知论文-沈逸,孙逸芸

威胁认知论文-沈逸,孙逸芸

导读:本文包含了威胁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威胁认知

威胁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沈逸,孙逸芸[1](2019)在《威胁认知重构与战略互信重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当前全球所有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提出了某种无差别的挑战:如果能够吸纳相关冲击,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有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自主演化,则国家的治理能力会形成跃升;反之,则会导致某种自洽且难以制止的迭代式循环,并最终诱发治理危机。应对这种危机,需要实现威胁认知重构与战略互信重建,二者的基础是实现网络主权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当下,网络主权事实上已经成为各方共同接受的基准,只是存在不同的理解。相较美国的"互联网自由",中国倡导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倡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务实路径探索,是迈向未来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依婷,周天爽,杨莹,崔丽娟[2](2019)在《刻板印象威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表现的积极效应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考察刻板印象威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任务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考察刻板印象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任务表现的影响。研究2考察专注与自尊在刻板印象威胁影响认知任务表现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正向预测认知任务表现,而自尊调节专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刻板印象威胁通过提升专注促进低自尊儿童认知任务的表现;专注的中介作用在高自尊儿童中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宋文志[3](2019)在《体系压力、威胁认知与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以及中美在亚太主导权竞争的加剧,作为地区重要的中等强国,韩国如何在中美之间进行战略选择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韩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韩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为例,分析了韩国在中美之间战略选择的特点及决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战略定义不足以全面说明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特点,韩国的战略选择具有多样性。第二,体系压力、自身的安全认知是影响韩国在中美之间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中,对于韩国来说,抵御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优先于防范中美博弈给韩国带来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如果某一议题涉及朝鲜威胁,韩国通常采取跟随美国的战略;如果不涉及朝鲜威胁,韩国则会选择迎合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对冲"战略。(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陈玉洁[4](2019)在《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光注视,与语言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工具。灵长类进化出了以目光注视为首的社交技能。由于目光携带了大量的实用信息(如食物、危险或他人的意图),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如猿、黑猩猩、猕猴等都会追随同类的目光方向;人类也具有自动化的“目光追随行为”(gaze cueing)。在进行目光追随的过程中,较之与目光方向不一致的目标物,观察者对与目光方向一致的目标反应显着更快,这种效应被称为目光追随效应(gaze cuing effect,GCE),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虽然目光追随是一种自然进化而来的能力,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会受到面孔自带的视觉特征信息和面孔携带的社会信息的调节。前人研究发现,威胁信息在目光追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面孔自带的视觉威胁特征信息,还是面孔携带的社会威胁信息,都能有效调节目光追随,也就是人们会选择性地追随威胁信息面孔目光的方向,表现出威胁信息目光追随。这些结果证实了目光追随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性手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目前两类威胁信息影响目光追随的表征尚未清晰。研究一在验证威胁信息影响目光追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如何表征,这对于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威胁信息和进行自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出现的刺激呈现异步时间(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并不一致,表明视觉和社会威胁影响目光追随的认知加工过程可能不同,因此研究二使用ERP技术考察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时间进程。此外,基于目光追随的双通路模型,处理目光线索的神经通路有皮层和皮层下通路,威胁信息对目光追随的影响可能通过皮层通路、或皮层下通路、或者同时影响了皮层和皮层下通路。然而以往研究仅仅考察了视觉威胁或社会威胁诱发的大脑神经反应,或者只研究了目光线索的特定神经网络,一方面没有考虑两类威胁信息与目光线索相关联的脑机制,另一方面也没有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范式和测量手段来比较两类威胁信息影响目光追随的脑神经机制的异同。因此研究叁使用相同的实验范式结合fMRI技术考察并比较了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神经基础。研究叁的脑区定位研究只能提供行为和脑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因此研究四通过tDCS技术刺激相应脑区,验证研究叁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消减通路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叁和研究四的结果可以加深我们对目光追随大脑网络的理解,并为目光追随的双通路模型提供实证依据。研究一(实验1和实验2)通过相同的目光追随范式考察了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实验发现,较之中性面孔目光,视觉威胁目光和社会威胁目光均能诱发更大的目光追随效应量(gaze cueing effect,GCE),表现出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然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两种威胁信息对目光追随的影响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视觉威胁信息对目光追随的影响只发生在800 ms SOA(200 ms SOA未发现视觉威胁信息目光追随优势),且具体表征为警觉和回避;而社会威胁信息对目光追随的影响只发生在200 ms SOA(800 ms SOA未发现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优势),且具体表征为解除困难。结果表明,虽然两类威胁信息都能影响目光追随,表现出威胁信息目光追随,但是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方式却并不相同。视觉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方式是对视觉威胁目光的警觉,或由过度警觉引发的“警戒-回避”;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方式则是对社会威胁目光的解除困难。研究二(实验3和实验4)在研究一发现表征差异的基础上从加工时间上揭示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表征的差异。实验3发现视觉威胁信息与目光方向的整合加工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晚期阶段。视觉威胁对目光追随的影响分为叁个阶段,早期分离阶段(N1:100-160 ms):区分目光线索是否属于视觉威胁面孔,并且也已经开始区分目光方向与目标的方向是否一致,但是此时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分离的;初步整合阶段(P2:220-280 ms):初步将目光线索分为一致性视觉威胁目光、不一致视觉威胁目光、一致性无威胁目光和不一致无威胁目光;整合决策阶段(N2:280-380 ms):对一致性视觉威胁目光提示的目标分配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以促进一致性视觉威胁目光线索提示的目标被快速地发现。实验4则发现社会威胁信息与目光方向的整合加工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社会威胁信息对目光追随的III影响也分为叁个阶段,整体加工阶段(P1:120-160 ms):个体对社会威胁信息和目光方向信息进行整体加工,并将注意资源投入到不一致条件下的社会威胁目光提示的目标上;威胁凸显加工阶段(P2:220-280 ms):整体加工失效,导致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消失,重点区分目光线索是否具有社会威胁性;加工分离阶段(N2:280-380 ms):社会威胁信息的凸显性延续到了此阶段,同时目光方向信息也开始得到加工。研究二的结果表明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出现在不同SOA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视觉威胁信息、社会威胁信息与目光方向信息整合加工的发生时间不同。研究叁(实验5和实验6)基于目光追随的双通路模型,考察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脑机制,进一步揭示二者表征方式的差异。实验5考察了视觉威胁影响目光追随的脑神经基础,结果表明,在800 ms SOA一致性目光条件下,视觉威胁信息目光比无威胁信息目光更多地激活了威胁探测网络的核心脑区杏仁核。ROI分析提取杏仁核的信号值,发现800 ms SOA一致性视觉威胁目光激活的杏仁核信号值与该条件下对应的反应时呈负相关,即杏仁核的激活强度越大,则被试在该条件下的反应时越小。实验6考察了社会威胁影响目光追随的脑神经基础,结果表明,在200 ms SOA不一致性目光条件下,社会威胁面孔目光比无威胁面孔目光更多地激活了额中回、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等注意控制网络的核心脑区。且200ms SOA不一致性社会威胁目光激活的背外侧前额叶信号值与200 ms SOA条件下的社会威胁目光追随效应量呈正相关,也就是说,200 ms SOA不一致性社会威胁目光条件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强度越大,则被试200 ms SOA条件下对社会威胁面孔目光诱发的目光追随效应量就越大。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脑神经基础是皮层下通路以杏仁核为核心脑区的威胁信息探测网络;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脑神经基础是皮层通路以前额皮层(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为核心脑区的注意控制网络,初步证明了正是这种大脑基础的加工差异导致表征的不同。为进一步验证大脑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两类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不同,研究四(实验7和实验8)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刺激相关脑区,分析刺激产生的行为后果,证明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神经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消减通道是否相同。研究叁发现视觉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神经基础是皮层下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威胁探测网络,而前人研究表明杏仁核会受到左侧DLPFC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神经基础是以右侧DLPFC为核心的注意控制系统。此外,前人研究发现两侧DLPFC的活动水平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一侧的活动增强(减弱)会伴随着另一侧活动减弱(增强),同时刺激两侧DLPFC的作用要优于刺激单侧DLPFC的作用。基于研究叁的结果以及前人研究的结果,研究四使用tDCS双极平衡法阳极刺激(增强)左侧DLPFC、同时阴极刺激(减弱)右侧DLPFC,结果发现视觉、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均在刺激后消失了,在验证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双通路模型的基础上,表明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共用消减通道。tDCS刺激DLPFC减少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可能存在功能分离,tDCS刺激DLPFC减少视觉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机制,可能得益于DLPFC的活动变化间接影响了以杏仁核为核心的边缘系统的活动水平变化。而tDCS刺激DLPFC减少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机制,可能与tDCS直接改变了双侧DLPFC的活动水平、恢复了左右大脑的活动平衡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存在表征差异,前者表征为“警觉”或由过度警觉诱发的“警戒-回避”模式,后者表征为“解除困难”,两种威胁虽然都产生了目光追随优势,但表征存在差异。研究进一步从加工的进程和加工的脑基础上解释表征的差异,发现视觉威胁信息、社会威胁信息和目光方向信息的加工分离、整合加工时间进程不同,对于威胁信息目光追随表征的差异以及各自SOA的不同提供了新的解释。最后,本研究使用脑区定位研究(fMRI)和tDCS研究双向证明了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神经基础不同,并发现二者共用消减通道。前者的神经基础是皮层下通路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威胁探测系统,后者的神经基础是皮层通路以前额皮层(右侧DLPFC)为核心的注意控制系统,使用tDCS双极平衡法阳极刺激(增强)左侧DLPFC、同时阴极刺激(减弱)右侧DLPFC,可以有效减少两种威胁信息目光追随。这些结果对于理解视觉和社会威胁信息对社会注意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对于扩展社会注意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明威胁信息影响社会注意的心理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李忠林[5](2019)在《中印比较视角下美国对印度的安全威胁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将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进攻性现实主义和权力转移理论构成"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对于同为崛起大国的印度,美国却没有给予同样的逻辑将其视为威胁来源,甚至视为净安全的提供者。对于美国的对印威胁认知,现有研究提出了实力论、制度论和制衡论。事实上,美国视中印同为威胁,中国是首要威胁,印度是次要威胁。美国对中印采取了"区别遏制"的战略,通过"联印制华"的显性路径和"借华制印"的隐性路径达到对中印的"双重遏制"。在中印同时崛起背景下,美国借助这种特殊的离岸平衡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霸权。(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琼[6](2018)在《从对外部威胁认知的角度探析海合会国家间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为应对特定时代环境的外部威胁,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各成员国对外部威胁的认知产生了变化,沙特相对独断的地区政策也不断招致其他成员国的不满,海合会国家间关系开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离心力,使得其内部危机重重。如果海合会能够考虑到各成员国的安全认知并推动危机解决,充分承担起对话平台的角色,或将为未来进一步构建争端解决机制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8年09期)

李大陆[7](2018)在《威胁认知与执行激励:越南强化海上力量的双重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冷战后越南海上力量发展动因的分析并不全面。需要结合认知与执行两个层次的因素进行更充分地解释。从认知层面来看,中越之间的历史记忆强化了越南的威胁认知,推动越南诉诸扩张海上力量来制衡中国。从执行中产生的激励效应来看,越南海上力量可以在执法冲突或有限武装冲突中发挥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中国的南海维权。与此同时,越南海上力量发展也受到国际环境的激励,美国的支持和中国的克制政策,导致越南海上力量发展在受到地缘政治环境正反馈的同时,避免了经济发展环境出现消极反馈,为越南扩张海上力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巩子委[8](2018)在《自我威胁情境下身体清洁对消极认知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难以避免出现具有威胁性的信息,这些威胁性质的信息对个体的行为、情绪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在道德领域,身体清洁能够洗掉道德威胁达到恢复道德自我形象的作用。自我肯定理论认为个体有维持自我整体性的动机,当个体整体性受到威胁时会采用对其他重要价值的肯定的方式来维持自我系统的完整。那么根据推理判断,在非道德领域,身体清洁也能够消除威胁信息,实现保护自我整体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身体清洁在面临自我威胁时能够像进行自我肯定一样保护自我整体性的完整。有关身体清洁消除威胁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源于个体层面的个体自我威胁,缺少源于群体层面的自我威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在不同层面的自我威胁情境下进行身体清洁作用的深入实验研究和探究。研究一选择在源于群体层面的自我威胁的情境下探究身体清洁的作用,即在数学-女生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下,身体清洁之后人们的数学测试成绩和情绪认知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二考虑整体自我威胁情境下身体清洁的作用,即在自我概念威胁情境下考察身体清洁行为对认知产生的影响。根据过程调节的逻辑,自我肯定能够通过对其他重要价值观的肯定而降低自我威胁信息产生的消极反馈,而一旦洗手,这种作用就会减弱。因此研究叁在研究二的基础上增加对自我价值观肯定的操纵,探究身体清洁行为是否会削弱自我肯定对消极认知的消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数学—女生刻板印象威胁导致女生数学测试成绩较低,情绪评价分数显着偏低;自我概念威胁也导致个体对相关品质的自我评价显着偏低。进行身体清洁行为,可以显着提升女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和情绪认知,也可以提高个体对自我评价的分数。研究叁的实验结果也表示身体清洁通过对自我价值观的肯定来消除威胁信息对自我整体性造成的消极影响。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自我威胁条件下,个体受到消极反馈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不良情绪体验,身体清洁扮演着保护自我整体性的角色,提升个体对自我评价的认知,降低不良情绪体验,起到自我肯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杨恕,王术森[9](2018)在《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共同利益与“可合作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合作促进安全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安全合作中,普遍存在"多愿望,少行动"的现象。由于安全概念的泛化,国际社会几乎在所有安全问题上都表达出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意愿。但实际上,很多安全问题不可合作。"可合作安全"的概念是基于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的一种预设的状态。对议题性质的认定是安全合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安全合作对象在议题性质的认定方面观点不一致,那么安全合作不可实现;反之,安全合作是可能实现的。在安全合作对象关于议题性质观点一致的基础上,安全合作主要受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安全合作的对象彼此威胁认知越小,且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越多,那么安全合作越可能实现;如果安全合作对象彼此威胁认知越大,且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越少,那么安全合作越难实现、甚至不可合作。"可合作安全"在应对安全威胁的实践中,可以为有关部门在什么问题上合作、与谁合作等提供思路,使国际安全合作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安全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珍[10](2018)在《青年对“中国威胁”论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往频繁,国际环境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复杂时期。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发展势头良好,但来自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抹黑从未停止。“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在中国崛起的同时再次袭来。现今“中国威胁”论更具迷惑性,给中国“戴高帽”的同时暗藏利刃企图打压中国,甚至以强制措施遏制中国的发展。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面对“中国威胁”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分辨其本质和危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发展使命。本文从青年对“中国威胁”论的认知回应出发,致力于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应对“中国威胁”论,增强青年国家责任感和认同感,拓展国际视野和明辨是非真理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威胁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考察刻板印象威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任务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考察刻板印象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任务表现的影响。研究2考察专注与自尊在刻板印象威胁影响认知任务表现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正向预测认知任务表现,而自尊调节专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刻板印象威胁通过提升专注促进低自尊儿童认知任务的表现;专注的中介作用在高自尊儿童中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威胁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沈逸,孙逸芸.威胁认知重构与战略互信重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范依婷,周天爽,杨莹,崔丽娟.刻板印象威胁对城市出生流动儿童认知表现的积极效应及机制[J].心理科学.2019

[3].宋文志.体系压力、威胁认知与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9

[4].陈玉洁.威胁信息目光追随的表征及其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9

[5].李忠林.中印比较视角下美国对印度的安全威胁认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王琼.从对外部威胁认知的角度探析海合会国家间分歧[J].当代世界.2018

[7].李大陆.威胁认知与执行激励:越南强化海上力量的双重动因[J].太平洋学报.2018

[8].巩子委.自我威胁情境下身体清洁对消极认知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8

[9].杨恕,王术森.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共同利益与“可合作安全”[J].国际安全研究.2018

[10].陈珍.青年对“中国威胁”论的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威胁认知论文-沈逸,孙逸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