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三角”战略框架

“大珠三角”战略框架

一、“大珠三角”战略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兰[1](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湾区,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部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沿海城市带来的海域生态环境压力更为明显。近岸海域(海洋)污染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区域性海域(海洋)污染防治问题上坚持必须以区域化调整方法。近年来学者们拓宽了对于海洋污染治理的研究视野,从单一政府走向纵横的区域间府际关系。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的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府际合作治理是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文章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这一主要形式,主要包含编制区域统一规划、区域立法协同、制定区域政策,区域执法合作。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主要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和大湾区府际合作治理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发现大湾区有些政府出台了近岸海域环境防治的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了海域治理相关条例,地市政府间及部门间实施一些合作治理行动,但在研究分析中发现,当前大湾区府际合作存在许多问题,如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未统一,立法不对接,政策不衔接,执法不协同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其他区域旧金山湾区、濑户内海、渤海湾三个地区府际合作治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发现这些海域十分重视区域海域(海洋)环境立法、区域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引领、区域海洋执法合作和能力建设及区域合作机制。结合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路径选择。本文分别从制定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统一规划、推进区域近岸海域立法协同,实现区域近岸海域政策衔接,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四个方面推动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优美的世界级美丽湾区的早日建成。

张宇星,李贵才[2](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粤港澳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利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88—2020年粤港澳研究从科研机构、学者合作等横向特征以及文献数量演化、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迁移等纵向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科研机构类型多样,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为主导,且集中于广东省内;机构间初步形成合作关系网,但合作强度不高。2)个别学者发文量多,关注时间长;合作网初步形成,但联系不紧密。3)粤港澳研究可分为起步期、摸索期、稳定期和爆发期。4) 4个时期的研究方向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密切相关,且研究领域变迁呈现复杂化和细分化趋势。5)以2015年为界限,之前的研究重心是如何通过自由贸易做大经济"蛋糕",促进珠三角及港澳协同发展;之后淡化了香港、澳门及原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概念界限,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属性,关注问题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

梁祺祺[3](2020)在《《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广东始终不忘初心,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作用。广东的改革开放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整理和总结好广东的记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翻译报告源语文本选自《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年)》。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的学术专着,客观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本报告节选的第二十章主要描述了广东省在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所作出的努力。该书的英译有助于海外读者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广东的改革开放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翻译报告以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指导。顺应论主张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其中涉及源语和目的语的使用规则和习惯,以及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思想交流。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让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过程。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基于原文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注重语言的选择、结构的调整和文化的顺应,从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维度切入思考,以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更贴切的信息和贴近的阅读体验。在译前环节,译者首先仔细研读源语文本,熟悉相关平行文本,充分利用专业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建立汉英对照术语表,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译中环节,译者基于顺应论理论框架下的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维度,探讨原文中词句在不同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译者意识等因素下,顺应目的语的具体翻译方法,寻找做出顺应的关键性因素,从而采取更适合、更顺应目的语的翻译方法。在译后评估环节,译者首先进行自查,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校对和润色,以保证译文质量。本翻译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于翻译任务的介绍;第二章详细描述了翻译实践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三章介绍了顺应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根据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进行灵活选择和变通,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的角度着手,分析不同物理、社交和心智世界下的具体翻译方法,从而达到动态的顺应;第五章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黄克亮[4](2020)在《生态安全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探究》文中提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确保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在对生态安全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实践要求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的基础上,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论析筑牢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是践行生态安全观的生动写照。必须根据大湾区地理区域层次划分与大湾区生态安全建设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筑牢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许志桦,刘云刚,胡国华[5](2019)在《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尺度重组》文中研究说明尺度重组是解释当前国家、城市等地域组织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工具媒介。文章以中国华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跨界合作为例,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珠三角、大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3个"新国家空间"的尺度重组过程,揭示中国尺度重组的政治经济逻辑。研究发现,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决定了其在尺度网络中的地位,而中国的"新国家空间"形成主要依托中央政府推动,其发展目标的设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港澳特区政府、广东省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其他行动者在协同合作中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之融合形成了"强制通过点"。纵观三阶段的演变过程,制度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

徐超[6](2019)在《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 ——京津冀和大珠三角的案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王小彬[7](2018)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这种国际竞争在单个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疲软,各经济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这种全球化下的新形势,中国积极谋划新一轮深化国内改革和积极开展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布局,先后打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政府职能变革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组合拳。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压力前所未有,这些战略的实施充满艰辛和挑战。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在坚持“争夺开放的国际市场与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并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的思想认识下,基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等理论启示,本文对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经济效应等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地探讨。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两章内容,主要对本文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思想渊源进行总结梳理,一方面总结提炼相关借鉴意义,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为后文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基于历史发展进程从空间视角,对粤港澳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内空间城市体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从产业和金融两个角度分别对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利用中心—外围模型主要以广东省内城市为主体,透视空间一体化的辐射效应和社会效应,而如何在粤港澳区域释放和激发这种辐射效应,正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本质。回首历史,中国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和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历程是密切相关的,粤港澳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接触的开端和窗口,是连接国内经济和外部经济体系的通道和平台。在新时期,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符合中国突破经济发展桎梏,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粤港澳地区进一步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内部和外部要素的重新组合配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互融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格局以及城市结构体系,在更高层次和内涵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重新演绎,这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对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

侯媛媛[8](2015)在《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模式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科学问题日趋复杂化,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过程需要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有所升高。我国不同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科技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发展对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却愈来愈高。通过跨区域创新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成本与风险分担、资源与成果共享,已成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将区域协调发展上升至战略层面,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议;且区域政策体系呈现出逐步细化、差别化的特征,这为跨区域创新合作提出了更为细化的空间研究视角。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重点关注以研发为导向的跨区域创新合作,综合使用科学计量、社会网络分析、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等方法,试图回答: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如何?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影响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跨区域创新合作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等问题,为我国制定跨区域创新合作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跨区域创新合作IMP分析框架首先,梳理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方法,回顾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演变历程,分析跨区域创新合作面临的政策环境;其次,界定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分析跨区域创新合作的主要形式、动因、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从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技术转移3个维度,构建了跨区域创新合作“影响因素-合作模式-绩效”(Influencing Factor-Mode-Performance)分析框架,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2)跨城市科学合作的网络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本文基于合着关系,选取跨城市研究视角,构建Web of Science跨城市合着论文数据库。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及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主导-从属关系、合作机构类型、学科领域分布特征等视角分析了跨城市科学合作模式;最后利用回归拟合验证了科学生产力、地理距离对城市间科学合作的影响。(3)跨城市技术合作的网络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选取跨城市研究视角,构建跨城市合作专利数据库。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及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利用专利计量方法,从合作主体的机构类型、技术领域分布特征等视角分析跨城市技术合作模式;最后基于重力模型,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跨城市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地理邻近性、边界邻近、关系邻近性具有正向影响,制度邻近性具有负向影响,认知邻近性与跨城市技术合作呈倒U关系。(4)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市场交易数据,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将省份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省际间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从主体类型、技术领域、合同类别等视角分析省际间技术转移模式;最后,从创新环境、横向策略互动、耦合关系、吸收能力4个维度构建技术转移驱动因素的理论框架,利用凯尼尔斯知识溢出蜂巢模型实证测度了技术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地理距离、产业结构相似度、制度邻近性等因素对省际间技术转移绩效及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5)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从省内(Intra)、省外(Inter)、国际(International)三个空间维度,构建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3I测度模型。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得出,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全域估计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到省份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局部估计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合作的空间布局、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绩效、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毛艳华,李敬子,蔡敏容[9](2014)在《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特征、问题和策略》文中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和具体形态,关系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格局基本形成。本文在开展大珠三角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征,找出了发展差距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就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马学广[10](2012)在《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一国两制"背景下的跨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干预型协调模式的应用是弥补市场制度供给不足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梳理了澳门与珠西地区从民间自发经贸合作到政府主导下的制度性协作的渐进发展过程,考察了大珠西地区跨境治理在组织架构、制度架构、规划指引和空间平台等方面的主要构成特征,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并从制度、组织、规划、经济和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整合的策略,以期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建立起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加规范化的合作关系,来推动大珠西地区跨境区域治理机制进一步走向成熟。

二、“大珠三角”战略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珠三角”战略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粤港澳大湾区
        1.3.2 近岸海域
        1.3.3 府际合作治理
    1.4 理论基础
        1.4.1 府际关系理论
        1.4.2 集体行动理论
        1.4.3 整体性治理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第2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及政府环境合作治理的现状
    2.1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海域环境现状
        2.1.1 近岸海域水环境状况
        2.1.2 近岸海域垃圾污染现状
        2.1.3 近岸海域生态状况
    2.2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现状
        2.2.1 出台了近岸海域环境防治相关政策
        2.2.2 颁布了海域治理相关法律条例
        2.2.3 实施了近岸海域污染合作治理行动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困境
    3.1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未统一
        3.1.1 尚未重视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
        3.1.2 尚未统一编制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规划
    3.2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立法不对接
        3.2.1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相关立法缺位
        3.2.2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相关立法有冲突
        3.2.3 大湾区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尚未建立
    3.3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政策不衔接
        3.3.1 地方政府及部门间环境目标不一致
        3.3.2 不同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存在差异
    3.4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不协同
        3.4.1 环境标准不统一导致执法冲突
        3.4.2 尚未建立常态化环境执法合作机制
第4章 国内外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探索
        4.1.1 旧金山大湾区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1.2 濑户内海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1.3 渤海湾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2 国内外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经验
        4.2.1 重视区域海域(海洋)环境立法
        4.2.2 重视区域海洋环境治理规划引领
        4.2.3 重视区域海洋执法合作和能力建设
        4.2.4 重视区域海洋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
第5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路径
    5.1 制定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统一规划
        5.1.1 共同编制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规划
        5.1.2 落实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规划实施的考核
    5.2 推进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立法协同
        5.2.1 探索不同法律制度下环境立法协同的模式
        5.2.2 建立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立法协同的机制
    5.3 实现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政策衔接
        5.3.1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制定的衔接
        5.3.2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实施的衔接
        5.3.3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调整的衔接
    5.4 加强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
        5.4.1 制定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计划
        5.4.2 统一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标准
        5.4.3 提高近岸海域环境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2)基于CiteSpace的粤港澳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横向特征分析
    2.1 科研机构合作特征
        2.1.1 机构类型分布
        2.1.2 科研合作特征
    2.2 学者合作特征
3 纵向特征分析
    3.1 文献数量变化及研究领域迁移特征
        3.1.1 起步期(1988—1993年)
        3.1.2摸索期(1994—2007年)
        3.1.3 稳定期(2008—2016年)
        3.1.4 爆发期(2017—2020年)
    3.2 研究热点演化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3)《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Background
        1.1.2 Objective
        1.1.3 Significance
    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2.1.2 Determining terminologies
        2.1.3 Task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ext typ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Determin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3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Over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
        3.1.1 Language as a process of making choices
        3.1.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3.1.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3.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3.2.1 Translation as language choice-making
        3.2.2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1.1 Adap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2 Adapt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2.1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4.2.2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4.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4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Terminologies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4)生态安全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生态安全的提出过程与发展完善
    (二)生态安全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
    (三)生态安全的构成要素与实践要求
二、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是践行生态安全观的生动写照
    (一)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以区域规划引领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二)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与绿道网,筑牢大湾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三)打造水清滩净美丽湾区,筑牢大湾区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三、按照大湾区地理区域划分层次因地制宜筑牢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筑牢大湾区“辐射层”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粤北生态发展区,筑牢大湾区“协同层”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以建设生态安全美丽大湾区为重点,筑牢大湾区“核心层”的生态安全屏障
        1、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优化大湾区生态功能区布局
        2、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大湾区生态红线管制
        3. 深化环珠江口的合作治理,筑牢大湾区海岸带生态屏障

(5)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尺度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尺度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1 珠三角、大珠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
    1.2 研究方法
2 空间尺度演变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
    2.1 珠三角与工业起飞(1978—1997年)
    2.2 大珠三角与经济转型(1998—2016年)
    2.3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家的全球发展战略(2017年至今)
3 空间尺度的建构及转化机制
    3.1 行动者界定
    3.2 尺度网络识别
    3.3 OPP的建立与尺度重组转译
        3.3.1 珠三角——从空间分散转向空间组合
        3.3.2 大珠三角——从空间组合转向制度合作
        3.3.3 粤港澳大湾区——从制度合作转向进阶融合
4 结论与讨论

(7)“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2.1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1.2.2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1.2.3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及结构框架
    1.4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正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产品市场一体化理论
        2.1.2 共同市场和大市场理论——向要素市场的扩展
        2.1.3 政策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 基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视角的相关理论
        2.2.1 “中心—外围”与“支配—依附”思想
        2.2.2 希斯曼-缪尔达尔模型
        2.2.3 理论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2.3 强调区位与空间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3章 “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
    3.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空间影响
    3.2 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分析
        3.2.1 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
        3.2.2 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影响
        3.2.3 粤港澳经济合作发展面临的内部挑战
    3.3 “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面临的挑战
    3.4 “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3.4.1 借助联席会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开展制度创新
        3.4.2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发挥香港澳门的国际优势
        3.4.3 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地区开展错位竞争
第4章 大珠三角城市群等级体系与一体化
    4.1 大珠三角地区城市群概况
        4.1.1 人口与土地概况
        4.1.2 交通基础设施
        4.1.3 相关制度法规
    4.2 大珠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
        4.2.1 城市中心性
        4.2.2 大珠三角地区城市中心性等级体系
        4.2.3 城市辐射范围估计
    4.3 大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分析
        4.3.1 大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障碍
        4.3.2 大珠三角城市边界效应
        4.3.3 实证分析
第5章 粤港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5.1 粤港澳产业发展演变历程
        5.1.1 改革开放初期的地区间产业转移
        5.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区分工进一步加强
        5.1.3 二十一世纪初外向型制造业的兴起
        5.1.4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
    5.2 粤港澳区域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
        5.2.1 粤港澳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5.2.2 粤港澳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
    5.3 粤港澳产业发展政策和未来发展规划
        5.3.1 粤港澳产业发展政策
        5.3.2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第6章 粤港澳地区金融合作与金融一体化
    6.1 粤港澳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历程
        6.1.1 “前店后厂”模式下的融资合作
        6.1.2 金融产业内部合作
        6.1.3 共建金融中心圈
    6.2 金融产业分布与集聚程度
        6.2.1 粤港澳地区金融产业分布
        6.2.2 粤港澳金融集聚度分析
    6.3 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6.3.1 金融一体化与利率平价理论
        6.3.2 构建实证模型
        6.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粤港澳核心区与外围地区
    7.1 广东省主要概况
        7.1.1 自然地理条件
        7.1.2 经济发展水平
    7.2 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差异测度
        7.2.1 传统差异指标
        7.2.2 特定方向差异指数
    7.3 粤港澳地区中心—外围模式实证分析
        7.3.1 中心—外围理论
        7.3.2 珠三角制造业辐射范围分析
        7.3.3 珠三角服务业辐射范围分析
        7.3.4 政策选择与福利分析
第8章 对策与建议
    8.1 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
        8.1.1 破除利益偏见,积极开展一体化
        8.1.2 消除歧视和不合理的管制制度
    8.2 以大湾区建设为起点,落实区域发展规划
    8.3 在“一带一路”建设下构建高效的协调机制
        8.3.1 粤港澳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协调机制
        8.3.2 以粤港澳地方政府为核心的中观落实机制
        8.3.3 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模式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定义
        1.3.2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动因
        1.3.3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
        1.3.4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1.3.5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绩效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1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
        2.1.1 区域创新网络相关理论
        2.1.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地理经济学相关理论
    2.2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相关研究方法
        2.2.1 科学计量方法
        2.2.2 社会网络分析
        2.2.3 空间计量方法
        2.2.4 重力模型
        2.2.5 凯尼尔斯知识溢出蜂巢模型
        2.2.6 生产函数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3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演变
    2.4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分析框架
        2.4.1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
        2.4.2 区域研究尺度的选取
        2.4.3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动因
        2.4.4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
        2.4.5 跨区域创新合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4.6 跨区域创新合作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城市科学合作的网络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思路及数据说明
        3.1.1 研究思路
        3.1.2 数据说明
    3.2 跨城市科学合作产出论文总体水平
    3.3 跨城市科学合作网络特征
        3.3.1 跨城市科学合作网络总体特征
        3.3.2 各城市在科学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分析
        3.3.3 分学科科学合作网络中各城市的地位分析
    3.4 跨城市科学合作模式分析
        3.4.1 跨城市科学合作的主导-从属模式
        3.4.2 跨城市科学合作的机构合作模式
        3.4.3 跨城市科学合作的学科分布特征
    3.5 跨城市科学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
        3.5.1 指标说明
        3.5.2 科学生产力对科学合作的影响
        3.5.3 地理距离对科学合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城市技术合作的网络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思路与数据说明
        4.1.1 研究思路
        4.1.2 数据来源及数据库构建
    4.2 跨城市技术合作专利产出总体水平
    4.3 跨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结构特征
        4.3.1 跨城市技术合作网络总体特征
        4.3.2 各城市在技术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分析
        4.3.3 分领域的技术合作网络中各城市的地位分析
    4.4 跨城市技术合作模式分析
        4.4.1 跨城市技术合作的主体合作模式
        4.4.2 跨城市技术合作的技术领域分布特征
    4.5 跨城市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
        4.5.1 相关研究综述
        4.5.2 研究假设
        4.5.3 数据、变量及模型
        4.5.4 回归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研究思路与数据说明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及数据库构建
    5.2 省际间技术转移总体水平
    5.3 省际间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空间集聚特征
        5.3.1 省际间技术转移网络结构特征
        5.3.2 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
    5.4 北京与其他省份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5.4.1 北京与其他省份技术转移的主体模式
        5.4.2 北京与其他省份技术转移的合同类型选择
        5.4.3 北京与其他省份技术转移的技术领域分布特征
    5.5 省际间技术转移绩效及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5.5.1 研究假设
        5.5.2 数据、变量及模型
        5.5.3 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5.5.4 北京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6.1 相关研究综述
        6.1.1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6.1.2 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6.2 研究思路
    6.3 数据、变量及模型
        6.3.1 数据及变量选取
        6.3.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3.3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6.3.4 模型构建
    6.4 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影响的全域估计
    6.5 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影响的局部估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推进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敬
作者简介

(9)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特征、问题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二、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三、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核心城市香港与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尚有差距
     ( 二) 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关税区的局限性
     ( 三) 行政区经济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形成
     ( 四) 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 五) 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群持续发展的约束日趋凸显
四、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 一) 完善国家主导的粤港澳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 二) 加快建立 CEPA 框架下的一体化区域大市场
     ( 三) 明晰大珠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 四) 促进大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合作
     ( 五) 完善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
     ( 六) 加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10)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发展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以民间社会文化往来为主的区域合作形式
    (二) 改革开放至澳门回归前,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的民间市场化经贸合作
    (三) 澳门回归以来,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日趋紧密的规范化制度性合作
    (四) 小结
二、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基本架构
    (一)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组织架构
    (二)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制度架构
    (三)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规划指引
    (四)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空间平台
三、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困境和问题
    (一)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经济合作起点低、层次低, 龙头带动能力弱
    (二)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难度较大
    (三)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合作组织方面的问题
    (四)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合作制度方面的问题
    (五)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区域协调的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六) 大珠三角西岸地区区域合作模式需要升级
四、大珠三角西岸地区跨境治理的策略
    (一) 制度层面的区域整合
    (二) 组织层面的区域整合
    (三) 规划层面的区域整合
    (四) 经济层面的区域整合
    (五) 设施层面的区域整合
五、结论

四、“大珠三角”战略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D]. 黄亚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基于CiteSpace的粤港澳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J]. 张宇星,李贵才. 热带地理, 2021(01)
  • [3]《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梁祺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生态安全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探究[J]. 黄克亮. 探求, 2020(04)
  • [5]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尺度重组[J]. 许志桦,刘云刚,胡国华. 热带地理, 2019(05)
  • [6]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 ——京津冀和大珠三角的案例比较[D]. 徐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7]“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小彬. 吉林大学, 2018(12)
  • [8]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模式及影响研究[D]. 侯媛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8)
  • [9]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特征、问题和策略[J]. 毛艳华,李敬子,蔡敏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J]. 马学广. 城市观察, 2012(05)

标签:;  ;  ;  ;  ;  

“大珠三角”战略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