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命运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操演”政治

“女性”的命运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操演”政治

论文摘要

人类的一半是女性。但她们的权利、价值、要求和愿望,自文明社会出现劳动分工一来,就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是有意识的压制。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发展,女性主义逐渐认识到女性与男性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甚至迄今的知识也是关于男人的,由男人写成的,关于男人的、也是为了男人的。因此女性不仅要争取男性和女性的平等,还要重新认识并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由此出现了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是传统女性主义派别中最早产生的,代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平等是争取与男人一样的权力,而随后出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反对用男性眼光看问题、向男性看齐,认为平等即争取女性自身的自主权和自决权,应树立女性主义价值观,对女性所具有的特殊性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两派之间关于“女性”的争论不休,其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论是争取平等还是差异,都是在本质的二元性概念中做出选择。而以“女性”作为政治主体和政治活动起点,造成一部分女性将自身的经验当成是全球妇女的普遍经验,这引起了内部分裂,从根本上动摇了女性主义的基础。女性之同一性压迫或同一性经验的假定基础,它在模糊和压制多样性的女性经验方面同样具有压迫性。更严重的是这种诉求反而肯定了女性主义所要反对和打破的父权制。巴特勒认为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一种实在的认识论。通过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她大胆设想生理性别也是社会性别,两者都是可变的。生理性别或身体并不是一个生物学事实,而是同社会性别一样是权力话语实践建构的产物。异性恋借助权力,通过对身体、欲望的种种管控、通过不断重复的行为将自身自然化和基础化,而例如同性恋这种非规范话语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认识到异性恋本身的虚构性,异性恋化的性别所显示出来的自然的效果,其实是通过模仿策略产生出来的,它所模仿的是一种虚幻的异性恋身份的理想。异性恋规范的虚构性使得不被承认不被认可的非规范的身体、性等等得到思考和接纳,这带来了无限性和多元化。对“性别”的分析借用到“女性”上,这也将带来多元的女性。如同同性恋一直伴随着异性恋,不规范是一直伴随着规范的,它是对规范的虚构性的揭示,同时也作为一种结果造成了对规范的颠覆。如果要打破规范,重要的就是就地取材,就是要一直重复和实践性别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会出现颠覆。推动这实践的能力和目标便是规范的强制性不能消除的人的能动性。主体可以对规范说不,依据的是个人意识,超越了认知,坚持自我的价值。这种坚持可以是规范的行为,也可以是不规范的行为,但只有不停地去实践去重复,才可能使得颠覆发生。本文的新意在于,不是将巴特勒的操演理论看做一种政治策略,而是将这个理论看做一个对性别规范的考察和描述,通过此揭露和取消异性恋、二元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等等范畴的貌似的基础性和真实性,然后将非规范纳入可理解和可接受范围,获得与规范一样的地位,从而为人们对重新认识性、性别、女性等提供新契机,从而解决因为本质性和普遍性认识论所带来的局限、分裂和压迫,从而打开多元性和无限性。同时继续探讨并回答了如果表演不是策略,那么多元的女性主义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
  • 第二章: 平等还是差异——"女性"内部的争论
  • 第三章: 性别麻烦
  • 3.1 内部的分裂
  • 3.2 内部的压迫
  • 3.3 对外部强制的强调
  • 第四章: 解构性别
  • 4.1 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
  • 4.2 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质疑
  • 4.3. 解构生理性别
  • 4.4 身体的如何是政治的
  • 4.5 操演理论
  • 第五章: 女性主体的消失?
  • 5.1 作为一种策略?
  • 5.1.1 对集体政治的冲击
  • 5.1.2 行为作为起点
  • 5.1.3 主体的消失?
  • 5.2 作为一种描述——揭露形而上学神化
  • 第六章: 多元的女性
  • 第七章: "女性"的任务
  • 7.1 一个案例
  • 7.2 颠覆的可能性——重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类
  • (二) 论文类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01)
    • [2].中东女性主义的特点:以埃及、伊朗为例[J]. 英才高职论坛 2008(03)
    • [3].东亚关系网络中的日本女性主义[J]. 第欧根尼 2019(02)
    • [4].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J]. 书屋 2020(09)
    • [5].漫威电影里的女超人——浅析《惊奇队长》反映的女性主义[J]. 戏剧之家 2019(28)
    • [6].女性主义视阈下中国女性形象的变化[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2)
    • [7].艺术的女性主义哲学[J]. 当代美术家 2017(02)
    • [8].叙事电影的性别话语权嬗变——从《后窗》到《猎杀本·拉登》[J]. 电视指南 2017(13)
    • [9].女性主义关照下吕克·贝松影片中女性形象探析[J]. 电视指南 2017(16)
    • [10].女性主义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蜗婚”现象评析[J]. 电视指南 2017(16)
    • [11].基于女性主义对当代热播剧中女性形象的思考——以《人民的名义》为例[J]. 电视指南 2017(19)
    • [12].《纽约纽约》:氤氲在浮华欲望下,远方亦是苟且[J]. 电视指南 2017(19)
    • [13].女性主义领导力:中国语境下的理论与实践[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01)
    • [14].女性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03)
    • [15].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与融合[J]. 改革与开放 2017(06)
    • [16].女性主义哲学:现实与未来[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7)
    • [17].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研究与实践[J]. 心理学探新 2016(05)
    • [18].女性主义或移步换景[J]. 伊犁河 2018(04)
    • [19].关于《天黑前的夏天》女性主义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9(20)
    • [20].校园青春片女性主义表达——以《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J]. 文教资料 2016(36)
    • [21].婚姻用词的性别偏向与女性主义——以“嫁给”一词为例[J]. 文教资料 2016(33)
    • [22].论女性主义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J]. 学园 2018(11)
    • [23].印度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以《摔跤吧爸爸》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8(20)
    • [24].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女性主义[J]. 青年文学家 2018(26)
    • [25].《红楼梦》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与消解[J]. 北方文学 2016(20)
    • [26].浅析时尚影像中的女性主义自我表现意识[J]. 明日风尚 2016(20)
    • [27].论越南历史上的女性主义[J]. 长江丛刊 2016(35)
    • [28].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干枯的女巫》[J]. 北方文学 2016(23)
    • [29].“走偏”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30].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多角度赏析[J]. 明日风尚 2016(24)

    标签:;  ;  ;  ;  ;  

    “女性”的命运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操演”政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