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乳腺原位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前言乳腺癌在我国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原位癌的检出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其检出率可达到20%,有关原位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也进展迅速。腋窝淋巴结的状态是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也是辅助治疗选择时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染色检测乳腺原位癌伴或不伴有微浸润的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找出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材料选取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外科2000-2005年间收治的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原位癌伴微浸润的患者58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5%。将所有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常规石蜡包埋,每隔50μm切片一张,每个蜡块共切片四张,一张HE染色,其余CK19免疫组化染色。这58例患者中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24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34例,均为女性,年龄30-72,平均45.8岁;术后检取淋巴结798枚,平均13.76枚。2.方法兔抗人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SABC超敏试剂盒均购至武汉博士德公司。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过氧化氢去离子水10分钟,柠檬酸高压抗原修复2分钟,PBS 5分钟×4次,3%正常小牛血清孵育,室温下15分钟,滴加一抗4过夜,过夜玻片PBS 5分钟×4次,滴加生物素二抗PBS 5分钟×4次,DAB显色,显微镜下观察,冲洗,终止染色,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片。3.结果判定Ck19定位于胞浆表达,阳性细胞胞浆棕黄色,其内可见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阴性者无着色。同时用已知淋巴结转移阳性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X2检验分析DCIS及DCISMI两组患者间的生物学行为的差异,绘制患者无病生存率曲线;比较淋巴结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生物学行为不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共7例腋窝淋巴结检出阳性(1例DCIS,6例DCISMI,共8枚淋巴结),占全部病例12.1%,这一比例在DCISMI患者中达到17.6%,而在单纯的DCIS患者中仅为4.2%。2.DCIS与DCISMI患者生物学行为差异年龄、肿瘤大小、位置、家族史、ER、PR、HER-2等因素在DCIS及DCISMI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DCISMI患者微转移率高于DCIS患者(17.6%Vs 4.2%)。可以推测,DCISMI患者中癌灶的微浸润成分可能导致了微转移检出率的提高。3.微转移阳性及阴性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本实验入选的DCIS及DCISMI患者中在年龄、家族史、肿瘤大小、位置、ER、PR、HER-2等生物学行为因素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年龄、PR蛋白表达情况在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两组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患者微转移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患者;7名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患者PR表达均为阴性。4.DCIS和DCISMI患者生存情况所有病例均经随访15~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结果显示:24例DCIS患者中无复发、死亡病例;34例DCISMI患者中2例术后局部复发,无死亡。DCISMI患者16个月无病生存率98.2%,22个月无病生存率96.1%。结论1、DCIS及DCISMI也存在腋窝淋巴结微转移。2、DCIS及DCISMI患者各生物学行为间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微浸润成分的存在,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DCIS患者。3、年龄、PR表达情况是影响微转移的发生的因素之一。4、由于DCIS病变的特殊性,其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