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4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 4 观察水的沸腾

一、实验四 观察水的沸腾(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1](2021)在《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原则。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同时,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物理更是以实验为基础。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选择学生知道或接触过的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器具,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物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如何将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选择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为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为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介了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初步界定了教具和生活化教具的概念;叙述了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必须遵循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简述了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部分初中学生及物理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了解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的现状,并总结归纳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具设计与制作,应当体现出直观性、趣味性、廉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征;总结了生活化教具具有的功能,一是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二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五是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新课引入、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课外实验等四方面,介绍了由本人探索制作的三十多个生活化教具的具体实例,其中每个实例都包括生活化教具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特点等。最后,还利用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进行了解和分析。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初中学生很欢迎生活化物理教具,其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张梦毅[2](2020)在《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教育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类社会的重大使命,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人清晰的认识到科学教育在个人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社会蓬勃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与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石。而义务教育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小学一年级作为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提倡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构建不同学段的衔接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论文依据小学生和初中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认知能力,以教学衔接为指导思想,对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论文对开封市的部分初三学生、初中化学教师以及即将进入教学岗位的学科(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化学课程的认识、学习态度以及教师对不同年级段教学衔接的看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14%,在初中阶段,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28%,可以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受欢迎程度高于初中化学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理念、家长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2)初中化学教师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若能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衔接,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化学学科,可以看出教师们对教学衔接都表示支持。然而教师们对不同学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却并不乐观。基于调查结果,论文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前言、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衔接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其中关于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衔接,先根据衔接领域进行划分,每个衔接领域又划分为若干个衔接点,共有十个衔接点:水、空气、物质变化、塑料制品、金属、能量转变、一氧化碳中毒、节约用水、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简单仪器的使用。此外,对开封市现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呈现方式、栏目设置、知识衔接方面进行分析。着重对衔接内容最多部分(水、空气、物质变化、材料、简单仪器的使用)进行篇幅对比、内容简述以及衔接建议。在衔接建议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了更好的体现衔接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的可行性,论文通过案例设计,展示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衔接的作用。

彭羿[3](2020)在《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了它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厦门城乡结合地区的初中学生面临着所处社会环境复杂、家庭教育状况特殊、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和个性特征特殊以及学校管理教学难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实验条件相对简陋,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邀请厦门地区教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老师帮忙修改形成最终问卷并试用。其中,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收集分别来源于厦门同安区和翔安区几个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其次,本文对同安区和翔安区的部分一线物理教研员和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主要方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当前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实验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1)实验器材等物理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实验课无法按课程要求开设;(2)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方便,组织进行实验课的频次较低;(3)虚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4)实验考查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激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兴趣;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对策:(1)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配备专业且数量充足的实验员,健全实验器材采购和实验器材后期维修以及制定器材更换淘汰制度等;(2)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物理实验活动实际且有效地得到开展;(3)开展课内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增加物理实验课时。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进行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4)探索初中毕业生实验考核方式,真正起到以考试促进实验教学的作用。

刘兵[4](2018)在《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做出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理论,然后通过查阅文本教材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分析,并文献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接下来对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相关策略:1.回顾:引入、衔接、器材使用、举例;2.转化:方法转化、技能转化、思想转化、方式转化、场所转化;3.拓展:题目、课后实验、改进实验、多实验概括、实验原理分析、演示变分组、分步变综合。针对以上策略,提出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策略具体实施建议。最后设计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的实施案例,通过对比教材原有教学过程,做出必要分析,并对两种课堂教学进行必要评价,分析效果,从而在实践中检验出小学科学实验合理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定好的作用。

刘智远[5](2018)在《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状况调查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农村初中为例》文中提出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探究式实验,特别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要素。为了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的物理探究式实验的教学状况,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部分农村初中为个案,对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基于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借鉴,本研究建立了实验探究要素探究程度等级定量分析框架,具体包括7个维度4个等级。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4所学校的4个主题的物理探究式实验共16节课为对象,对实验教学的探究状况做定性描述,然后借助定量分析框架加以量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不能独立的进行各个实验环节,各要素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探究式实验被演示实验所取代更拉低了整体的探究水平。实验主题与生活关系密切,是生活中易观察到的现象,易于学生理解,所需的背景知识不多的实验以及实验器材较少,实验操作单一,且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相对简单的实验,探究程度较高。此外实验器材得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新,生源素质较好,更加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学校,实验的探究程度较高。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实验探究程度的成因:探究式实验转化成演示实验或视频教学的现象常有发生;学生探究问题的自由度不够开放,基本局限于教材;猜想与假设要素易被忽略,语言表述不够精确;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可以完成实验计划的制定及实验操作,但不够熟练、完善;分析与论证时语言还不够严密;学生有评价、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但这两个因素易在教学过程中省略;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都对实验的探究程度有很大影响。本研究还提出了提高实验探究程度的建议:如保证生源,加强实验设备的更新,增加课时确保探究式实验可正常开设;教师要在应试和能力培养两方面做到平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设计、思考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等。

吴磊[6](2018)在《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微环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明确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阐明夹脊电针通过调控P2X7R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降低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夹脊电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实验一: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运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明确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促炎性因子IL-18和IL-lβ表达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明确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IHC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表达。明确夹脊电针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实验四: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P2X7受体表达及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夹脊电针组(EA)和BBG注射组(BBG)共4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IHC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 P2X7R、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从P2X7受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角度揭示夹脊电针改善SCI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1)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Sham组大鼠术后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术后3d、7dBBB评分均为21分。Model组大鼠术后出现严重的后肢运动功能障碍,术后3d、7d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3d、7dBBB评分有所升高,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界限清晰,细胞核形态正常,核仁大而清晰,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组织水肿等。Model组3d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斑片状出血,组织疏松,有空泡形成,仅见残存的神经细胞,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胞体变小,胞核固缩,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部分浆细胞呈核固缩、核染色加深,偏于细胞一侧,胶质细胞增多。EA组3d时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与Model组类似,可见点片状小出血灶,组织疏松,神经细胞数量较Model组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多情况较Model组减轻。Model组7d时脊髓组织疏松严重,大量空泡形成,白质呈空泡退变样变化,残存神经细胞进一步减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EA组7d时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灰质和白质界限隐约可见,组织空泡少见,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取而代之以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神经细胞,胞体及胞核正常。实验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L-1 8和IL-1β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IL-18和IL-lβ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夹脊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lβ表达下降,术后7d时间点,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IHC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NLRP3、ASC、cleaved caspase-1在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夹脊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下降,术后3d、7d时间点,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1)IHC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P2X7R在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BBG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NLRP3、ASC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P2X7R蛋白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BBG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 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EA组、BBG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夹脊电针能够改善SCI大鼠脊髓组织炎性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2)夹脊电针能够下调SCI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抑制微环境炎症反应;(3)夹脊电针能够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过度活化,下调促炎性因子的表达;(4)夹脊电针可能通过调控SCI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过度活化,改善SCI大鼠炎性损伤。

孙燕峰[7](2018)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的改革,如何教学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当研究的问题。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物理思维尚未成熟,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尤为突出。从学生本身和物理学科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情境一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当今的教学现状,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其核心是:以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融入情境、产生好奇为切入点;以提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学生探究疑难,将知识内化为主线;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为途径进行教学。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情境一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和研究。详细的总结了适合初中物理的“情境一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原则和特征,并依据教学模式设计教案,对该模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进行测试,得出这两个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成绩都比较相近,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对实验班采用“情境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对照班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之后,以调查问卷和考试测验的形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再次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表明:“情境一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更可以长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耿文煜[8](2018)在《河南省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考查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也颁布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年再次对课标进行了修订。而考试是最能反映改革效果的,中考也是继高考之后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又一大型考试。中考一方面为高级中学甄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子,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而在中考物理科目的考试中,十分重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笔者以此为研究背景,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7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实验探究题,从题目的考查内容、知识结构、题型及设计性实验、实验探究能力、课标中必做实验的考查等维度进行分析,以了解十几年来河南省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变化规律及考查特点。经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实验探究题的整体概况:试题数量一直为三个,所占的分值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年一道实验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试题多以填空题型为主,作图题最常见的是电学实验中连接实物图,选择题和简答与计算考查的比例较小。力学和电学仍然是物理学的两座大山,考查比例远远超过其他知识模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设计性实验也是近几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的新兴考点,设计性实验的出题方式灵活多变,成为学生得高分的绊脚石,也丰富了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方式。第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试题考到的实验探究要素(一级要素)有六项,主要集中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交流与合作”这项要素没有考查到。每道题中考查3-4个一级要素的居多。实验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二级要素)考查到的有十二项,主要集中在“按要求进行实验,能发现并解决问题”、“能进行因果推理得出结论”。每个试题考查的二级要素个数均在4-8个之间。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考加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且一道试题综合考查了多项一级要素,其中重点对基本仪器、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的考查。第三,课标中必做实验的考查情况:在课标“科学内容”涉及到实验的一级主题中,“能量”这一主题考查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与“物质”。二级主题考查到了八项,主要集中在对“电磁能”的考查,其次还有“机械运动和力”和“物质的属性”。与实验有关的三级主题考查到的有二十六项,其中考查比例最大的是“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其次是“连接串并联电路”和“测量电功率”的相关实验,在课标中所要求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中,考查到的有18个,实验探究题考查到这18个实验和与之类似的实验占79.52%。第四,试题的出题背景或情景方面:绝大多数的试题情景都来自于教材,所占比例为78.43%,其次是课外活动(15.69%),生活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考查比例较小。本研究从多维度对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一方面反映了这十几年来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特点和变化规律,并且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形成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工具及指标体系,可以为今后对试卷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对物理实验的讲解、对实验结论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徐莉莎[9](2018)在《立足科学探究 建构科学概念》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是有区别的,科学知识是对事物的描述;科学概念是认识事物的模型。科学概念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型"的过程。建构性教学,是在原有前概念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教学。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在定向探索时暴露前概念,在探究活动中初建新概念,在解释拓展后形成科学概念,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概念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索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笔者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学

王迪[10](2017)在《蒸汽冷凝过程团簇红外光谱分析及高斯模拟》文中指出蒸汽冷凝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作为凝结过程的第一步,对冷凝成核的研究将加深对该过程的认识,并有助于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革新。然而受到传统观测手段最小成像极限的限制,已有工作对于冷凝成核过程实验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成核前蒸汽分子运动和演化特性规律的直接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基于红外光谱对由于团簇产生的氢键键链效应的响应,搭建了蒸汽分子原位红外光谱测试平台,观测了冷凝核化初期水分子团簇红外光谱的响应特性,并利用文献数据和高斯密度泛函方法分析了红外光谱的红移特性与团簇分子数目的量化规律。温度会影响分子团簇的动能进而影响羟基振动能,羟基伸缩振动峰强度较大并且波数范围宽。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羟基伸缩振动峰的强度增加但是并没有出现红移的现象表明在一定的实验范围内温度对红移现象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不同红外本底光谱观察到羟基自由振动峰的红移现象,证明了本实验中羟基自由振动峰红移是团簇形成的最明显的响应标记。通过实验结果与文献红移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团簇水分子数目增加了几十个。通过高斯模拟方法得到了n=110以及n=24的水分子团簇的振动频率,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子数目的增加羟基振动峰发生了红移现象。但同时发现,在分子数目较少时,团簇结构对氢键键链效应影响较大,羟基自由振动峰位置呈现不规则分布,而随着分子数目的继续增加,团簇结构趋于球形,氢键键链效应对于羟基自由振动峰的位置影响开始体现,随着分子数目的增加,羟基自由振动峰发生红移。本文根据乙醇分子同样具有氢键键链效应特性的状况进行了红外响应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0K-5K过冷度的范围内,乙醇分子在不同过冷度下的羟基振动峰在强度上存在一定差别,这主要是由于红外实验过程中乙醇分子所处的温度不同造成的。通过红外谱图分析发现,羟基的自由振动峰并没有出现红移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乙醇分子之间的氢键键链效应中的长程作用较水分子小,同时乙醇的空间位阻会影响其长程作用导致氢键的产生对羟基振动能影响较小,红移现象没有发生。

二、实验四 观察水的沸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四 观察水的沸腾(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教具
        2.1.2 生活化教具
    2.2 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2.2.2 教育性原则
        2.2.3 启发性原则
        2.2.4 经济性原则
        2.2.5 实用性原则
        2.2.6 安全性原则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学习理论
        2.3.2 杜威的教育思想
        2.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与学生访谈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3.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新课程理念尚未完全落实
        3.3.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3.3.3 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第4章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和功能
    4.1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
        4.1.1 生活化教具具有直观性
        4.1.2 生活化教具具有趣味性
        4.1.3 生活化教具具有廉价性
        4.1.4 生活化教具具有针对性
        4.1.5 生活化教具具有灵活性
    4.2 生活化教具的功能
        4.2.1 生活化教具可以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
        4.2.2 生活化教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4.2.3 生活化教具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4.2.4 生活化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4.2.5 生活化教具可以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
第5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研究
    5.1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
        5.1.1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实例
        5.1.2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例
        5.1.3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实例
        5.1.4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实例
    5.2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分析
        5.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5.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二: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三: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四: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五: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效果的访谈提纲(学生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对课程衔接教学的诉求
        1.1.2 传统的化学教学对课程衔接教学的忽视
    1.2 研究意义
        1.2.1 课程的需要
        1.2.2 教学的需要
    1.3 研究现状
        1.3.1 衔接教学研究
        1.3.2 初中化学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
    2.3 学习进阶理论
3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
    3.1 学生的问卷调查
        3.1.1 学习兴趣
        3.1.2 学习态度
        3.1.3 课程联系
        3.1.4 父母重视度
        3.1.5 教师教法
    3.2 初中化学教师的访谈调查
        3.2.1 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2.2 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3.2.3 对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的看法
4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
    4.1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衔接分析
        4.1.1 前言
        4.1.2 课程目标
        4.1.3 课程内容
        4.1.4 实施建议
    4.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材衔接分析
        4.2.1 呈现方式
        4.2.2 知识内容的衔接
5 案例设计
    5.1 水的净化
        5.1.1 教材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目标
        5.1.4 教学重难点
        5.1.5 教学思路
        5.1.6 教学过程
        5.1.7 教学访谈
    5.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5.2.1 教材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 教学目标
        5.2.4 教学重难点
        5.2.5 教学思路
        5.2.6 教学过程
        5.2.7 教学访谈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对师生调查访谈后得出的结论
        6.1.2 对课程标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6.1.3 对教材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B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案
    1.5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理论基础
    2.1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的界定
    2.2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3.3 初中物理实验现场考查情况及分析
    3.4 教师访谈实录
    3.5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对策
    4.1 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的对策
    4.2 关于学校层面的对策
    4.3 关于教师层面的对策
    4.4 关于学生层面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家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越加重视
        1.1.2 初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1.3 小学科学实验对初中物理多方面的支持
    1.2 文献综述
        1.2.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1.2.1.1 初中物理研究概状
        1.2.1.2 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
        1.2.1.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及现状
        1.2.2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相联系的研究
        1.2.3 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学科学实验
        2.1.1.1 小学科学实验的概念
        2.1.1.2 小学科学实验的价值及作用
        2.1.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1.2.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2.1.2.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工作流程
    2.2 相关理论
        2.2.1 兴趣与动机理论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3 高效教学理论
        2.2.4 学习进阶理论
第三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分析
    3.1 小学科学实验分析
        3.1.1 分析方法
        3.1.2 分析结果
    3.2 小学科学实验研究分析
        3.2.1 小学科学研究分析
        3.2.2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3.2.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第四章 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4.1 提出策略的依据与方法
        4.1.1 提出策略的依据
        4.1.2 提出策略的方法
    4.2 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4.2.1 回顾
        4.2.1.1 引入
        4.2.1.2 衔接
        4.2.1.3 器材使用
        4.2.1.4 举例
        4.2.2 转化
        4.2.2.1 方法转化
        4.2.2.2 技能转化
        4.2.2.3 思想转化
        4.2.2.4 方式转化
        4.2.2.5 场所转化
        4.2.3 拓展
        4.2.3.1 题目
        4.2.3.2 课后实验
        4.2.3.3 改进实验
        4.2.3.4 多实验概括
        4.2.3.5 实验原理分析
        4.2.3.6 演示变分组
        4.2.3.7 分步变综合
    4.3 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具体实施建议
第五章 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实施
    5.1 策略实施的原则
        5.1.1 目标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学科性原则
        5.1.4 因材施教原则
    5.2 策略实施的过程
    5.3 策略实施的案例
        5.3.1 教材分析
        5.3.2 学情分析
        5.3.3 教学设计
    5.4 策略实施的效果评价
        5.4.1 评价设计
        5.4.2 评价结果
        5.4.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状况调查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二)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三)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二、探究式实验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探究式实验的内涵
        (二)探究式实验的价值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状况述评
    三、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状况研究述评
        (一)实验器材状况对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
        (二)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
        (三)学生的状况
        (四)教师的状况
        (五)实验的开出率状况
        (六)实验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的影响
        (七)总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农村中学的选取
        (二)中学物理探究式实验课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的确定
        (二)观察的对象与内容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一:“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实验的教学状况
    一、实验主题简介
    二、实验教学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A校实验教学状况
        (二)B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C校实验教学状况
        (四)D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实验教学总体探究程度状况
第五章 研究结果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教学状况
    一、实验主题简介
    二、实验教学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A校实验教学状况
        (二)B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C校实验教学状况
        (四)D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总体探究程度状况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三:“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实验的教学状况
    一、实验主题简介
    二、实验教学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A校实验教学状况
        (二)B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C校实验教学状况
        (四)D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实验教学总体探究程度状况
第七章 研究结果四:“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的教学状况
    一、实验主题简介
    二、实验教学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A校实验教学状况
        (二)B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C校实验教学状况
        (四)D校实验教学状况
    三、“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教学总体探究程度状况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一)四个主题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整体状况
        (二)各实验主题的教学状况的对比
        (三)各学校的实验教学状况的对比
        (四)总结
    二、对研究结论的讨论
        (一)农村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的评论及原因分析
        (二)提高探究式实验各要素探究程度的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或不足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硕博论文
    三、期刊类
    四、标准类
    五、外文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6)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微环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及治疗
    2 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4 脊髓损伤微环境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实验部分
    实验一 夹脊电针对SCI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夹脊电针对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实验三 夹脊电针对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实验四 P2X7受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夹脊电针治疗SCI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讨论
    1 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中医理论基础
    2 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微环境理论依据
    3 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机制及指标选择依据
    4 本研究时间点的选择
    5 实验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7)“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现状分析
        1.1.3 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相关理论
    2.1 理论依据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2.1.3 问题教学理论
    2.2 相关概念论述
        2.2.1 教学模式的概述
        2.2.2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述
3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述
    3.2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3.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融入情境、产生好奇
        3.2.2 提出问题、启发诱导——认知显现、初步认识
        3.2.3 疑难细化、科学探究——认知冲突、探究疑难
        3.2.4 练习应用、强化训练——知识内化、融会贯通
        3.2.5 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3.3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原则
        3.3.1 循序渐进原则
        3.3.2 启发诱导原则
        3.3.3 兴趣性原则
    3.4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
        3.4.1 以创设情境为切入点
        3.4.2 以物理问题为核心
        3.4.3 以探究学习为途径
4 初中物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4.1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对象与方法、步骤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4.4.2 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分析
5 研究总结和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3:学生前测成绩
附录4:学生后测成绩
附录5:期末考试题
致谢

(8)河南省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考查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
    1.3 问题的阐述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实验探究题
        2.1.2 设计性实验
    2.2 对物理实验试题特点的分析
        2.2.1 中考物理试卷的分析
        2.2.2 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3.2.1 实验探究题考核内容统计表
        3.2.2 题型分值统计表
        3.2.3 知识结构分值统计表
        3.2.4 设计性实验的考查统计表
        3.2.5 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统计表及信度分析
        3.2.6 课标必做实验考查统计表
第四章 本研究的发现
    4.1 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的整体情况
    4.2 实验探究题考查概况
        4.2.1 试题题型的统计分析
        4.2.2 知识结构的统计分析
        4.2.3 设计性实验的考查统计
    4.3 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统计
        4.3.1 一级要素考查情况
        4.3.2 二级要素考查情况
        4.3.3 小结
    4.4 课标必做实验的考查研究
        4.4.1 一级主题的考查情况
        4.4.2 二级主题的考查情况
        4.4.3 三级主题的考查情况
        4.4.4 实验探究题出题背景
        4.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教学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10)蒸汽冷凝过程团簇红外光谱分析及高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冷凝团簇成核模型及核化过程相关理论
    1.3 光学技术及红外光谱在微观测量中的应用
        1.3.1 红外光谱在为微观测量方面的应用
        1.3.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1.4 纯气相水分子团簇光谱研究及理论研究成果
        1.4.1 纯气相水分子团簇光谱实验研究
        1.4.2 纯气相水分子团簇红外光谱理论分析
    1.5 量子计算方法原理及应用
        1.5.1 从头算理论(Ab Initio)
        1.5.2 半经验法(Semi-empirical)
        1.5.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1.5.4 高斯计算(Gaussian 09)模拟水分子团簇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冷凝核化过程团簇演变红外光谱测试
    2.1 实验原理
    2.2 团簇壁面核化过程红外实验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测试结果
        2.3.2 红外测试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高斯模拟水分子团簇红外光谱
    3.1 高斯模拟原理
        3.1.1 计算软件界面及说明
    3.2 高斯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模拟结果
        3.2.2 模拟结果分析
    3.3 高斯模拟结果与红外实验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乙醇分子团簇冷凝过程红外光谱分析
    4.1 乙醇分子团簇壁面核化过程红外实验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设计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蒸汽分子与乙醇分子红外实验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实验四 观察水的沸腾(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D]. 张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2]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D]. 张梦毅. 河南大学, 2020(02)
  • [3]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D]. 彭羿. 西南大学, 2020(01)
  • [4]小学科学实验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 刘兵. 苏州大学, 2018(04)
  • [5]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状况调查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农村初中为例[D]. 刘智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1)
  • [6]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微环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2)
  • [7]“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孙燕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8]河南省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考查特点研究[D]. 耿文煜.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立足科学探究 建构科学概念[J]. 徐莉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03)
  • [10]蒸汽冷凝过程团簇红外光谱分析及高斯模拟[D]. 王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实验 4 观察水的沸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