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民的思想、行为方式等都在趋于理性化,现代性,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农民纠纷及其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本文是以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理性选择理论和关系距离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鲁西南地区马岭岗镇农民纠纷及其解决方式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民纠纷的基本情况,重点探讨了农民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选择策略、影响因素,并为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需求的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本文包括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来源、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第二部分,重点分析研究了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纠纷现状,农民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农民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及其选择策略、影响因素。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既存在国家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也存在民间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体系,而民间方式仍然是农民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农民对解纷方式的选择呈现顺次递进的特点,即如果纠纷在低效力等级的纠纷解决方式中得不到解决,那么在个人理性的作用下,他们会寻求更高效力级别的纠纷解决途径,国家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中的司法方式(诉讼方式)成为最后一道屏障。影响农民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案件的主体因素看,案主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对纠纷解决反方式的选择,影响很大;从案件因素看,案件的性质、当事人的地位结构与差异、关系距离等对农民纠纷结局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从社会因素看,社群意识、权威认同、经济成本、政府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和民间纠纷结局方式的适应性,是影响农民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五章为第三部分,在对农民纠纷解决方式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生活的“村庄共同体”依然存在;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基本状况仍然保留着;现代农村社会产生了对法律的内在需求,但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薄弱;良好的农民纠纷解决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民间规范的基础性作用,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建立和完善农民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纠纷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