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周佩娜,万倩芸,张秀桥,龚玲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周佩娜,万倩芸,张秀桥,龚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叶蛇葡萄,LAR,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周佩娜,万倩芸,张秀桥,龚玲[1](2019)在《大叶蛇葡萄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是植物类黄酮合成途径中一个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大叶蛇葡萄转录组测序得到了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基因序列,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LAR基因cDNA全长,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蛇葡萄LAR基因cDNA全长为1 267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17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9个氨基酸,理论蛋白分子质量为42.38 kD,等电点为7.73。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同科植物葡萄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AR为亲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很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AR基因的功能,阐明该基因在大叶蛇葡萄类黄酮合成路径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婉,朱家红,戴好富,王辉,梅文莉[2](2016)在《海南龙血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DcLAR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tin reducase,LAR)是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本研究根据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克隆1个编码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DcLAR1,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5 bp,包含一个1 01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6个氨基酸。DcLAR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结构特征,包含3个保守的结构域RFLP、ICCN和THD。表达分析结果表明,DcLAR1在根、茎、花、叶和果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DcLAR1表达受到血竭诱导剂的诱导,与血竭积累正相关,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海南龙血树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9期)

沈笑飞,曾少华,吴敏,刘春朝,王瑛[3](2014)在《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合成相关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原花青素是黑果枸杞中一类重要的植化产物,但其生物合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黑果枸杞EST数据库,克隆了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LrLA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LrANR)。PCR结果表明,LrLAR和LrANR分别由333个氨基酸残基、3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编码。进化分析表明,相应蛋白LrLAR、LrANR分别聚类于LAR和ANR簇。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从果实未成熟时期到变色期,LrLAR、LrANR的表达量均急剧上升,但在随后的发育时期中逐渐下降;与在果实中相比,在嫩叶、成熟叶、茎、根中,两基因的表达量极低。植化分析发现,果实中总原花青素含量高于嫩叶、成熟叶、茎、根中的含量,并且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基本趋于稳定的趋势。本研究将为揭示黑果枸杞原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及促进其工程改良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4年06期)

穆琳[4](2014)在《葡萄果实无色花色素还原酶与小分子热激蛋白的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能够催化2R,3R-黄烷-3R,4S-二醇生成2R,3S-(+)-黄烷-3-醇类物质(+)-儿茶素,后者是原花色素的组成单元之一。葡萄果实中原花色素不仅决定着葡萄酒产品涩味、苦味的优劣和强弱,而且影响葡萄酒的色泽和贮藏寿命。迄今为止,关于葡萄原花色素生物合成调控机理的研究仅停留在转录水平上,它们是否在蛋白水平上受到调控仍然未知。本研究首先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发现VvLAR1与小分子热激蛋白(VvsHSP1)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了其互作区域在VvLAR1182-346与VvsHSP1251-367;随后的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VvLAR1与VvsHSP1均定位于细胞质,存在共定位现象;同时,通过酵母总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系统的荧光素酶互补实验、重组蛋白的体外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两基因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杂交F1代体内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这两个蛋白互作关系的存在;为深入探明VvsHSP1与VvLAR1蛋白互作在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VvLAR1酶活性的方法,研究添加VvsHSP1重组蛋白对VvLAR1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VvsHSP1可提高VvLAR1酶活性,且在高温(50℃,40℃)和低温(10℃)下促进作用更为显着;对VvLAR1与VvsHSP1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杂交F1代进行高温(40℃)和低温(10℃)处理后,对两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达及(+)-儿茶素含量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 VvsHSP1可在植物遭受温度胁迫时有效保护VvLAR1活性,保证其发挥功能。此外,我们分析了不同温度、紫外辐射处理以及不同生态环境对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CS)葡萄果实中VvLAR1与VvsHSP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40℃)、低温(10℃)处理分别会同步地抑制和诱导转色前葡萄果实中VvLAR1与VvsHSP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但在转色期和成熟期葡萄果实中,VvLR1与VvsHSP1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倍数的相关性较低;89%与99%的紫外滤减分别可以下调和上调葡萄果实中的VvLAR1与VvsHSP1的表达量,但两者相关性较低;1.8kJ/m2剂量UV-C照射可以分别上调和下调转色前果实中VvsHSP1与VvLAR1的表达,0.9 kJ/m2剂量UV-C照射则能够同步提高转色期果实中VvsHSP1与VvLAR1的表达量;转色期葡萄果实中VvsHSP1与VvLAR1在我国内陆半干旱气候的高台产区样品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沿海半湿润气候的昌黎产区样品中的表达。此研究结果首次在蛋白水平上阐明了葡萄原花色素合成调控机制,对优质酿酒葡萄的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马婧,王斌,代银,眭顺照,李名扬[5](2012)在《金荞麦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FdLAR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tin reducase,LAR)基因是植物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催化缩合单宁合成的一个关键结构基因,本研究通过简并PCR结合RACE的方法,获得了1个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FdLAR(GenBank accession:JN793953),序列全长1 58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176 bp,编码3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N端存在1个保守结构域,属于RED蛋白家族。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金荞麦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电泳检测到1条大约66 kD的外源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dLAR基因在金荞麦根茎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相应根茎中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FdLAR基因的表达量与类黄酮积累之间的关系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推测该基因可能在金荞麦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中起作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马春雷,乔小燕,陈亮[6](2010)在《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ST测序技术和3′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儿茶素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的全长基因,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EF205148,序列全长1 30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7.5 kD,理论等电点为5.81。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电泳检测到一条大约60 kD的外源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例如与亚洲棉、草莓和葡萄的相似性分别为70%、68%、71%。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总儿茶素含量不同的4个茶树品种中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黄酮醇合成酶(FL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花色素合成酶(ANS)等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FR和LAR基因的表达量与茶树中总儿茶素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而其他基因则与其相关性不大。(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马春雷[7](2007)在《茶树查尔酮异构酶、黄酮醇合成酶和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等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无酒精健康饮品之一,含有许多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类黄酮、咖啡碱等。其中类黄酮是由类苯基丙烷等前体缩合而成一组天然化合物,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御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的效果也非常突出。因此,分离克隆茶树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原有茶树EST基础上,利用T_4R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的全长序列,其在GenBank的登录号是DQ904329,其序列全长1163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723bp,编码240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6.4kD,pI为5.19。序列分析表明它在GenBank已登录的植物中与番茄CHI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比较近。2.根据原有EST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茶树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全长序列,在GenBank登录号为EF205150,其序列全长1317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996bp,编码331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7.5kD,pI为5.80。序列分析表明它在GenBank已登录的植物中与葡萄FLS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茶树黄酮醇合成酶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电泳检测到一条大约61kD的外源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3.利用3′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的3′端,将其与原有EST片段拼接,得到了LAR基因的全长序列,其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EF205148,其序列全长1301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029bp,编码342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7.5kD,pI为5.81。同源性分析表明得到的LAR序列与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洋莓(Fragaria ananassa)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0%、68%、71%。十种植物的联配表明其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4.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类黄酮的主要成分——儿茶素含量不同4个茶树品种中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查尔酮合成酶(CHS)、黄烷酮3-羟化酶(F3H)、黄酮醇合成酶(FL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花色素还原酶(ANR)和花青素合成酶(ANS)等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FR和LAR基因的表达量与茶树中儿茶素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而其它基因则与其相关性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06-01)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tin reducase,LAR)是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本研究根据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克隆1个编码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DcLAR1,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5 bp,包含一个1 01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6个氨基酸。DcLAR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结构特征,包含3个保守的结构域RFLP、ICCN和THD。表达分析结果表明,DcLAR1在根、茎、花、叶和果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DcLAR1表达受到血竭诱导剂的诱导,与血竭积累正相关,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海南龙血树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佩娜,万倩芸,张秀桥,龚玲.大叶蛇葡萄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赵婉,朱家红,戴好富,王辉,梅文莉.海南龙血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DcLAR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3].沈笑飞,曾少华,吴敏,刘春朝,王瑛.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合成相关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4

[4].穆琳.葡萄果实无色花色素还原酶与小分子热激蛋白的互作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5].马婧,王斌,代银,眭顺照,李名扬.金荞麦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FdLAR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药学学报.2012

[6].马春雷,乔小燕,陈亮.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10

[7].马春雷.茶树查尔酮异构酶、黄酮醇合成酶和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等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标签:;  ;  ;  ;  

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论文-周佩娜,万倩芸,张秀桥,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