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清代出现了成就卓异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创作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其创作及其之后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开始了对它的接受。小说评点作为最传统最重要的接受方式之一,是接受者阅读感受、阅读心得和对作品评价等广泛的读后感的纪录,是接受者阅读态度和文学观点最直接、最细致的体现,在《聊斋志异》接受史上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聊斋志异》评点的接受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中的小说理论,领会不同时代的文学精神,了解在《聊斋志异》纵向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的读者对《聊斋志异》的不同态度,以及在读者的参与和关照下不断涌现出的新的意义。但是《聊斋志异》评点的研究一直落后于《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现有的对《聊斋志异》评点的研究也不全面,不系统,且更多的是从传统的小说研究角度入手,进行探讨。本文试从接受学角度,系统分析评点者的接受特点,具体分析评点者的接受原因,以把握《聊斋志异》的接受轨迹。全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清代《聊斋志异》评点接受情况概述。本章第一部分,将对小说评点情况作一概述。评点是一种出现于唐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到明清时期,小说评点大兴于世,出现了金圣叹、李卓吾、张竹坡等著名的评点家,而《聊斋志异》的评点也成为清代小说评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主要对《聊斋志异》的评点作出概述。除了乡民俗人的无名之语,流传下来的接受痕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蒲松龄在世时或去世后的一些评论,主要表现为蒲松龄亲朋好友的言论和一些较为零散而随意的序跋、题记等,比如高珩、唐梦赉、余集等人的评论,另一类则是文人的专业评点,如王士稹、方舒岩、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等人所作的评点。在此将着重对蒲松龄亲朋好友的言论以及序跋、题记等作出分析。第二章,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本章首先阐述了一下蒲松龄与王士禛的交往情况,之后对王士禛《聊斋志异》的接受特点作出归纳,最后,对接受特点出现的原因作出分析。蒲松龄一生坎坷,与王士禛地位迥异,但因缘际会下,二人成了文字之交,王士禛更对《聊斋志异》从内容、思想、人物形象、形式等方面作了评点,虽有少许微词,但总体上还是对《聊斋志异》持肯定态度。之所以会如此,与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文学观念和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第三章,冯镇峦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本章第一部分写冯镇峦对《聊斋志异》接受的特点,第二部分写冯镇峦接受特点形成的原因。冯镇峦对《聊斋志异》文法的解释归纳,对小说虚构的把握,对“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的人物塑造方法的肯定,以及“比附经史”评点方法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一个专业评点者的水准。而所有这一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清代的崇尚古文之风,与明清白话小说评点理论,与他对小说文体的正确认识息息相关的。第四章,但明伦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本章首先对但明伦生平作了简要地梳理,其次,对但明伦《聊斋志异》的接受作了分析归纳,最后就接受特点的形成原因作出分析。但明伦同冯镇峦一样,对艺术形象塑造、思想内容、小说虚构的认识,对《聊斋志异》的文法方面都作出了比较专业性的分析。但明伦的经历、清代的经世致用之风、尚古文之风等因素,都对他期待视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