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宗教学
作者: 刘延刚
导师: 李刚
关键词: 陈撄宁,仙学,道教,现代转型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相对而言,儒、释二家的现代化问题学术界探讨得较多,而道家则是人们关注得较少的领域。本论文通过对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在陈撄宁研究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忽略及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陈撄宁所处时代及文化背景的陈述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现代性特点的梳理,以及陈撄宁在道教组织机构和近现代道教媒体中的作用之分析,将陈撄宁放在儒、释、道三教文化现代转型的大文化对比之中,探讨了陈撄宁仙学思想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现当代道教文化的影响,认为陈撄宁是道教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和一代大师,书写近现代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特别是道教史,不应该绕过陈撄宁,而我们相当一些学者的著作却绕过了他,这是学术研究中文化偏食的一大遗憾。 在论文导论部分作者综合分析了学术界对陈撄宁的研究现状和中西学者有关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讨及现代化处境中的道教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课题: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现代转型之关系?这一总课题之下还涉及一些子课题:陈撄宁对道教的现代化有哪些突出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作用?在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与儒、佛两家比较,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到底如何?在近现代道教的文化转型问题上,陈撄宁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本论文力争达到的创新之处也就在于开拓陈撄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理清近现代史上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之间的一些关系,丰富近现代史的内容,对当代道教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通过这种创新型研究从而说明陈撄宁正是道教文化现代转型的最早和最为杰出的代表。 在论文的第一章,作者以比较详尽的资料分析介绍了陈撄宁的生平和著述,不仅对陈撄宁的师承、著作等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以比较系统的问题和详实史料说明了陈撄宁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的文化背景,认为陈撄宁大半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节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近代化、西化、现代化
二、俗世化、革新与现代性
第三节 现代化处境中的道教
一、道教的衰微和民间化倾向
二、民国年间道教界为道教文化现代转型所作的努力
第一章 陈撄宁生平、著术及其仙学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第一节 陈撄宁的生平和著述
一、游学拜师,广涉博览
二、收授门徒传道授业
三、大兴炉火,烧炼外丹
四、团结同志 弘扬仙学
五、参与道协 功在当代
六、著作等身 影响深远
第二节 陈撄宁生活的时代和所处文化背景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二、内战连连与国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三、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的七零八落
四、政治革命与思想激荡
五、文化变迁与学术应对
六、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七、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特点
第一节 勇于担当的仙学思想的现代性
一、中国经学式忧患意识与道统
二、创立仙学,舍我其谁
第二节 仙道救国思想的现代性
一、陈撄宁论道教文化与中国精神
二、仙道救国与神通救世
第三节 仙学独立思想的现代性
一、从“三教合一”到仙学独立
二、仙学独立的论证
三、仙学独立之目的
四、仙学独立之作用
第四节 仙学与科学调适的现代性
一、仙学与科学接近
二、引科学改造仙学
三、仙学高于科学
第五节 仙学平民化意识的现代性
一、金丹道教的贵族化与平民化
二、陈撄宁的“道为公有”“平民有分”思想
第六节 男女平等思想的现代性
一、道教传统文化中的两性观
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两性观
三、实践上的清修与双修
第七节 与时俱进的仙学改革论的现代性
一、仙学不应墨守成规
二、用革命的方法弘扬仙道
第三章 陈撄宁为道教文化现代转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陈撄宁在道教组织和机构中的作用
一、陈撄宁与民国年间的道教组织
二、陈撄宁与中华仙学院
三、陈撄宁与中国道教协会
第二节 陈撄宁在近现代道教媒体中的作用
一、关于《扬善半月刊》的创办者
二、陈撄宁与《扬善半月刊》之关系
三、关于《扬善半月刊》的性质问题
四、关于《仙道月报》的名称和期数
五、关于《仙道月报》的性质
六、陈撄宁与《仙道月报》之关系
七、陈撄宁与《道协会刊》
第三节 陈撄宁学派及其影响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陈撄宁学派
二、陈撄宁学派对当代道学的影响
第四章 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陈撄宁在当时的大师地位和影响
二、陈撄宁对现当代道教文化的影响
三、儒释道三教文化转型下的陈撄宁(以冯友兰和太虚为个案)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 2005-10-08
相关论文
- [1].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 吕有云.四川大学2004
- [2].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 胡锐.四川大学2003
- [3].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 胡昌升.山东大学2003
- [4].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 郭建洲.山东大学2005
- [5].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 蔡林波.山东大学2005
- [6].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 林西朗.四川大学2005
- [7].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 黄勇.四川大学2005
- [8].天师道哲学思想研究[D]. 郑信平.四川大学2005
- [9].道教人学研究[D]. 杨玉辉.四川大学2001
- [10].道教戒律研究[D]. 唐怡.四川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