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2、H3N2及H5N1亚型猪流感病毒进化及致病性研究

H1N2、H3N2及H5N1亚型猪流感病毒进化及致病性研究

论文摘要

猪流感是引起猪的高度接触性病毒病,对感染畜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猪流感病原主要包括H1N1,H1N2,H3N2等亚型A型流感病毒。猪作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具有混合器作用,人、禽流感病毒可以在其体内重组产生新病毒。开展猪流感流行病学检测及致病分离株的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先后在上海、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广东等省市采集猪鼻拭子5886份和血清5788份。血清样品检测结果如下:H1阳性率40%(2323份),H3阳性率90%(5240份),H5阳性率0.086%(5份),H9阳性率0.138%(8份)。猪鼻拭子样品同时接种MDCK和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到4株H1N2,6株H3N2和1株H5N1流感病毒。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猪群中普遍存在H1和H3亚型猪流感流行。为了解我国猪流感病毒分子进化变异情况,本研究挑选H1N2代表毒株Swine/Guangdong/1/2006 (SwGD1/06)和H3N2代表毒株Swine/Guangdong/1/2006(SwGD1/05)进行基因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SwGD1/06(H1N2)可能来源于北美猪群中流行的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而SwGD1/05(H3N2)可能能来源于在北美人群中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分别用106 EID50剂量H1N2和H3N2分离病毒对H1、H3、H5、H9抗体皆为阴性的35日龄仔猪进行感染实验,结果是感染后第1、3、5、7d能从猪鼻拭子中重新分离到H1N2和H3N2病毒,其中第3d病毒含量最高;其它脏器没有分离到病毒。临床症状轻微,没有猪只死亡。结果表明单纯H1N2或H3N2流感病毒能在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感染易感猪只,这说明我国流行的H1和H3流感病毒对猪致病性不强。为阐明H5N1亚型猪流感病毒跨种传播遗传基础,本研究筛选遗传关系相近(整个基因组只有23个氨基酸差异),对小鼠感染能力完全不同的的两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为模型病毒:DK/ZJ/52/00(DK52),对小鼠完全不感染;Swine/Fujian/1/04(FJ1),对小鼠有致病性且引起小鼠死亡。建立了FJ1和DK52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分别以FJ1和DK52为背景,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293T细胞上救获单基因替换重组的16个病毒。这些病毒分别以106EID50剂量鼻腔感染小鼠,结果发现:DK52的PA和M基因分别替换FJ1相应基因,使RFJ1在小鼠肺脏感染能力降低103.21倍(病毒滴度(LgEID50)由原来的4.71变为1.5);反之FJ1的PA和M基因分别替换DK52的相应基因,使RDK52的致病性由不感染变为感染(肺脏病毒滴定结果为LgEID50,1.5)。其它单基因替换重组病毒没有改变这两株病毒对小鼠感染能力。结果表明M和PA基因影响FJ1和DK52在小鼠肺脏中的复制能力。为进一步确定PA和M基因如何影响对FJ1和DK52对小鼠感染能力,我们把M和PA两个基因同时替换,发现以DK52的PA和M替换FJ1的PA和M基因后,使RFJ1/DK52PA+M不能在小鼠肺脏中复制;反之,以FJ1的PA和M替换DK52的PA和M基因后,导致RDK52/FJ1PA+M能感染小鼠并在肺脏中复制,病毒滴度达到2.5LgEID50。结果表明M和PA基因协同作用影响FJ1和DK52对小鼠感染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FJ1和DK52两株病毒的PA和M基因氨基酸,发现PA(54、330,384,459)和M2(26)基因分别有4个和1个位点氨基酸不同。为进一步确定PA和M2的哪一个位点氨基酸对小鼠感染能力起作用,分别对PA和M2的两个位点进行点突变,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救获4个点突变病毒。突变病毒对小鼠感染结果发现:PAI54V(54位由I变为V)可使RFJ1在小鼠肺脏中复制能力降低103。21倍(LgEID50由原来的4.71变为1.5),反之,PAV54I(54位由V变为I)可使RDK52对小鼠由不感染变为感染(肺脏病毒滴定结果为LgEID50,1.5);同样,M2S26L(26位由S变为L)可以使FJ1感染小鼠能力降低103。21倍(LgEID50由原来的4.71变为1.5),反之M2L26S(26位由L变为S)可以可使RDK52对小鼠由不感染变为感染(肺脏病毒滴定结果为LgEID50,1.5)。但是PA的330,384,459位氨基酸的改变没有影响病毒致病性。结果表明PA基因的54位和M2基因的26位氨基酸协同作用影响FJ1和DK52对小鼠感染能力。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部分地区猪流感病毒流行的亚型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猪群中主要流行H1和H3亚型流感毒株,而且H1和H3呈普遍感染状态;H1N2和H3N2可能分别来源于北美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和北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H1N2和H3N2流感病毒可以在不引起临床症状情况下感染猪并且病毒能在上呼吸道中大量复制,这对阐明猪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猪流感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利用反向遗传操作和定点突变技术发现PA的54位和M2的26位氨基酸协同影响FJ1和DK52对小鼠感染能力,这为阐明H5N1亚型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兽医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人类公共卫生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猪流感研究进展
  • 1.2 猪流感病毒的基因重排
  • 1.3 宿主和传播
  • 1.4 疾病的致病性和临床症状
  • 1.5 诊断技术
  • 1.6 控制猪流感病毒感染
  • 1.7 H5 亚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分子基础
  • 1.8 HA 蛋白和受体分布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 1.9 HA 裂解
  • 1.10 陆地禽类获得HA 突变后的影响
  • 1.11 聚合酶复制复合体对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 1.12 NP 对致病性影响
  • 1.13 M 基因对致病性影响
  • 1.14 NS 基因和N51 蛋白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 1.15 分析大量基因组来证明氨基酸的改变影响病毒致病性或传播能力
  • 1.16 总结和展望
  • 1.17 A 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 1.18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1.2 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抗体检测
  • 2.1.3 病毒的纯化
  • 2.1.4 鉴定引物。利用oli906.0 软件设计,亚型鉴定引物见表引见表2-1
  • 2.1.5 病毒TCID50(组织半数感染量)测定
  • 2.1.6 病毒EID50 (鸡胚半数感染量)测定
  • 2.1.7 病毒细胞动力学实验
  • 2.2 结果
  • 2.2.1 病毒分离鉴定和样品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50(组织半数感染量)和EID50测定结果'>2.2.2 病毒TCID50(组织半数感染量)和EID50测定结果
  • 2.2.3 猪流感病毒细胞动力学实验
  • 2.3 讨论
  • 2.3.1 正确判断采样时间是分离猪流感病毒的关键
  • 2.3.2 鸡胚和细胞系对分离猪流感病毒分离率差别
  • 2.3.3 目前我国猪群流行的猪流感毒株
  • 第三章 H1N2 亚型猪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和毒株
  • 3.1.2 病毒RNA 提取
  • 3.1.3 病毒RNA 的RT-PCR
  • 3.1.4 PCR 产物回收和纯化
  • 3.1.5 目的基因DNA 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3.1.6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
  • 3.1.7 酚氯仿高真空绝缘硅脂粗提质粒
  • 3.1.8 质粒DNA 纯化
  • 3.1.9 质粒DNA PCR 鉴定
  • 3.1.10 测序
  • 3.2 结果
  • 3.2.1 H1N2 全基因组测序
  • 3.2.2 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 3.2.3 H1N2 亚型猪流感病毒同源性比较和遗传演化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H3N2 亚型猪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分析
  • 4.1 材料方法
  • 4.2 结果
  • 4.2.1 H3N2 全基因组测序
  • 4.2.2 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 4.2.3 H3N2 亚型猪流感病毒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流感病毒对猪的动物回归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毒株
  • 5.1.2 实验器材
  • 5.1.3 实验动物
  • 5.1.4 实验步骤
  • 5.1.4.1 麻醉
  • 5.1.4.2 感染
  • 5.1.4.3 记录
  • 5.1.4.4 剖杀
  • 5.1.4.5 病毒滴定
  • 5.1.4.6 整理数据
  • 5.2 结果
  • 5.2.1 攻毒后症状
  • 5.2.2 病毒滴定结果
  • 5.3 讨论
  • 5.3.1 猪流感病毒H1N2 和H3N2 在猪上呼吸道复制
  • 5.3.2 猪流感病毒公共卫生意义
  • 第六章 H5N1 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模型病毒株和细胞
  • 6.1.2 实验动物
  • 6.1.3 pBD 载体
  • 6.1.4 主要试剂
  • 6.1.5 引物
  • 6.1.6 病毒RNA 提取、反转录与PCR
  • 6.1.7 重组质粒的构建
  • 6.1.8 病毒拯救
  • 6.1.9 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6.1.10 PA、M 基因定点突变
  • 6.1.11 基因突变病毒的救获
  • 6.1.12 突变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6.2 结果
  • 6.2.1 野生型病毒的全基因组的氨基酸差异
  • 6.2.2 重组pBD 质粒克隆鉴定结果
  • 6.2.3 病毒救获与鉴定结果
  • 6.2.4 救获病毒EID50测定结果
  • 6.2.5 野生病毒和救获重组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6.2.6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及单基因替换病毒的小鼠死亡结果
  • 6EID50 剂量感染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及单基因替换病毒的小鼠肺病毒滴定结果'>6.2.7 106EID50剂量感染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及单基因替换病毒的小鼠肺病毒滴定结果
  • 6.2.8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及单基因替换病毒对小鼠致死性比较
  • 6.2.9 基因定点突变病毒救获结果
  • 6.2.10 突变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6EID50剂量突变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结果'>6.2.11 106EID50剂量突变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结果
  • 6.2.12 突变病毒感染小鼠肺脏病毒滴定结果
  • 6.2.13 救获突变病毒、亲本病毒及野生病毒对小鼠致死性比较
  • 6.2.14 M、PA 双基因替换重组病毒及野生病毒对小鼠致死性比较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H1N2、H3N2及H5N1亚型猪流感病毒进化及致病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