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 ——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

穿越时空的对话 ——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

论文摘要

理想主义精神的本质是人本能的“上征”渴望,这种渴望只有与人的产生于现实土壤的理想相结合才能获得具体的内涵,拥有内涵的渴望才能升华为主体的理想主义精神,拥有支撑主体干预现实的力量,最终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的力量得到彰显,令社会的和“人”的一切进步和发展从根本上获得动力。鲁迅个人生活经历和他所处的大变革时代里国与民的境遇赋予了他追求“致人性于全”的“人国”的理想。这种以鲁迅对现实的思考、审视、体验为基础而产生的理想与鲁迅内在强烈的“上征”渴望相结合,在早期鲁迅的精神中形成了理想主义精神的因素,并且同时形成了他理想主义精神的内涵:“神思新宗”、独意、“白心”。鲁迅的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虽然只在早期的论文中有所体现,但却一直存在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中,深蕴在他的启蒙和“立人”思想里,体现在他韧性的战斗中,对其身后国人精神追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张承志作为当代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大旗的旗手,他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形成有他自己独特的背景:回族血脉、红卫兵情结、内蒙古草原的养育、美丽新疆的陶冶、严酷的黄土高原的煅炼、哲合忍耶的启示和理想主义精神残缺的社会现实的反作用等因素,这些都是他理想主义精神孕育、产生、成熟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因素。除此之外,张承志理想主义精神内涵得以形成与他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承纳与接受,这外部影响有着重要关系。这种影响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为新时期文学对五四文学精神和任务的继承,这种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身处于新时期的张承志对身为五四先驱的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体系的主动选择,主动以之为自我的精神参照;其二为现今社会理想主义精神的残缺,促动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寻找,主动以之为自我理想主义精神的参照,并在文学创作中明确地彰显这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力量;其三为张承志与鲁迅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有共同的关注焦点——“人”而形成了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本质上相同、内涵上相通(“清洁的精神”与“白心”)的承传因素。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主要体现在张承志高扬理想主义精神的行为,在自觉不自觉中实践了对鲁迅精神体系中形成于早期的理想主义精神因素的一次召唤、重现、参照(参考、仿效)与体现。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是对鲁迅精神内涵的一次更深入开发,是对鲁迅精神体系的一次丰富,同时张承志对理想主义精神的高扬对新世纪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现状
  • 1.2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鲁迅的理想主义精神
  • 2.1 对理想主义精神的阐释
  • 2.2 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产生
  • 2.2.1 产生于离乱社会的理想
  • 2.2.2 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产生
  • 2.3 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内涵
  • 2.3.1 “神思新宗”
  • 2.3.2 独意
  • 2.3.3 “白心”
  • 第三章 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
  • 3.1 张承志—当代理想主义精神的讴歌者
  • 3.2 张承志与鲁迅相通的历史文化际遇
  • 3.2.1 新时期文学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传
  • 3.2.2 理想主义精神弱势发展的时代
  • 3.2.3 共同的关注焦点—人
  • 3.3 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
  • 3.3.1 “老新党”与“老知青”共同的执着
  • 3.3.2 鲁迅—张承志的精神参照
  • 3.3.3 从“弑父”到“寻父”—民族精神的重建
  • 3.3.4 “白心”与“清洁的精神”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释读六封知青书信——研究插队时期张承志的一个小角度[J]. 文艺争鸣 2020(06)
    • [2].“游击”“地理”与思想的难度——读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文学的“起意”——读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1)
    • [4].深秋夜读——读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札记[J]. 南方文坛 2019(02)
    • [5].论张承志的风景话语及意义[J]. 文学评论 2016(05)
    • [6].传统民族寻根与现代科学认知——张承志《北方的河》中民族主义的探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7].“少数”的视角与文学的取道——张承志论[J]. 文艺争鸣 2016(01)
    • [8].张承志作品[J]. 学术评论 2016(01)
    • [9].浅析张承志执著于理想主义追求的原因[J]. 现代交际 2014(10)
    • [10].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J]. 文艺争鸣 2015(06)
    • [11].张承志创作三十年——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讨论之一[J]. 现代中文学刊 2015(03)
    • [12].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J]. 东吴学术 2015(04)
    • [13].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J]. 东吴学术 2015(04)
    • [14].浅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的母性书写[J]. 文教资料 2016(25)
    • [15].张承志小说的救赎路线[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8)
    • [16].三维的精神——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张承志部分文学及绘画作品[J]. 青年文学家 2016(35)
    • [17].《回族文学》2016年总目录[J]. 回族文学 2016(06)
    • [18].严谨的审视自我的态度——张承志的理想主义追求[J]. 参花(上) 2016(12)
    • [19].《绿夜》之于张承志[J]. 回族文学 2017(02)
    • [20].张承志小说与草原文化——以《黑骏马》为例[J]. 牡丹 2017(11)
    • [21].在地缘与历史的纵深处——读张承志的散文[J]. 励耘学刊 2017(01)
    • [22].《汉家寨》教学切入点解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23)
    • [23].张承志的清洁观念[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5(02)
    • [24].张承志小说的文化解读[J]. 中国回族学 2008(00)
    • [25].“散文时代”的吊客话语——张承志散文研究之二[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3(02)
    • [26].张承志:不想侮辱自己的生命[J]. 躬耕 2013(03)
    • [27].张承志的文学世界[J]. 中国作家 2010(03)
    • [28].三读张承志[J]. 青岛文学 2010(10)
    • [29].张承志的草原经历与其小说创作[J]. 飞天 2010(16)
    • [30].网友谈张承志[J]. 天涯 2008(02)

    标签:;  ;  ;  ;  

    穿越时空的对话 ——张承志对鲁迅理想主义精神的承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