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企业劳动契约剩余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黄善明
导师: 杨继瑞
关键词: 企业,劳动契约,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以企业劳动契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配置为脉络,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为:企业劳动契约是企业这一契约集合体的核心,体现了企业内在的双重属性。企业劳动契约的形成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权交易,而企业劳动契约的实施过程是各缔约要素结合为现实生产力系统,以共同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过程,其中对于企业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剩余产品价值的创造过程。因此,在使用价值与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剩余控制的问题;而在价值分配中则存在剩余索取问题。企业治理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这一剩余创造过程与剩余分配的顺利实现。 论文的第1章作为导论和引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主题、研究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等进行了提纲挈领地阐述。 论文第2章在对现代西方企业契约理论的发展成就做出客观肯定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其理论体系中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契约理论从静态的角度考察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无论是“替代论”或者“同质论”都未能揭示出企业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的本质区别;以过度泛化的“交易费用”概念为分析工具,对于包括不确定性、信息问题、效率比较等在内的与企业有关的理论问题的解释有所欠缺;其理论的核心范畴“交易”与“契约”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与滥用,仅关注契约的表面形式,而对隐藏其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缺乏考察,未能深入到企业产权关系的深层所在。基本结论是: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未能真正解释企业契约的本质所在。 论文第3章探讨了企业与企业劳动契约的性质。企业具有生产与制度的双重属性,企业劳动契约在企业契约集合中处于核心地位,就此论文分别阐述了
论文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1.3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1.4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2 对西方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再思考
2.1 西方企业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2.1.1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发展
2.1.2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2.1.3 企业劳动契约理论的研究
2.2 对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前提:市场与企业关系的再思考
2.2.1 市场与企业关系的理论争论与历史考察
2.2.2 企业与市场:现代企业理论诠释的缺陷
2.2.3 对于市场与企业关系的再认识
2.3 对现代企业理论分析工具的再思考
2.3.1 交易成本分析工具的涵义与形成
2.3.2 交易费用分析工具的局限性
2.4 “交易”与“契约”:核心概念发展的偏差
2.4.1 科斯关于交易费用与契约思想的混乱
2.4.2 “交易”与“契约”概念的误解与滥用
3 企业契约的核心:企业劳动契约
3.1 企业性质的二重性
3.1.1 企业生产属性与制度属性的表现形式
3.1.2 对企业性质的理论探讨
3.2 对于企业劳动契约制度属性的分析
3.2.1 契约的一般属性原则
3.2.2 企业劳动契约的特殊性
3.2.3 企业劳动契约关系中的产权
3.3 对于劳动契约生产属性的分析
3.3.1 生产一般与“剩余”的创造
3.3.2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分析
3.4 对于企业劳动契约性质的简要总结
3.4.1 剩余生产与产权关系
3.4.2 企业内的产权关系与剩余生产
4 企业劳动契约的剩余创造
4.1 从平等交换到剩余创造:契约关系在企业中的变化
4.1.1 剩余创造在资本主义中的存在
4.1.2 剩余创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存在
4.2 企业内的使用价值创造过程分析
4.2.1 现代企业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
4.2.2 企业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演进分析
4.3 企业内的价值与剩余价值创造过程分析
4.3.1 当代企业中劳动力与劳动的特征
4.3.2 劳动者是价值与剩余价值创造的主体
5 企业劳动契约的剩余索取
5.1 企业劳动契约关系中的人力资本产权
5.1.1 人力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5.1.2 人力资本产权性质的理论揭示过程
5.1.3 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
5.2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
5.2.1 剩余分配的历史演变
5.2.2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
5.2.3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残缺与分享的博弈分析
5.3 人力资本实现剩余索取的计量与会计问题
5.3.1 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
5.3.2 人力资本会计报表问题
6 企业劳动契约的剩余控制
6.1 激励——约束问题的解决:剩余控制权
6.1.1 激励——约束问题的产生
6.1.2 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问题
6.1.3 剩余控制权的博弈过程分析
6.2 团队生产方式中的剩余控制
6.2.1 团队生产理论对剩余控权的解释
6.2.2 团队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剩余控制权的变化
6.2.3 团队生产方式中的监督与合作:博弈分析
6.3 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管理中的演进
6.3.1 霍桑试验: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的早期研究
6.3.2 组织理论的发展对剩余控制权的揭示
6.3.3 组织结构变化:剩余控制权配置的博弈分析
7. 企业劳动契约的剩余治理
7.1 企业治理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演变
7.1.1 企业治理的内涵与模式比较
7.1.2 公司治理模式: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演进
7.2 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制度
7.2.1 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基础
7.2.2 共同治理与分享制度的发展现状与主要内容
7.2.3 利益相关者治理优化演进的博弈模型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改革:劳动与资本的协同制度
7.3.1 改革提前的确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产权
7.3.2 劳动与资本协同制度中的产权安排
7.3.3 内部人控制:与“劳动与资本协同制度”有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相关论文
- [1].经济发展、劳动分工与最优社会契约[D]. 王小龙.西北大学2002
- [2].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 郭东杰.浙江大学2004
- [3].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 龚基云.南京师范大学2004
- [4].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 熊琳.中国政法大学2005
- [5].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研究[D]. 傅绍文.浙江大学2004
- [6].转型经济中的企业价格竞争研究[D]. 曹洪.四川大学2005
- [7].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 高新会.暨南大学2006
- [8].关系契约与产权结构[D]. 潘晨苏.浙江大学2006
- [9].基于雇佣关系稳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翁杰.浙江大学2006
- [10].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 黑启明.天津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