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学良秘密救护毛岸英(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飞[1](2019)在《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文中认为由于国外政治性济难团体建立及其活动的鼓舞,共产国际的号召,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年9月,在中共上海区委的直接号召和具体领导下,于上海成立了以救济革命被难者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济难会。之后,上海市济难会、湖南济难会、广东济难会、北京济难会等地方分会不断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严峻的环境,在部分地区,济难会继续建立。1928年11月,上海市各区济难会开始以人道互济会的名义开展活动。1929年11月下旬,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济难会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决定把名称改为“中国革命互济会”。从此,中共领导的革命济难组织以“中国革命互济会”的面目出现。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济难会的定位是“实现联合战线的一种工具”和“赤色革命的后防”,宗旨是救济一切解放运动之被难者。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对济难会的路线有所变化。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强调“济难会绝不是一个慈善机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救济机关”,济难会的任务主要为:给被难的革命者以精神上、物质上的救济,并且以“济难”名义“打入广大工农群众,促进其觉悟和团结,并引其走到党的周围”。1929年底到1930年6月,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把互济会完全引向了直接进行全面斗争的道路。1930年9月底,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开始对“立三”路线进行了纠正乃至批判,认为引导互济会组织武装暴动是“立三”路线的恶果。批判“立三路线”后不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又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受此影响,互济会的路线也开始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转向重新强调直接斗争的“左倾”。在组织系统上,济难会的制度构想为全国总会、省总会、县或市总会、区总会及各分会,并且对各级互济会的具体组织进行了周密规定。为加强对互济会的领导,中共在各级互济会设立了党团,党团受各级党部领导。在实际的组织发展中,从范围上讲,济难会在全国的绝大部分省份和苏区都有所建立。但是,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在很多地区的组织发展和运行效能与制度构想相去甚远。与中共对济难会的路线演变相呼应,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济难会对受伤、被捕的被难人士及其家属进行了营救和物质救济,对英、日等国和北洋政府的暴行进行了揭露和声讨,对国民革命的推进产生一定助力。国共合作破裂后,在范围上,互济会的实际活动呈现非常泛化。在国统区,援救被捕中共人士及其家属,甚至在部分地区直接参与组织监狱暴动;参与组织公开的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示威游行等活动;公开为红军进行招考救护队宣传员、军医、军官;在上海的部分时期,济难会还做为党外人士同共产党联系的桥梁。在苏区,互济会从事了慰劳和抚恤红军战士及其家属,救济难民等社会救济工作,扩红退还公债等活动。虽然互济会实际所从事的活动严重泛化,但是其活动的开展程度并不充分。总体而言,济难会的活动对中共在国统区的活动与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有限。
李铁[2](2018)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理论教育活动。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也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立足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深入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总结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对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绪论是目前学界关于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现有研究成果综述,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时代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延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壮大各级党组织是毛泽东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毛泽东个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迅速提高、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等,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内涵界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还包括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教育、政策与策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教育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等。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理论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实现形式。形式是实现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载体。通过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实现形式有:通过集中学习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有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把运动作为理论教育的实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为革命培养所需人才的一个创举。它不仅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形式;延安时期,通过创办各级各类学校和成立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编译出版书籍和报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学习模范和诉苦三查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领导干部是理论教育的重点。领导干部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他们的思想更难打通,而且党的领导干部负有教育他人的责任;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教育和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是基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由内而外的教育,是具有极强内生动力的教育;根据形势变化确定理论教育内容。初到延安,根据形势变化提出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教育。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开展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教育、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系教育。皖南事变后,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争取和平建国教育。解放战争第二年,毛泽东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教育。延安“窑洞对”以后,准备执政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分级分类教育。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国共产党造就大批革命领导骨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执行政策、策略的能力;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人民群众坚定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延安时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有益经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保证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关键;必须把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理论教育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理论教育绝不能忽视教育客体的物质利益等。
高金业[3](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认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马川川[4](2013)在《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唐人孟郊有首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母亲的话题,是人类历史上永恒而又神圣的话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女性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之中,母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世系也要按女性来继承。可以说,那个时期是母亲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很多女性神话传说也起源于此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关“女娲造人”的美丽传说,历代的人们由此把“女娲娘娘”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受人顶礼膜拜!自人类进入父权制时代,女子就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女性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女子没有受教育权,女子不能进入仕途,绝大多数女子扮演的只是“相夫教子”的角色。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男女平等,改变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妇女要求获得解放的呼声不断升温,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母亲作为女性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传统的母亲文化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个转型,与西方的母亲文化不断地接轨。她们从“相夫教子”到走出家门,她们要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母亲在家庭与社会中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传统的母亲文化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中国自进入近代以以来,母亲文化开始转型,与西方接轨,但又保留了一些自己固有的传统美德。母性崇拜自古就有,在近代中国社会这个转型时期,母性崇拜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宗教文化之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虽然近代中国各种宗教文化发生了一些变革与演变,但有关母性崇拜的话题在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间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等等。母亲,对子女有生育、养育、教育三大恩德。从古至今,作为一位母亲,对子女也有生育、养育、教育的责任,近代中国较传统中国在生育、养育、教育子女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与进步,既对传统的生育知识、养育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与发展,又吸收了与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育知识、养育知识与教育知识。在近代中国,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母亲形象,有些是继承了古代母亲具有的传统美德;而有些母亲融入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洪流之中,变成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新母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社会运动不断,作为新时代的母亲,她们在近代战争与社会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民族解放事业的完成。总之,近代中国母亲文化,传承了古代母亲文化的各种优秀品德,但在近代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近代中国的母亲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应大力弘扬近代中国的母亲文化!
刘汉俊,徐能毅,翁淮南,刘文韬,冯静[5](2011)在《与人民在一起》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日子。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国人命运的日子。年复一年,当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把1921年7月1日当做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来纪念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是勒马回望,那
刘丽,胡槿,杜华[6](2008)在《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孙海燕,柯达[7](2007)在《董健吾的最后日子》文中研究指明最近,毛岸青同志去世了,在关于纪念他的众多文章中,都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董健吾。董健吾何许人也?说起来他可真是一个神秘而特殊的人物,中共党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子女写了一本《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但是对他逝世前后的最后日子的情况,书和众多文章都语焉不详。近来我们综合了诸多相关资料,撰此短文,以供关心他的人们参考。
孟昭庚[8](2007)在《毛岸英、毛岸青出国前后》文中研究表明(一)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1931年1月,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泽东大弟毛泽民得知
淮驹[9](2006)在《毛岸英、毛岸青曲折的赴苏历程》文中提出
刘丽,胡槿,杜华[10](2005)在《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认为
二、张学良秘密救护毛岸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学良秘密救护毛岸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济难会的创建及名称演变 |
一、中国济难会的创建 |
(一)济难会建立的背景 |
(二)济难会的建立 |
二、中国济难会的名称演变 |
第二章 中国济难会的宗旨定位与发展 |
一、中国济难会的宗旨定位 |
(一)强调济难会是联合战线组织 |
(二)强调济难会的群众化和宣传化 |
(三)走向全面的直接斗争 |
(四)对“立三”路线的批判 |
(五)斗争路线的重新确立 |
二、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国济难会的运行机制 |
一、中国济难会的组织系统 |
(一)济难会的组织结构 |
(二)互济会的干部培训与组织改造 |
二、中国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一)上海地区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二)国统区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三)苏区互济会的经费状况 |
第四章 中国济难会的活动 |
一、开展各种援救活动 |
(一)援救被难人士及其家属 |
(二)援助和营救被捕人士 |
(三)组织监狱斗争与抚育革命人士后代 |
二、反对英日等国和白色恐怖 |
(一)揭露和声讨英、日等国 |
(二)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 |
(三)直接支持革命武装与对外联系 |
三、苏区互济会的活动 |
(一)慰劳和抚恤红军战士及其家属 |
(二)开展救济难民等社会救济工作 |
(三)扩红退还公债与反对白色恐怖 |
结语 |
一、广泛但程度有限的组织运行实效 |
二、泛化但有限的革命救济活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时代条件 |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三、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 |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条件 |
一、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
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三、毛泽东本人具备了领导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条件 |
第三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二节 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 |
一、学习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性 |
二、毛泽东构建了党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 |
第三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 |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教育 |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教育 |
四、党员干部的政策与策略教育 |
五、爱国主义教育 |
第四节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二、学习自然知识 |
第四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实现形式 |
第一节 通过集中学习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在学习运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二、在整风运动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二节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大量创办干部学校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二、通过社会教育向民众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三节 通过出版书籍报刊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
二、创办各种报刊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四节 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
二、把理论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第五节 通过树立典型劳动模范和诉苦三查运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树立典型劳动模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二、通过诉苦三查运动开展对士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五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 |
一、领导干部肩负着更大责任 |
二、领导干部的思想更难打通 |
三、领导干部负有教育他人的责任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教育 |
一、共产党人的自身教育 |
二、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 |
第三节 根据形势变化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 |
一、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教育 |
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教育 |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教育 |
四、建立新中国教育 |
五、准备执政教育 |
第四节 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类教育 |
一、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教育 |
二、依据不同教育要求实行分级教育 |
第六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
一、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大批革命领导骨干 |
二、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三、人民群众坚定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
四、使延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保证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
二、必须把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提到战略高度 |
三、理论教育要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
四、理论教育绝不能忽视教育客体的物质利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论证 |
(一)理论意义 |
(二)学术价值 |
(三)实践意义 |
二、 学术史综述 |
(一)在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上 |
(二)相关学术专着 |
(三)相关论文 |
三、 学术要点 |
(一)选题切入点 |
(二)新学理视点 |
(三)学术考量重点 |
(四)学术探讨难点 |
(五)学术创新点 |
四、 相关界定 |
(一)时间 |
(二)空间 |
(三)内容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传统母亲文化的渊源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着名母亲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母亲文化的起源 |
一、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创母亲文化的先河 |
二、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母亲文化的衰落 |
第二节 “母亲”一词的渊源 |
一、 “母”一字的来源 |
二、 “亲”字的来源 |
三、 “母亲”一词的来源与演变 |
第三节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着名母亲形象 |
一、 孔子之母顔徵在 |
二、 孟母仉氏 |
三、 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与岳飞之母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宗法家族制度下的母亲文化在近代的演变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宗法家族制度下的母亲文化 |
一、 母亲在传统宗法家族体制下的地位之总体概括 |
二、 不同社会阶层下母亲文化的具体表现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宗法家族体质下的母亲文化在近代的转型 |
一、 传统宗法家族体质的逐渐瓦解 |
二、 近代婚姻家庭的发展与变化 |
第三节 近代中国新的婚姻家庭下的贤妻良母主义 |
一、 近代“贤良主义”被赋予新的内涵 |
二、 20 世纪 30 年代“贤妻良母主义”之争 |
小结 |
第三章 女性与母性: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传统社会里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 |
一、 男尊女卑 |
二、 夫为妻纲与三从四德 |
三、 片面贞操观念 |
四、 缠足陋习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
一、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 |
二、 戊戌维新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想的启蒙与兴起 |
三、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四、 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蓬勃发展 |
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妇女解放 |
六、 共产党政府领导的女性解放运动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与母性崇拜 |
第一节 近代中国佛教母性崇拜之观音崇拜 |
一、 观音简介 |
二、 观音崇拜在近代中国长久不衰之原因 |
三、 近代观音庙会 |
四、 送子观音与近代祈子风俗 |
第二节 近代中国道教与母性崇拜 |
一、 道教关于母性崇拜的起源 |
二、 道教中的母性崇拜 |
三、 近代国人的王母情节 |
第三节 西方圣母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一、 圣经圣艺中的圣母玛利亚 |
二、 圣母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四节 近代中国秘密教门中的母亲文化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中国家庭生育与母亲文化 |
第一节 古代胎教知识 |
一、 传统胎教知识概况 |
二、 古代胎教的特点与局限性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生育知识的发展与进步 |
一、 近代中国胎教的发展 |
二、 近代中国的“生育革命”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中国家庭养育与母亲文化 |
第一节 传统中国养育知识概况 |
一、 传统中国对幼儿生理知识的认识 |
二、 传统养育知识回顾 |
三、 传统育儿误区 |
第二节 近代科学育儿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灌输 |
一、 近代婴儿衣食选择 |
二、 近代养育技巧的发展 |
三、 近代中国父母养育角色探析 |
小结 |
第七章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母亲文化 |
第一节 传统家庭教育概况 |
一、 古代家庭教育的概念 |
二、 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三、 古代家庭教育的缺点 |
第二节 家庭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
一、 近代中国母教的发展 |
二、 近代家庭教育内容上的不断多元化 |
小结 |
第八章 近代中国着名的母亲形象 |
第一节 近代政界着名人物的母亲 |
一、 “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国母”——同治皇帝之母慈禧 |
二、 晚清着名大臣的母亲——以曾国藩的母亲江氏为例 |
三、 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之母王采玉 |
第二节 共产党人着名的母亲形象 |
一、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
二、 “革命的母亲”葛健豪 |
三、 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的母亲钟夫人 |
第三节 近代中国其她着名母亲形象 |
一、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
二、 中华民族的国母宋庆龄 |
小结 |
第九章 近代中国战争和社会运动之中的母亲文化 |
第一节 晚晴重大战争与运动中的母亲文化 |
一、 对外战争中的母亲文化的体现 |
二、 对内战争与社会运动中的母亲文化 |
第二节 民国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母亲文化 |
一、 五四运动时期母亲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的贡献 |
二、 北伐战争与妇女运动 |
三、 十年内战时期的母亲文化 |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母亲文化 |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母亲文化 |
二、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母亲文化 |
小结 |
第十章 中国传统母亲河“黄河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 |
第一节 “黄河”名字的变迁及其被称为“母亲河”原因探析 |
一、 “黄河”名字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
二、 黄河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原因探析 |
第二节 母亲河黄河在近代中国 |
一、 晚清黄河流域刮起“西学东渐”风 |
二、 保卫母亲河与新中国的缔造——母亲河与中国共产党 |
三、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母亲河黄河结缘 |
四、 近代母亲河黄河的怒吼——近代黄河水灾 |
小结 |
结语 |
一、 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的特点 |
(一)继承性 |
(二)创新性 |
(三)民族性 |
(四)多元性 |
(五)时代性 |
(六)区域性 |
二、 中国母亲文化近代化的意义及局限性 |
(一)中国母亲文化近代化之意义 |
(二)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的局限性 |
三、 中国母亲文化近代化的现实启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张学良秘密救护毛岸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D]. 杨明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2]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 李铁.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3]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4]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研究[D]. 马川川.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5]与人民在一起[J]. 刘汉俊,徐能毅,翁淮南,刘文韬,冯静. 党建, 2011(07)
- [6]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8(05)
- [7]董健吾的最后日子[J]. 孙海燕,柯达. 世纪, 2007(05)
- [8]毛岸英、毛岸青出国前后[J]. 孟昭庚. 中华魂, 2007(03)
- [9]毛岸英、毛岸青曲折的赴苏历程[J]. 淮驹. 党史博采(纪实), 2006(09)
- [10]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