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村工业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试图探索一条城市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之路,但由于社会体制、机制的原因,城市工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影响。70年代后期,农村工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以农村为基地,以地方性社区为基础,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将工业化过程引入农村生产中;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和工艺条件,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取得了较大成就,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农村工业化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促进了经济体制的转换;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工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由于缺乏长远的统一规划和环境保护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短视效应,使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生产方式上的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加剧,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工业化的高速度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受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布局分散和城市工业污染源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工业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面临的国土、生态、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现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矛盾不但制约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而且与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领域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对关于工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并对农村工业化及其传统理论进行了讨论,对西方“原始工业化”新论和经典思想家有关农村工业化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农村工业化及其所引起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分析框架;试图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联系,以及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构建农村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以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分析其经济发展的背后所付出的昂贵的环境与资源代价,深入讨论农村地区工业化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对案例的剖析阐述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化发展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应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应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提出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转变观念,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改革考核机制,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产业(行业)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农村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建设,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给予农民应有的待遇等。农村工业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如何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对此提供一定实践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