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对25个杂交杨树无性系和14个引进的杨树无性系一年生苗木、以及重阳木一、二年生萌条的生长量、生物量、光合速率、叶面积、可溶性糖、粗脂肪、纤维素、木质素、C、N、S等含量、木材密度以及热值和灰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初步评价了杂交和引进杨树无性系作为木质能源的适宜性,以及重阳木能源林的萌芽更新技术和作为木质能源的可行性,为营造能源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树各无性系苗期地径和苗高年生长节律均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对其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将苗木整个生长时期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对25个杂交杨树无性系的研究表明,杨树各无性系间茎干重、根干重、皮干重和总生物量差异都较明显。茎干生物量最大的为无性系Y11,Y20次之。总生物量最大的3个无性系分别为Y11、Y20和Y4;对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的研究表明,总生物量最大的3个无性系排序为I>L>H。2)杨树无性系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且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在不同无性系间都有极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与苗高、地径、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光合作用日进程中,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均在9时达到最高值,其中,无性系Y11的净光合速率最大,达到了18.4μmol·m-2·s-1;在光合作用生长季进程中,各无性系在5月就有较高净光合速率,均在7月达到最高值,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无性系为Y11,达22.8μmol·m-2·s-1。3)杨树各无性系间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在0.28g/cm3以上的6个无性系是Y20>Y22>Y2>Y4>Y16>南林-95;在引进的14个无性系中,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在0.28g/cm3以上的6个无性系为K>G>H>I>B>L。4)不同器官纤维素、苯醇抽提物、木质素、可溶性糖、粗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在杨树各无性系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对39个杨树无性系(杂交的25个,引进的14个)的研究表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含量在茎中为最高,根和皮中次之,叶中最低。在杂交的25个杨树无性系中,茎中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是Y21>Y20>Y22>Y1>Y19,木质素含量较高无性系为Y22>Y19>Y1>Y18>Y17;在引进的14个无性系中,茎中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是K>H>I>G>B,木质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为G>K>H>I>B>E;灰分含量和苯醇抽提物在不同器官中以叶的含量为最高,茎的最低,各杨树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中,各无性系茎干部的粗脂肪含量差异幅度在2.22%—2.71%之间,粗脂肪及可溶性糖含量在14个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5)在杨树无性系中,各器官中C、N和P含量在参试的无性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C在各器官中的含量约为50%,其中皮中的C含量最高,茎和叶中次之,根中最低;不同器官中,灰分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根中Al和Fe的含量最高,而Ca、Cu、K、Na、Mg和Si的含量在不同器官中均以叶最高,茎中的含量为最低。6)干重热值最高的器官为茎,皮和根次之,叶最低。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茎、根、皮和叶干重热值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Y19、Y14、Y16和Y9;各无性系不同器官中,去灰分热值的大小顺序为叶>皮>茎>根。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茎干去灰分热值较高的8个无性系为:Y19>Y17>Y22>I-72>Y1>Y7>南林-95>Y5;在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中,茎干去灰分热值较高的6个无性系为:K>I>G>H>B>E。7)通过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25个杂交无性系中Y11、Y20、Y4、Y22、Y14、Y19、Y16、Y17、Y10和Y7苗期生长量大,热值较高,是综合性状较好的无性系;在引进的14个引进杨树无性系中,综合性状较好的无性系排序为I>L>H>A>K>E>B>G。8)对不同留萌条数的重阳木林分的研究表明,不同留萌数量对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对粗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从林分地上部分(干+枝)的生物生产量看,2年内不同经营模式的累计生物量生产差异不显著,其中以c4(每桩4根萌条)处理的地上部分(干+枝)的生物量最高,达50360 kg/hm2,分别比c1(每桩1根萌条)、c2(每桩2根萌条)和ck(2年生干,未平茬)生物量高7.4%、2.1%和5.7%。9)重阳木林分的净生物量与C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经Duncan多重比较分析,C含量与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达到极显著相关。C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在重阳木不同留萌条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同萌条年龄之间的差异显著,这对于重阳木能源用人工林经营模式、管理技术和适时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温度处理对8个杨树无性系休眠枝条生长恢复的影响及抗寒性比较[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1)
- [2].8个杨树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年生长节律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16(01)
- [3].杨树无性系苗期年生长节律研究初报[J]. 江苏林业科技 2010(04)
- [4].丹红杨等6个南方型杨树无性系物候期观察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09(06)
- [5].干旱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光合与气孔形态变异研究[J]. 植物研究 2020(02)
- [6].5个南方型杨树无性系苗木耐盐性盆栽试验[J]. 林业科学研究 2019(03)
- [7].杨树无性系区域化造林试验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 2019(04)
- [8].杨树无性系叶面积测定模型的建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2)
- [9].20个杨树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生长比较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13(03)
- [10].不同杨树无性系抗杨锈病能力观察[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03)
- [11].超短轮伐经营下不同杨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3(04)
- [12].对锈病有不同抗性的杨树无性系中化学物质的差异性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09)
- [13].6个杨树无性系系列对比试验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9(04)
- [14].几个杨树无性系对天牛抗性的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03)
- [15].15个杨树无性系在纸浆林培育上的分析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 2011(01)
- [16].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J]. 江苏林业科技 2009(05)
- [17].江汉平原引种不同杨树无性系生长量差异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20(03)
- [18].2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比较[J]. 山东科学 2013(04)
- [19].11个杨树无性系生长及抗逆性比较[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4)
- [20].不同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比较[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05)
- [21].21个杨树无性系在湖北西部山区造林对比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 2010(01)
- [22].杨树无性系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相关性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11)
- [23].伊犁地区引种9个杨树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生长节律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01)
- [24].8个杨树无性系1年生幼苗生长节律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20(01)
- [25].安庆地区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5)
- [26].高密度初植杨树无性系间生物量及热值差异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8)
- [27].南方型杨树新无性系生长对比试验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8(01)
- [28].南方型杨树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和木材材性的遗传差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29].2个杨树新无性系的繁殖、生长和形质特性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8)
- [30].4个杨树新无性系的抗旱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