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种子量产技术

泥鳅种子量产技术

一、泥鳅苗种批量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信艳杰[1](2019)在《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合细菌菌剂(Inoculant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是以培养基为原料、活性光合细菌为菌种,经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微生物制剂。因其具有降解养殖环境中有害氮素、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呈现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作用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高效光合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作用效果等方面,而目前对光合细菌菌剂的组成、作用机制及其在降解水质因子的同时对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研究选择市场占有率高且市场反映应用效果良好的典型光合细菌菌剂PG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计数法、双层平板培养法、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菌剂PG的细菌总量、活菌状况、优势菌组成;以荧光定量分析法测定该菌剂中编码氨单加氧酶的amoA基因、编码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的nxrA基因及编码亚硝酸盐还原酶的nirS基因的含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携带此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组成;最后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初始浓度的光合细菌菌剂PG在低氮弱光、高氮弱光及高氮强光条件下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微生物群落变化。以期为光合细菌菌剂产品的研发、效果评价,以及实际生产应用等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光合细菌菌剂PG细菌总量为3.25×108个·mL-1;双层平板上有菌落生长;该菌剂PG为包含多菌种的复合菌剂,其主要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菌株,相对丰度达50.58%;其数量为1.64×108个·mL-1。2.菌剂PG中nirS基因含量为5.33×103 copies/μL,但amoA基因和nxrA基因未检出;编码亚硝酸盐还原酶的nirS基因主要存在于假单胞菌属菌株(Pseudomonas)中,其在携带nirS基因的菌群中的相对丰度为96.70%。3.不同的光照和氮浓度条件下,初始菌量为104个·mL-1和106个·mL-1的菌剂PG在实验7 d内对实验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实验组水体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在低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中磷酸盐(PO43--P)、硝氮(NO3--N)、亚硝氮(NO2--N)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0.98%、28.28%、20.12%,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假单胞菌属;在高氮弱光条件下对氨氮(NH4+-N)、NO2--N、NO3--N、PO43--P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33.18%、26.77%、24.16%和45.24%,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在高氮强光条件下对NH4+-N、NO2--N、NO3--N、PO43--P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18.13%、48.07%、62.97%和8.78%,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副球菌属。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剂PG为包含多菌种的复合菌剂,其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其总菌量为3.25×108个·mL-1,与菌剂标签标注有效活菌数相近(5×108CFU·mL-1)。菌剂PG具有降解氨氮和亚硝氮的功能,且在高氮强光条件下(NH4+-N、NO2--N、NO3--N初始浓度在8-13 mg/L之间,光照强度为3000 Lx左右)对亚硝氮、硝氮的降解效果良好;实验水体中氮素的初始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其中高氮条件(NH4+-N、NO2--N、NO3--N初始浓度在8-13 mg/L)下优势菌变为副球菌属,低氮条件下(NH4+-N、NO2--N初始浓度在1-3 mg/L、NO3--N初始浓度在0.5-1.5 mg/L)变为假单胞菌属。从最大降解率来看,除低氮弱光条件下的磷酸盐、高氮弱光条件下的硝氮、高氮强光条件下的氨氮以外,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对水体无机氮磷的降解效果差异不显着;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组实验结束时水体微生物群落主要优势菌组成一致。

张晓霞[2](2019)在《池养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质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1年龄池养泥鳅同生群幼鱼[体重(14.23±1.92)g,体长(104.9±16.57)cm]为实验材料,于水温(28±0.2)℃、pH 7.68±0.05、DO(7.58±0.02)mg/L 条件下,将1200尾实验泥鳅体重降序排列,按5%、19.9%、50.1%、20.1%、4.9%分为5组。随后对5组泥鳅同生群幼鱼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开展形质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差异研究。(1)形态差异:本研究5个不同增重性能实验群体在所测57项形态性状中,所有性状测量指标均呈A>B>C>D>E(P<0.05),均具显着性差异;在所涉的27项形态比例指标,其中11项指标各实验群体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呈A>B>C>D>E;对形态比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 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0.78%,其中,PC1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达46.75%,远大于其他主成分之和;将A实验组定义为速生群,B、C、D、E实验组为普通群,采取逐步导入剔除法,从形态性状比例指标中筛选出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尾柄长/体长(C7)、胸鳍间距/体长(C12),眼间距/头长(C15)、鼻间距/头长(C16)等4个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建立研究不同增重性能实验对象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经检验,增重性能保留群的实验测定样本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96.67%,100%;淘汰群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100%,99.17%,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9.30%。(2)背肌质构差异:硬度、弹性、咀嚼性和恢复性测定值,除B实验组与C实验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粘附性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凝聚力除C实验组与B实验组和D实验组无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有显着性差(p<0.05)(3)呼吸与排泄差异分析:泥鳅不同群体间窒息点除B实验组与C实验组无差异外,其余各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耗氧率在时段18:00-22:00和22:00-02:00呈单调上升趋势,其值均为A<B<C<D<E,除18:00-22:00的D实验组与E实验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排氨率在各个时段中所有5个实验组随着增重性能的减弱排氨率均呈单调上升趋势,均为A<B<C<D<E,差异性显着(P<0.05)(4)消化酶活力差异:本研究中5个实验组的泥鳅胃蛋白酶活力实验组B和C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其活力随增重性能的增强泥鳅呈上升趋势;肝脏和肠胰蛋白酶活力、肝脏脂肪酶活力以及肠淀粉酶活力各实验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随着增重性能的减弱其活力均具有升高的趋势。(5)抗氧化酶与ATPase酶活力差异:实验组泥鳅肝脏SOD酶活力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鳃SOD酶活力除实验组C与实验组D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SOD酶活力随着增重性能的增强而呈减弱趋势,鳃SOD酶活力则反之;随着增重性能的增强其肝脏和鳃的CAT酶活力、肝脏和鳃的POD酶活力均具有下降的趋势,除鳃CAT酶活力实验组B与实验组C无显着性差异和肝脏POD酶活力实验组A与实验组B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Na7K+-ATP酶活力除实验组B与实验组A和实验组C无显着性差异,Ca2+/Mg2+-ATP酶活力除实验组A与实验组B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活力随着增重性能的减弱而呈上升趋势。

冉光鑫,谢先中,杜家会,谭艳,赵庆亮[3](2018)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台湾泥鳅在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状况,试验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潘立酮注射液(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合剂对台湾泥鳅进行人工繁殖。结果表明:每尾台湾泥鳅注射400 IU HCG+4 000μg DOM+15μg LHRH-A2为较理想的催产激素配比,三批次繁殖的平均催产率为98.0%,平均受精率为90.1%,平均孵化率为88.7%,平均出苗率为87.2%。雌雄比为5.4∶1时,催产率最高,为98.5%;雌雄比为5.7∶1时,受精率最高,为91.2%。说明台湾泥鳅在该地区繁殖效果良好。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4](2018)在《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泥鳅是一种养殖前景巨大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和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其苗种成活率不高,制约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综述了泥鳅繁殖中雌雄比、催产素剂量及配比使用、影响泥鳅繁殖生长的重要因素及泥鳅苗种培育中食性及饵料选择,以期为泥鳅的繁殖生长、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冯军[5](2017)在《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1]。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中,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人工养殖、苗种繁育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后续大鳞副泥鳅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孙守旗[6](2017)在《两种不同方法孵化台湾泥鳅受精卵试验》文中提出台湾泥鳅属鲤形目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为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肉质滑嫩,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备受养殖户喜爱[1-2]。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台湾泥鳅的养殖,已经出现了苗种严重短缺现象。笔者2016年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进行了两种孵化方法的对比性生产研究,旨在摸索出一套实用、简易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孵化方法,为生产单位批量生产台湾泥鳅苗种提供参考依据。

熊良伟,王帅兵,王权,李伟,王建国,岳丽佳,李明[7](2017)在《大鳞副泥鳅藕塘生态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大鳞副泥鳅在藕塘中自然繁殖技术,通过池塘改建,在10个面积为2 000 m2的泰国花奇莲池塘进行大鳞副泥鳅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个池塘中投放性腺发育成熟的大鳞副泥鳅50 kg(雌雄比为3∶1),种植泰国花奇莲种藕1 000 kg,每个池塘收获泥鳅苗种155 kg、莲藕3 375 kg,投入产出比1.0∶2.1,每亩(1亩≈667 m2)均纯收入达到0.7万元。

高文轩[8](2016)在《福建顺昌县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成效显着》文中指出9月1日,从福建省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从广东引进的水产优质良种"台湾泥鳅"亲鱼,投放到该公司际下鱼种繁育基地,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顺昌县水产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和该公司水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养殖培育、繁育、选育。经过驯养、选育和批量生产,成功孵化出水花鱼苗6000多万尾,培育出3-5cm优质苗种1000多万尾,呈现良好的生长态势,并开始陆续上市供应客户。据介绍,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

刘亚秋[9](2016)在《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及肠呼吸结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花鳅科(Cobitidae),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肉质鲜美,是一种营底栖生活的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大鳞副泥鳅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大鳞副泥鳅在苗种阶段的高死亡率,成为了其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巨大阻碍。因此,通过对大鳞副泥鳅早期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消化酶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并对其肠呼吸组织结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丰富大鳞副泥鳅早期生活史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日龄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日龄,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日龄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着,后段呈―I‖形状。20日龄,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日龄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分化为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20日龄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日龄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其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利用组织学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仔稚鱼消化道各段粘液细胞的发育与分布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大鳞副泥鳅粘液细胞分为I、II、III和IV 4种类型。消化道粘液细胞最早出现在4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和食道。10至15日龄,口咽腔和食道粘液细胞数量快速增长,15至20日龄肠道各型粘液细胞数量显着增长,20日龄后消化道粘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消化道各部粘液细胞主要以III和IV型细胞为主。根据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发育特点,5至10日龄和15至20日龄为其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两个敏感时期,20日龄后消化道功能逐渐发育完善。测定了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期间的特定生长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1日龄仔鱼体内能检测到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仔鱼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在3日龄达到最小值(0.158?0.01)mg/mL,随后逐渐上升。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变化模式不同。消化酶的全活力均随着仔鱼生长发育而增加。仔鱼在7日龄胰蛋白酶的比活力达到峰值(78.97?8.09)U/mg protein,之后显着下降,15日龄之后显着性上升,25日龄之后趋于稳定。脂肪酶的比活力在5日龄和20日龄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0.322?0.02)U/mg protein,(0.835?0.13)U/mg protein。淀粉酶比活力在5日龄到达峰值(2.65?0.0)U/mg protein,20日龄后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至5日龄显着上升,之后逐渐下降,在15至20日龄比活力有一定上升,25日龄后逐渐趋于稳定。利用光镜和电镜对大鳞副泥鳅成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其肠道可以分为前、中、后3段,肠壁由内向外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肠道各段的粘膜褶皱高度、粘膜层以及肌层厚度,后肠显着低于前中肠。而较于前中肠,后肠粘膜上皮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网与肠腔之间的阻隔距离为(1.95±0.34μm)。扫描电镜对肠道粘膜表面观察,后肠无明显褶皱,粘膜表面柱状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轮廓不明显,而前中肠表面形成形态复杂的褶皱,并含有大量分泌细胞。粘膜上皮超微察发现,前肠的明显的柱状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发达,分布丰富的杯状细胞,胞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吞饮小泡。与此不同,后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为特化的扁平上皮细胞,且与哺乳动物的肺泡I和II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相似,内含有丰富的板层小体。其气血扩散距离主要由3部分组成:超薄的上皮细胞延伸的胞质层(1.47±0.23μm);内皮细胞胞质层(0.21±0.03μm)以及两者之间的基底层(0.27±0.05μm)组成。大鳞副泥鳅肠道兼具消化和呼吸两大功能,前肠为行使消化和吸收功能场所,后肠为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的场所,中肠结构介于前后肠之间,是消化与呼吸重叠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仔稚鱼4日龄开口,至20日龄为其发育的敏感期,10至20日龄为其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时期,20日龄后消化系统发育趋于完善,其肠道主要起到呼吸功能的部位为后肠。大鳞副泥鳅在发育初期对于糖类、蛋白质、脂肪均有一定消化能力,其中对糖类的利用率高。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后期对于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利用率逐渐升高。建议在培育苗种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来相应调整饵料配方,来促进仔稚鱼的生长。加强对520日龄仔稚鱼的日常饲养管理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樊淑婷[10](2015)在《赣榆县泥鳅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问题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投入应用实践的主体。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参与式发展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江苏省赣榆县泥鳅农为研究对象,以泥鳅养殖产业技术的现状水平为基点,通过设计问卷对农户进行系统的访谈调查,深入剖析泥鳅养殖技术采用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揭示了农户接受且采用新技术的内在行为机制,这将对赣榆县泥鳅产业发展带来新认知,也将对农业技术扩散效率的提高有所裨益。在实证分析部分,本论文利用从赣榆县墩尚镇获取的142户有效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农户在采用不同养殖技术下的行为,同时探讨影响农户采用泥鳅养殖技术的问题,以及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因素解析,最后做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因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农户的采用行为是理性反应。第二,农户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水平与农户采用泥鳅养殖技术意愿具有密切联系。第三,养殖技术本身的效果也关系着农户的采用意愿。第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养殖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农户采用效果。第五,农业技术推广外部环境因素通过泥鳅农的认知间接影响农户采用行为。

二、泥鳅苗种批量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鳅苗种批量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1.1.1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光合细菌的功能
        1.1.2.1 净化水体
        1.1.2.2 营养功能
        1.1.2.3 增强动植物抗病力和抵抗力
        1.1.2.4 产氢功能
        1.1.2.5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 养殖池塘环境营养特征及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2.1 养殖池塘环境营养特征
        1.2.2 养殖生产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1.3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3.1.1 净化养殖水体环境
        1.3.1.2 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
        1.3.1.3 促进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1.3.2 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的作用机理
        1.3.3 常用渔用光合细菌的种类
        1.3.4 光合细菌菌剂的国内现状
    1.4 光合细菌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1.4.1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1.4.2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光合细菌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分析
    2.1 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分析
        2.1.1 实验材料
        2.1.1.1 菌剂来源
        2.1.1.2 培养基
        2.1.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2.1 菌剂PG的总菌数量分析
        2.1.2.2 双层平板培养法
        2.1.2.3 菌剂PG优势菌组成分析
        2.1.2.4 菌剂PG中的光合细菌数量分析
        2.1.3 数据分析
        2.1.4 实验结果
        2.1.4.1 菌剂PG总菌量分析
        2.1.4.2 菌剂PG活菌与否分析
        2.1.4.3 菌剂PG优势菌组成分析
        2.1.4.4 菌剂PG中的光合细菌数量分析
        2.1.5 讨论与小结
        2.1.5.1 讨论
        2.1.5.2 小结
    2.2 菌剂PG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含量及携带该基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1.1 菌剂来源
        2.2.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2 功能基因含量检测
        2.2.2.3 携带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2.3 数据分析
        2.2.4 实验结果
        2.2.4.1 菌剂PG中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定量分析
        2.2.4.2 菌剂PG中携带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2.2.5 讨论与小结
        2.2.5.1 讨论
        2.2.5.2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低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3.1.1 实验材料
        3.1.1.1 菌剂来源
        3.1.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3.1.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3.1.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3 数据分析
        3.1.4 实验结果
        3.1.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3.1.4.2 实验结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1.5 讨论与小结
        3.1.5.1 讨论
        3.1.5.2 小结
    3.2 高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1.1 菌剂来源
        3.2.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3.2.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3.2.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2.3 数据分析
        3.2.4 实验结果
        3.2.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3.2.4.2 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2.5 讨论与小结
        3.2.5.1 讨论
        3.2.5.2 小结
    3.3 高氮强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1.1 菌剂来源
        3.3.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3.3.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3.3.2 实验方法
        3.3.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3.3.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3 数据分析
        3.3.4 实验结果
        3.3.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3.3.4.2 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3.5 讨论与小结
        3.3.5.1 讨论
        3.3.5.2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2)池养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质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泥鳅的生物学概述
        1.1.1 泥鳅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1.1.2 泥鳅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1.3 泥鳅的行为习性
        1.1.4 泥鳅的生长繁殖
        1.1.5 泥鳅的营养价值
        1.1.6 泥鳅的养殖现状
    1.2 水产动物不同群体形质差异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水产动物不同体质量间呼吸与排泄相关研究进展
    1.4 水产动物脏器功能酶活力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态表型差异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泥鳅
        2.1.2 泥鳅分组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增重性能群体形态测量值和形态比例指标值间的差异比较
        2.2.2 表型相似性程度分析
        2.2.3 主成分分析
        2.2.4 判别分析
    2.3 讨论
        2.3.1 关于不同增重性能泥鳅实验群体的划分方法
        2.3.2 形态比例特征与增重性能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背肌质构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泥鳅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背肌质构差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呼吸与排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泥鳅
        4.1.2 主要仪器与药品
        4.1.3 理化条件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窒息点
        4.2.2 耗氧率(OR)
        4.2.3 排氨率(NR)
        4.2.4 氧氮比(O:N)
    4.3 讨论
        4.3.1 不同增重性能泥鳅同生群体间耗氧率、排氨率和O:N的差异研究
        4.3.2 不同增重性能泥鳅同生群体间窒息点的差异研究
第五章 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消化酶活力差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泥鳅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胃蛋白酶活力
        5.2.2 胰蛋白酶活力
        5.2.3 脂肪酶活力
        5.2.4 淀粉酶活力
    5.3 讨论
第六章 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抗氧化酶与ATPase酶活力差异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泥鳅
        6.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6.1.3 实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6.2.2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
        6.2.3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
        6.2.4 ATPase酶活力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孵化用具
2 方法
    2.1 台湾泥鳅的雌、雄鉴别
    2.2 催产药物合剂、注射剂量及方法
    2.3 人工催产及人工孵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台湾泥鳅的雌、雄鉴别
    3.2 台湾泥鳅的人工催产
    3.3 台湾泥鳅的人工孵化
4 讨论
    4.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4.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4.3 有关泥鳅的人工催产

(4)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
    1.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1.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1.3 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影响
        1.3.1 水温对泥鳅繁殖及生长效果的影响。
        1.3.2 溶氧量、p H、氨氮、重金属及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的影响。
        1.3.3 敌害生物的防控。
2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2.1 泥鳅育苗期食物
    2.2 泥鳅人工育苗条件下的饵料选择
3 小结

(5)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生物学研究情况
    1.1 生长规律
    1.2 摄食和食性
2 生理学研究进展
3 肌肉营养研究情况
    3.1 肌肉营养成分组成
4 人工养殖
    4.1 苗种培育
    4.2 成鱼饲养
5 疾病防控
    5.1 放养密度
    5.2 池塘条件
6 人工繁殖
    6.1 繁殖习性
    6.2 性腺发育
    6.3 人工催产
    6.4 孵化及胚胎发育
        6.4.1 孵化
        6.4.2 胚胎培育
7 总结

(6)两种不同方法孵化台湾泥鳅受精卵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亲本
        1.1.2 人工催产药物及工具
        1.1.3 脱黏材料及脱黏工具
        1.1.4 孵化设备
        1.1.5 附着受精卵的材料
    1.2 方法
        1.2.1 人工催产
        1.2.2 人工授精
        1.2.3 脱黏
        1.2.4 着巢
        1.2.5 孵化
        1.2.6 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计算
2 结果
3 小结

(7)大鳞副泥鳅藕塘生态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
2 种藕定植
3 亲鳅投放
4 种养管理
    4.1 水深调节
    4.2 除草
    4.3 追肥
    4.4 饲料投喂
    4.5 病虫害防治
    4.6 收获
    4.7 其他
5 结果
    5.1 泥鳅产量
    5.2 泰国花奇莲藕产量
    5.3产出效益
6分析与讨论

(9)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及肠呼吸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1 大鳞副泥鳅研究现状
        1.1 大鳞副泥鳅的简介
        1.2 国内外关于大鳞副泥鳅的主要研究
    2 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2.1 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阶段
        2.2 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2.3 仔稚鱼消化腺组织学研究
    3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研究
        3.1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类
        3.2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发生及发育
        3.3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功能
    4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
        4.1 消化酶在鱼体内的分布
        4.2 鱼类的食性与消化酶的关系
        4.3 胚后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5 鱼类气呼吸功能与结构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及形态学特点
        2.2 卵黄囊的吸收
        2.3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口咽腔的发育
        3.2 食道的发育
        3.3 肠道的发育
        3.4 肝胰脏的发育
    4 小结
第3章 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发生
        2.2 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与密度变化
        2.3 消化道粘蛋白的分布特点
        2.4 消化道粘液细胞大小及分泌能力
    3 讨论
        3.1 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与密度特点
        3.2 消化道粘液细胞发育
        3.3 仔稚鱼危险期的原因探讨
    4 小结
第4章 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特定生长率
        2.2 可溶性蛋白含量
        2.3 消化酶的全活力
        2.4 消化酶比活力
    3 讨论
        3.1 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2 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全活力的变化
        3.3 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4 小结
第5章 大鳞副泥鳅肠道呼吸结构特征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肠道解剖观察
        2.2 肠道粘膜层扫描电镜观察
        2.3 肠道组织学观察
        2.4 肠道上皮超微观察
    3 讨论
        3.1 肠呼吸组织结构特征
        3.2 肠呼吸结构的演化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10)赣榆县泥鳅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特色
    1.4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采用行为
        2.1.3 泥鳅养殖技术
        2.1.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2 农户采用技术行为的理论依据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互动仪式链理论
3. 赣榆县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的行为特征与问题分析
    3.1 样本特征及数据来源
    3.2 赣榆县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的行为特征
        3.2.1 泥鳅农户的养殖倾向于传统池塘养殖
        3.2.2 泥鳅农户的决策较多听信于亲友邻居
        3.2.3 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时机早晚不同
        3.2.4 泥鳅农户规模不同导致技术需求不同
    3.3 赣榆县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态度保守
        3.3.2 泥鳅养殖技术信息渠道不畅及不对称
        3.3.3 泥鳅养殖面临养殖成本高及风险大
4. 影响赣榆县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的因素分析
    4.1 泥鳅农户本身的因素
        4.1.1 户主自身特征
        4.1.2 家庭经济因素
        4.1.3 资源禀赋差异
    4.2 泥鳅养殖技术环境的因素
        4.2.1 泥鳅养殖技术受自然环境影响
        4.2.2 泥鳅养殖技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4.2.3 泥鳅养殖技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4.2.4 泥鳅养殖技术受政策环境的影响
    4.3 泥鳅养殖技术推广的因素
        4.3.1 政府主导的技术供给主体因素
        4.3.2 非政府主导的技术供给主体因素
5.完善赣榆县泥鳅农户采用养殖技术的对策建议
    5.1.完善泥鳅农户的参与机制
        5.1.1 改善泥鳅农户人力资本投资
        5.1.2 积极引导泥鳅农户兼业分化
        5.1.3 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作用
    5.2 深化泥鳅养殖技术环境
        5.2.1 加大泥鳅养殖科研投入力度
        5.2.2 促进泥鳅养殖产业链的升级
        5.2.3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系统
    5.3 创新泥鳅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5.3.1 强化政府主导技术供给主体的推广体系
        5.3.2 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技术推广
        5.3.3 进一步拓展泥鳅农户技术信息网络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泥鳅苗种批量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信艳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2]池养泥鳅同生群幼鱼中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质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差异研究[D]. 张晓霞.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3]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 冉光鑫,谢先中,杜家会,谭艳,赵庆亮.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7)
  • [4]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4)
  • [5]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J]. 冯军. 江西水产科技, 2017(06)
  • [6]两种不同方法孵化台湾泥鳅受精卵试验[J]. 孙守旗. 水产养殖, 2017(11)
  • [7]大鳞副泥鳅藕塘生态繁育技术研究[J]. 熊良伟,王帅兵,王权,李伟,王建国,岳丽佳,李明.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02)
  • [8]福建顺昌县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成效显着[J]. 高文轩. 渔业致富指南, 2016(19)
  • [9]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及肠呼吸结构特征研究[D]. 刘亚秋. 西南大学, 2016(07)
  • [10]赣榆县泥鳅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 樊淑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泥鳅种子量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