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市场对黄芪需求量日益增多与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以及黄芪在人工引种中出现根形态的畸变和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的现状,指出培育优质蒙古黄芪新品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形势。针对蒙古黄芪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是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蒙古黄芪育种的基础技术准备。本试验通过对外植体和培养基等因素进行筛选,并对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使蒙古黄芪的组培技术初步建立。此外,还研究了N+注入蒙古黄芪对其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离子束诱变黄芪育种提供了试验依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的叶片是外植体的最佳选择。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培养基分别为:MS+2,4-D(2.0mg/L)+6-BA(1.0mg/L)+NAA(0.6mg/L),MS+6-BA(2.0mg/L)+NAA(0.5mg/L),MS+6-BA(2.0mg/L)+NAA(0.5mg/L)+KT(1.0mg/L)+IBA(0.2mg/L),1/2MS+NAA(0.5mg/L)+BAT(1.0 mg/L)。在此体系中叶片愈伤的诱导率达到72.5%,不定芽的诱导率为15.7%,根的诱导率65%。内源激素的测定结果显示:GA是愈伤组织诱导的诱发因子;IAA和ZR是促进愈伤组织生长的重要因素;ABA含量较低,对愈伤的形成有利。在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高峰期和不定芽的分化阶段,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逐渐减小,ZR含量逐渐增大,GA则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这说明高水平的ZR和低水平的IAA、ABA有利于胚性愈伤和不定芽的诱导;外源激素的微小调整便能引起内源激素的明显变化;能够发育成不定芽的胚性愈伤,其内源激素的绝对含量以及激素之间的比例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这个范围应该与初生不定芽的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相接近。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N+注入能显著影响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叶片中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注入剂量的增加,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表现为“马鞍型”曲线,成苗率在低剂量时与发芽率相接近,在高剂量时成苗率则明显降低。对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低剂量时表现为激活效应,高剂量时表现为抑制效应;丙二醛含量在低剂量时明显低于对照,高剂量时含量升高。幼苗叶片蛋白SDS-PAGE图谱显示:不同剂量处理引起蛋白质条带缺失程度不同,谱带迁移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蛋白质的分子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减,因此N+注入蒙古黄芪种子能够引起高的诱变率,能够为育种提供一种有效的诱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