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照射论文-赵风利,孙洋,何信佳,安永恒

单次照射论文-赵风利,孙洋,何信佳,安永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次照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放疗,顺铂,心脏损伤,辐射损伤

单次照射论文文献综述

赵风利,孙洋,何信佳,安永恒[1](2019)在《顺铂联合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小鼠心脏放射性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顺铂联合胸部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小鼠心脏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方法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4组,A组小鼠第1、5、9、13天腹腔灌注顺铂(6mg/kg);B组小鼠仅第1天以6MV-X线20Gy单次照射小鼠胸部;C组小鼠第1、5、9、13天腹腔灌注顺铂(6mg/kg),同时仅第1天以6MV-X线20Gy单次照射胸部。D组小鼠为对照组,腹腔灌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及给予自然光照。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第2、4、8、12、16周检测小鼠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脏的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蛋白)及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率。结果A、B、C组小鼠体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小鼠心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早期以炎性反应、后期以纤维化为主。在相同时间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心肌组织中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率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cTnI)=40.67~105.86,F_(AST)=19.87~34.84,F_(BCL-2)=27.31~93.82,F_(BAX)=68.76~122.45,P<0.01);在相同时间各指标两两间比较,除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铂同步单次大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心脏损伤较单纯化疗或放疗严重,给予小鼠腹腔灌注顺铂总剂量达到24mg/kg时与单次大剂量照射引起心脏损伤的程度相似,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精准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申晓飞[2](2019)在《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胰腺的损伤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胰腺癌的术中放疗中,正常胰腺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本实验观察单次大剂量电子线准确照射雄性SD大鼠胰腺区,模拟术中放疗条件下大鼠正常胰腺的放射性损伤,通过观察SD大鼠的一般情况、血糖、体重、饮食量及胰腺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为临床胰腺癌术中放疗引起的正常胰腺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数据。方法:将40只10~12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只,实验组32只。应用导师实用型专利发明“小动物放射线精确照射试验台”,单次8MeV电子线20Gy准确照射实验组大鼠胰腺区。结果:实验组大鼠经单次8MeV电子线20Gy照射后,前2周内活动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第4周开始活动较前好转,觅食及饮水行为增加,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至第6周时与对照组接近;毛脱落开始于第1周,第4周脱落干净,皮肤干燥,第8周开始生出新毛。饮食量第4、8天内减少(P<0.05),第12天后开始增加,并接近正常(P>0.05)。体重在第1周内明显下降,第2周体重开始增加(P<0.05),体重增加最快在第4~6周,两组体重比较,在第3周及以后没有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进食正常、皮毛光滑、活泼好动,饮食量和体重一直相对平稳增长。实验组在照射后第2周出现血糖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第4周血糖回升,两组无显着差异(p=0.79),第6周和第8周时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虽然照射后血糖有波动,但都在正常值范围。照射后SD大鼠饮食量有波动,将空腹外周血糖与饮食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两项指标呈不相关,ρ=0.12,p>0.05。病理大体观:实验组大鼠胰腺肿胀,灰白色,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对照组胰腺灰红色,与周围脂肪组织分界清。HE染色检查:光镜下实验组,第2周大鼠胰腺细胞出现胰腺外分泌部小叶间质、胰岛细胞水肿,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第4周大鼠个别腺细胞坏死、萎缩,胰岛细胞排列紊乱;第6周大鼠胰萎缩的腺细胞减少,间质及胰岛细胞周围开始纤维化;第8周大鼠胰腺水中基本消失,萎缩的腺细胞几乎看不到,但间质的纤维增生很明显,胰岛细胞周围见纤维组织;实验组大鼠胰腺腺细胞及胰岛细胞均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单次8MeV电子线20Gy照射SD大鼠胰腺区后,虽出现外周血糖波动,但照射后第2、4、6、8周血糖值都在正常值范围。2.正常胰腺放疗后,早期出现炎症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纤维性修复,并未出现胰腺组织大片状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提示此剂量在正常胰腺组织尚可以耐受。但是否能够耐受更高的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申晓飞,徐佳,吴向未,靳华龙,胡静[3](2019)在《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胰区对血糖影响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雄性SD大鼠胰腺区后的空腹外周血糖变化,了解其对SD大鼠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胰腺区应用专利技术进行单次8Me V20Gy的精确照射,分别观察两组照射前、照射后第2、4、6、8周大鼠外周空腹血糖及饮食量的变化。结果:照射后实验组第2周血糖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第4周血糖回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第6周和第8周时血糖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糖值波动均在正常值范围内;饮食量与外周空腹血糖无相关性(r=0.19,P>0.05)。结论:单次8Me V 20Gy照射SD大鼠胰腺区可引起胰腺功能异常,出现外周血糖波动,但其波动均在正常耐受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项楠[4](2018)在《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对宫颈癌患者肿瘤血管及免疫状态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前后宫颈癌患者肿瘤血管密度及其功能状态、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初诊时阴道出血量大需行后装止血治疗的宫颈癌患者23例,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分别收集后装止血治疗前、单次5Gy腔内照射止血治疗后一周的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NG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对肿瘤血管密度及功能状态的影响。取组织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肿瘤微环境中CD4+、CD8+、CD279+、CD274+细胞、TAM在所有活细胞中各自所占百分比,以及CD279、CD274在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变化。结果:照射一周后CD3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同时NG2的表达也显着增加(P<0.05),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一周后,肿瘤血管的密度增加和周细胞覆盖率提高。照射前后CD4+TILs和CD8+TILs在总体细胞中所占比例个体差异较大。CD279(PD-1)在总体细胞、CD4+、CD8+T细胞中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CD274(PD-L1)在淋巴细胞中表达增加,在总体细胞中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总体细胞中的百分比呈现上升趋势,但其中M2型TAM所占比例下降。这些结果提示照射一周后,肿瘤组织中免疫抑制性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呈减少趋势。结论: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一周后,宫颈癌患者肿瘤血管功能和肿瘤浸润免疫状态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阳,高世乐,胡宗涛,马金柯,高杉[5](2018)在《不同剂量单次照射下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单次照射构建大鼠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5 Gy、10 Gy、20 Gy、30 Gy组。直线加速器下照射大鼠心脏,剂量率为600 c Gy/min,源皮距为100cm,照射野2.0 cm×2.0 cm。照射后1周末和4周末,各组分别随机取4只大鼠,经右颈总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后检测大鼠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取心尖部组织行HE、Masson染色。结果照射后1周,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不明显,而cTnⅠ、SOD、MDA指标差异明显(P<0.05)。照射后4周,5 Gy、10 Gy组心功能参数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20 Gy和30 Gy组心功能指标变化明显(P<0.05),但两组间差别不大,cTnⅠ、SOD、MDA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4周末各剂量照射组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形态改变,Masson结果显示心肌间质和小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胶原纤维沉积改变。结论在构建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时,不同剂量照射有其各自的特征。大鼠心脏在20 Gy单次剂量照射后,可较好观察到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变化。氧化应激在RIH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靳华龙[6](2017)在《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胃的损伤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胃,模拟胃部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观察大鼠胃照射后的损伤变化及修复情况,为大剂量术中放疗提供动物实验理论性依据。方法:38只八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A组)8只,实验组(B组)30只。使用专利发明“小动物放射线精确照射试验台[1]”,配合电子线托架,自制1cm厚度,3×3cm2照射野铅块,6MeV电子线单次20Gy准确照射B组大鼠胃。动态观察大鼠照射后的一般情况、饮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变化和胃组织粘膜病理学改变。所得体重和饮食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分别用SPSS 17.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结果:B组大鼠经20Gy电子线单次照射后,受照区体毛脱落稀疏,前两周活动减少,精神萎靡,死亡率10%;饮食量在照射后八天内较A组减少(P<0.05);体重在第一周内明显下降,第二周体重开始增加,体重增加最快在第四周至第六周。第八周时大鼠饮食量已和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两组体重比较在第六周时没有差异(P>0.05)。A组饮食量和体重一直相对平稳增长。病理大体观B组大鼠胃,未见穿孔、坏死,胃与周围组织均有纤维性粘连,在照射后第14天时粘连最重且颜色鲜红,第56天时最轻且色灰黄。HE染色检查:B组照射后第14天见,胃粘膜糜烂、粘膜下高度水肿。照射后28天见,粘膜下水肿,纤维化、腺体萎缩。第56天见,胃腺体萎缩,炎性纤维素性渗出。A组胃组织结构完整,粘膜颜色鲜红、细胞排列整齐、无糜烂,腺体无萎缩,无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正常。结论:SD大鼠胃可耐受6MeV电子线单次20Gy照射,无穿孔、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在照射后,两周内急性反应最重,对体重及饮食影响大,此时,可能是放射性粘膜损伤保护性治疗的较佳时机。第八周时已完全形成纤维性修复,提示在照射能量和剂量还可进一步加大,探索大鼠胃受照射能承受的更高剂量。(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刘阳[7](2017)在《不同剂量单次照射下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同剂量单次照射下构建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测定造模后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LVSP、LVEDP、±dp/dtmax)、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心脏病理HE、Masson染色等改变,评估不同剂量照射构建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并初步探讨氧化应激在放射性心脏损伤中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的药物试验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动物模型和理论基础。方法:将4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Gy组、10Gy组、20Gy组、30Gy组,每组8只。各剂量组大鼠照射前一晚禁食不禁水,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麻醉,四肢固定于实验木板上,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下模拟定位后照射大鼠心脏,源皮距为100cm,剂量率为600c Gy/min,照射野2.0cm×2.0cm,照射后大鼠放置于室温下,等待大鼠自然苏醒,正常组大鼠除不照射外,其他处理同照射组。于照射后1周末和4周末,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分批、分别处理,实验开始前一晚禁食不禁水,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麻醉后,钝性分离出右颈总动脉,沿血管走形方向插入BD动脉留置导管,连接至与PT100生物血压传感器相连的BL-8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后自右颈总动脉采血5ml,4℃、35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置于八连管中,-80℃条件下冻存备用,然后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 Tn I含量,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和MDA活性;采血后立即处死大鼠,切开胸腔,剪除心脏周围脂肪和结缔组织,取心尖部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备用,石蜡包埋行HE、Masson染色。结果:照射后1周,与正常组比较,各剂量照射组没有出现明显精神不振、进食减少、毛发脱落等症状,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不明显,而c Tn I、SOD、MDA指标差异明显(P<0.05)。各照射剂量组间比较显示:20Gy和30Gy组的c Tn I活性都较5Gy和10Gy组明显升高(P<0.05),20Gy和30Gy之间变化不明显;MDA含量变化为30Gy>20Gy>10Gy(P<0.05),5Gy和10Gy之间变化不明显。照射后2周,各剂量照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进食少等症状,30Gy组部分大鼠照射野皮肤出现毛发脱落、破溃症状;照射后4周,与正常组比较,5Gy、10Gy组心功能参数依旧改变不明显,20Gy和30Gy组出现心功能受损表现(P<0.05),20Gy和30Gy间差异不明显,其中30Gy组大鼠死亡1只;c Tn I、SOD、MDA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显示:随着照射剂量升高c Tn I和MDA含量有逐渐升高趋势,30Gy>20Gy>10Gy>5Gy(P<0.05),20Gy和30Gy组SOD活性都较5Gy和10Gy组明显升高(P<0.05),20Gy和30Gy之间变化不明显。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1周末和4周末各剂量照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病理学形态改变,Masson结果显示心肌间质和小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胶原纤维沉积改变。结论:1、不同剂量单次照射构建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大鼠模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单次20Gy剂量照射可较好的评估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情况。2、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机制和氧化应激有关,但具体的启动因子及下游传导通路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7-03-01)

韩芳芳,安永恒,王林芳,牛媛,吴海英[8](2016)在《奥沙利铂并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大鼠肾组织及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并上腹部单次大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肾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化疗组、放疗组、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化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5 mg/kg;放疗组大鼠单次以大剂量6 MV X线12 Gy照射上腹部;同步放化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5 mg/kg,并以6 MV X线12 Gy单次大剂量照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及假照射,在照射后的第3天、1周、2周、3周、6周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同步放化疗组在照射后的第3天肾脏皮质比例减小,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增大,部分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扩大;化疗组和放疗组出现相似的反应,但程度较轻。各组间不同时间血清Scr及BUN水平比较差异有显着性(F=83.562、754.752;P<0.01),其中在相同时间内同步放化疗组较其他组水平高;各组间不同时间Bax及Bcl-2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F=125.832、215.832;P<0.01),其中在相同时间内同步放化疗组较其他组表达率高。结论同步放化疗组肾脏损伤较单纯化疗组及放疗组严重,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减少,凋亡基因Bax表达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韩芳芳[9](2016)在《奥沙利铂联合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大鼠肾放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上腹部单次大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肾的生物学效应及肾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方法】将80只体质量为200-250g的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化疗组,B组:单纯放疗组,C组:同步放化疗组,D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A组仅给予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5mg/kg,B组给予单次大剂量6MV X线12Gy照射大鼠上腹部,C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5mg/kg,并于当天给予6MV X线12Gy单次大剂量照射上腹部,D组给予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及假照,在实验后的第3天、1周、2周、3周、6周解剖大鼠,取抽腹主动脉血,离心制备血清,测定各组血清肌酐(BUN)、尿素氮(Scr)值,观察肾脏组织的改变,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肾脏组织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开始后第3天各实验组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皮质比例减小,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肿胀,部分坏死,细胞间隙变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扩大;其中同步放疗组损伤表现最为严重。各组之间不同时间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的测量值差异有显着性(P<0.01),其中在相同时间内同步放化疗组较其他组测量值高(P<0.01);各组间不同时间Bax及Bcl-2表达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其中在相同时间内同步放化疗组较其他组表达率高(P<0.01)。【结论】奥沙利铂化疗联合单次大剂量低分割照射导致的肾脏损伤较单纯化疗组及单纯放疗组严重,同步放化疗组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率最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率最低,提示同步放化疗组对肾脏损伤的机制可能与Bax及Bcl-2表达率有关。提示临床上同期放化疗时,应探索最合适的化疗剂量及最佳的放疗剂量范围,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肾脏组织。(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5-31)

潘纯国,刘智华,王静怡,朱根华,严志宏[10](2015)在《单次与分次剂量照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单次与分次剂量分割模式照射的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两种造模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 8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5只)、单次照射组(B组35只)、分次照射组(C组35只)。A组洋装照射,B组(照射1次,15 Gy)及C组(3 Gy/次,每周照射2次,共6次)均采用6MV X线照射大鼠双肺,于照射后第1、3、5、8、12周随机处死大鼠留取血液3~5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含量。取右肺中叶组织,HE染色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后B组死亡7只,C组死亡1只。B组及C组大鼠肺组织均表现有急性炎症期、增生期及纤维化期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典型病变过程,血清TGF-β1含量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峰值,均显着高于A组(P<0.05),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B组及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到最高表达率,与A组比较有显着差异,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分割照射方式均成功建立了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可行性好,分次照射适合长期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单次照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胰腺癌的术中放疗中,正常胰腺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本实验观察单次大剂量电子线准确照射雄性SD大鼠胰腺区,模拟术中放疗条件下大鼠正常胰腺的放射性损伤,通过观察SD大鼠的一般情况、血糖、体重、饮食量及胰腺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为临床胰腺癌术中放疗引起的正常胰腺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数据。方法:将40只10~12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只,实验组32只。应用导师实用型专利发明“小动物放射线精确照射试验台”,单次8MeV电子线20Gy准确照射实验组大鼠胰腺区。结果:实验组大鼠经单次8MeV电子线20Gy照射后,前2周内活动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第4周开始活动较前好转,觅食及饮水行为增加,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至第6周时与对照组接近;毛脱落开始于第1周,第4周脱落干净,皮肤干燥,第8周开始生出新毛。饮食量第4、8天内减少(P<0.05),第12天后开始增加,并接近正常(P>0.05)。体重在第1周内明显下降,第2周体重开始增加(P<0.05),体重增加最快在第4~6周,两组体重比较,在第3周及以后没有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进食正常、皮毛光滑、活泼好动,饮食量和体重一直相对平稳增长。实验组在照射后第2周出现血糖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第4周血糖回升,两组无显着差异(p=0.79),第6周和第8周时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虽然照射后血糖有波动,但都在正常值范围。照射后SD大鼠饮食量有波动,将空腹外周血糖与饮食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两项指标呈不相关,ρ=0.12,p>0.05。病理大体观:实验组大鼠胰腺肿胀,灰白色,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对照组胰腺灰红色,与周围脂肪组织分界清。HE染色检查:光镜下实验组,第2周大鼠胰腺细胞出现胰腺外分泌部小叶间质、胰岛细胞水肿,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第4周大鼠个别腺细胞坏死、萎缩,胰岛细胞排列紊乱;第6周大鼠胰萎缩的腺细胞减少,间质及胰岛细胞周围开始纤维化;第8周大鼠胰腺水中基本消失,萎缩的腺细胞几乎看不到,但间质的纤维增生很明显,胰岛细胞周围见纤维组织;实验组大鼠胰腺腺细胞及胰岛细胞均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单次8MeV电子线20Gy照射SD大鼠胰腺区后,虽出现外周血糖波动,但照射后第2、4、6、8周血糖值都在正常值范围。2.正常胰腺放疗后,早期出现炎症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纤维性修复,并未出现胰腺组织大片状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提示此剂量在正常胰腺组织尚可以耐受。但是否能够耐受更高的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次照射论文参考文献

[1].赵风利,孙洋,何信佳,安永恒.顺铂联合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小鼠心脏放射性损伤的研究[J].精准医学杂志.2019

[2].申晓飞.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胰腺的损伤观察[D].石河子大学.2019

[3].申晓飞,徐佳,吴向未,靳华龙,胡静.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胰区对血糖影响的观察[J].农垦医学.2019

[4].项楠.单次大剂量腔内照射对宫颈癌患者肿瘤血管及免疫状态影响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8

[5].刘阳,高世乐,胡宗涛,马金柯,高杉.不同剂量单次照射下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构建与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6].靳华龙.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SD大鼠胃的损伤观察[D].石河子大学.2017

[7].刘阳.不同剂量单次照射下大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构建与评价[D].皖南医学院.2017

[8].韩芳芳,安永恒,王林芳,牛媛,吴海英.奥沙利铂并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大鼠肾组织及功能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6

[9].韩芳芳.奥沙利铂联合单次大剂量照射对大鼠肾放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

[10].潘纯国,刘智华,王静怡,朱根华,严志宏.单次与分次剂量照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J].实用癌症杂志.2015

标签:;  ;  ;  ;  

单次照射论文-赵风利,孙洋,何信佳,安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