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脑梗死患者血Aβ40、Aβ42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理学
作者: 曹红
导师: 孙长凯
关键词: 脑梗塞,淀粉样蛋白,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他汀类药物
文献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 脑梗死是一种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疾病,尽管目前在脑梗死的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仍高居不下。炎症免疫反应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有关,也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C 反应蛋白(CRP)是反映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现认为其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不良预后相关。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发生变化,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其确切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β淀粉样蛋白(Aβ)是Alzheimer 病(AD)脑老年斑的主要成分,Aβ(主要是Aβ40、Aβ42)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 βAPP ) 产生,Aβ是导致AD 脑神经元损害的始动因子,Aβ可通过兴奋毒途径引起细胞损伤,包括谷氨酸(Glu)增多,N-甲基-D-天(门) 冬氨酸(NMDA)受体激活,细胞内Ca2+ 超载等。Aβ与AD 脑的炎症过程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缺血性脑损伤时Aβ和βAPP 水平发生变化,但对脑梗死过程中Aβ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仍然不十分清楚。针对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进行干预的脑保护剂的应用对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许多脑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但在临床研究时却发现此类药物多数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寻求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临床的脑保护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兴奋毒及抗氧化等作用。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AD 的患病率。细胞及动物实验表明胆固醇与βAPP 的代谢有关,他汀类药物可直接影响βAPP 的代谢过程进而改变Aβ水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提示其可能具有脑保护作用,可能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益。但目前尚缺乏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报道。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的血Aβ40、Aβ42、CRP、T 淋巴细胞亚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激酶( CK ) 等指标进行检测,在入院时及3 个月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探讨脑梗死患者血Aβ40、Aβ42 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他汀类药物对前述指标及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健康对照者及脑梗死患者。脑梗死患者符合入组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病程在2 周以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空白组及他汀组(均连续用药7 d)。空白组治疗方案为:曲克芦丁注射液400 mg /d,静脉滴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800 mg /d,静脉滴注;阿司匹林片100 mg/d,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d,睡前口服;维生素C 丸300 mg/d,口服;安慰剂口服。他汀组治疗方案为:空白组治疗方案(安慰剂除外)加他汀类药物治疗(辛伐他汀片40 mg/d 或阿托伐他汀片20 mg/d,均睡前口服)。脑梗死组治疗前后采清晨空腹12 小时后静脉血检测以下指标,正常对照组下述指标仅检查1 次。采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β40、血浆Aβ42 水平。使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 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进行如下检测:酶法检测血清TC及TG水平,终点法检测血清HDL-C及LDL-C 水平,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AST 水平,DGKC 法检测血清CK 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 指数(BI)记分法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NIHSS1,BI1)及3 个月时(NIHSS2,BI2)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第二次检测值减第一次检测值之差记作“差值”。应用SPSS11.5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的显著性水准为P﹤0.05。结果: 1. 脑梗死组入院时及入院一周后的血清Aβ40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β42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β40/ Aβ42 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入院时与一周后比较,血清Aβ40、血浆Aβ42 水平无明显差异, Aβ40/ Aβ42 值入院时显著低于一周后(P﹤0.05)。以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Aβ40(42)水平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病程、血Aβ42(40)水平及NIHSS、BI 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患者的
论文目录:
一、论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对象与方法
( 五) 论文一 脑梗死患者血 A β4 0 、 A p 4 2 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六) 论文二 脑梗死患者血 A β4 0 、4 2 与 C R P 及 T 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
( 七) 论文三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 A β、血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一
( 二) 参考文献
( 三) 综述二
( 四)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个人简历
五、英文缩写
发布时间: 2005-07-27
参考文献
- [1].Hsp27MP对实验性脑梗死及罗氟司特对SAH后EBI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吴庆建.山东大学2018
- [2].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 陈施艳.中南大学2006
- [3].脑梗死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 王凤.吉林大学2007
- [4].血流剪切力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田闪.复旦大学2013
- [5].FasL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探讨[D]. 牛丰南.南京医科大学2012
- [6].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及黄体酮的干预研究[D]. 蒋超.郑州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和脑血流动力学研究[D]. 傅建辉.复旦大学2003
- [2].血塞通注射液协同爱通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D]. 方晓磊.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3].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脑梗死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张璇.重庆医科大学2005
- [4].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刁尧.中国医科大学2005
- [5].1. 急性脑梗死的OCSP分型与头MRI、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分析 2.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D]. 朱以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 [6].凝血系统活化与脑梗死高危分层探讨[D]. 华宝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7].脑梗死患者GBE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运动捕捉和~1H-MRS分析[D]. 林永忠.大连医科大学2006
- [8].活血化瘀、泻下通腑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实验研究[D]. 宗慧梅.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 [9].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 陈施艳.中南大学2006
- [10].脑梗死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 王凤.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