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脑出血中NF-κB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实验性脑出血中NF-κB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论文题目: 实验性脑出血中NF-κB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病学

作者: 刘宗超

导师: 饶明俐

关键词: 脑出血,细胞凋亡,巴曲酶

文献来源: 吉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本实验对ICH后的神经病理损伤和保护机制进行研究,观察NF-кB在ICH 后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初步证实巴曲酶在ICH 中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上治疗ICH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鼠自体动脉血注入尾壳核区制作实验性ICH 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腹腔注入NF-кB 的抑制剂PDTC 和血肿局部注入巴曲酶制成干预组模型。光镜和电镜下观察ICH 后的病理变化,NF-кB 用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化双重检测,IL-1?、ICAM-1、MMP-9 免疫组化染色,TUNEL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并对脑出血后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大鼠注血后活动减少,可见对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有单方向转圈运动,严重者肢体完全偏瘫而无法活动。大体病理可见尾壳核区类圆形血肿。镜下可见血肿边缘灶脑组织软化。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肿胀,部分神经细胞坏死、消失。电镜下神经细胞肿胀,胞浆空化,细胞膜及核膜连续性破坏。线粒体肿胀成空泡状,嵴断裂。神经细胞核固缩。神经毡明显疏松。于脑出血后3h 即可见血肿周围组织NF-кB 被激活,6h 开始向细胞核内转移,3d 达高峰;脑出血后IL-1?、ICAM-1、MMP-9 及凋亡细胞逐渐上升,分别至2d、2d、3d 和3d-5d 达到峰值,应用PDTC 和巴曲酶后,NF-кB、IL-1?、ICAM-1、MMP-9 阳性及凋亡细胞数都显著下降,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亦明显下降。结论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可建立可靠的实验性ICH 动物模型。血肿周围可见神经组织的损伤。脑出血后,脑组织内的NF-кB 被激活,从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上调IL-1?、ICAM-1 和MMP-9 等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加重了脑损伤.巴曲酶可能通过抑制NF-кB 的激活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二、NF-кB 与脑缺血

第二部分 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脑出血后NF-кB 及相关因子的动态表达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部分 PDTC 对实验性脑出血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部分 巴曲酶对实验性脑出血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8-26

参考文献

  • [1].纤维蛋白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诊断价值研究[D]. 杨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

相关论文

  • [1].实验性脑出血炎症损伤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 吴碧华.重庆医科大学2004
  • [2].实验性脑出血的神经组织损伤和保护[D]. 张尉华.吉林大学2004
  • [3].脑出血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研究[D]. 王文昭.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炎症反应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和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D]. 张祥建.河北医科大学2005
  • [5].脑出血灶半影区的炎性反应及COX-2多抗的制备[D]. 李改丽.第四军医大学2005
  • [6].p38MAPK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研究[D]. 周官恩.吉林大学2005
  • [7].实验性脑出血血肿灶周病理变化及NGF基因治疗的基础和MR影像学研究[D]. 贺丹.河北医科大学2004
  • [8].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的探讨[D]. 孟令秋.吉林大学2005
  • [9].脑出血脑水肿机制的实验研究:凝血酶、血红素加氧酶、老年因素的影响[D]. 宫晔.复旦大学2005
  • [10].凝血酶致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脑内MMP-9、MMP-2表达的实验研究[D]. 江汉秋.吉林大学2006

标签:;  ;  ;  

实验性脑出血中NF-κB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