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以接收的一切资产。国际储备的主要功能有保证国际支付能力;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保证本国的国际信誉。在国际储备的构成中,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主体。外汇储备又称储备性货币,它是指由一国官方掌握的国外可兑换货币的存款和其他可变现的金融资产。一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包括外币存款、债券、债券回购、同业拆放等各项外汇资产。外汇储备作为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主要体现。外汇储备作为一国官方掌握的国外可兑换货币的存款和其他可变现的金融资产,其主要的功能在于融通国际收支逆差,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国汇率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货币兑换可以自由浮动,这就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了汇率风险,世界各国为减少汇率波动,保证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减小资本流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世界各国开始努力实现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体系。目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在亚洲包括港币)等货币共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从国际储备体系来看,全球约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与美元有着直接联系。当然欧元和日元也在成为重要的储备货币,其作用不断加强。1975年、1980年、1984年、1990年和1994年的美元占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例分别是79.4%、68.6%、55.3%、49.1%和56.9%,马克(现被欧元取代)为6.3%、14.9%、13.9%、17.5%和14.8%,日元为0.5%、4.3%、7.3%、8.2%和8.1%。①[1]中国外汇储备的历史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80年代,我国对外公布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即国家外汇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从1992年起,由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不再列入国家外汇储备,只有国家外汇结存才算作官方储备。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大幅度增长。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14336亿美元①,位居全球之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经济高速发展,顺差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外国资本流入,固定汇率下央行只有不断买入外汇;外汇管制,强制结售汇制度,不能藏汇于民。在固定汇率、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完全来自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是一种被动的增长。虽然外汇储备作为国家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的标志,是充实国库、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外汇储备大量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在当前美元贬值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存在缺陷,不仅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而且直接面临因储备资产成本高而收益率较低带来的储备资产缩水。因此,应在满足储备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即选择适合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本文以外汇储备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币种结构分析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探讨最优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几种可行性,从而为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作了一番回顾,并对重点概念作了相应界定。接下来,在币种结构的讨论中,本文借鉴币种结构研究理论中的马科维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采用均值-方差模型,综合考虑外债清偿力和对外贸易对货币需求的约束后,得出了最优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模型充分考虑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约束条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对于我国外汇管理的实践中,分散外汇储备投资组合,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性,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本文提出要力争尽早摆脱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面对逐渐成熟的欧元和地位逐渐上升的英镑,增加他们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等系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