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华县平南中学曾金荣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精心创设“乐学”、“趣学”、“成功学习”等教学环境一直是教师们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抓住教育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感情的交流。毫不夸张的,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材中有很多中外数学家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伟大发现和轶事,在教学中可插入一些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例如:可介绍希伯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抛入了大海;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老师提到的1到100之和快速而准确的解答;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等刻苦功关,在数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为数学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动人事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学生对数学一见钟情,产生浓厚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乐学。思维始于问题,这就是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恰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结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初中课本“比较大小”的估计中,当讲完平均数及其估计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观看各种比赛时,评委在说出选手们的平均得分前为什么总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说说这一处理方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思维敏捷的同学立即举手发言:说明用平均数对总体水平进行评价时,数据的极端值对平均数影响较大,同学们立刻来劲,这一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时,根据圆锥的直角三角形形成法,我提出一个问题: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不同的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几何体,侧面积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还在犹豫时,我让大家用手中的三角板旋转试试看,大家马上有所悟,进而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演示,得出计算公式来,大家都很起劲。这样的“求”既得出了结论,又掌握了方法。
三、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学数学的抽象性比小学的高很多,特别是《立体几何》与函数图象部分更难,这是造成学生觉得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运用多媒体和《Authorware》制作的软件,可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疑点,突破了许多难点,可收到传统教学无可替代的效果。
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很难听明白,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程容量。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的展开,学生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与应用,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必须用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以及量化的知识技能,能把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理解它们,要让学生明确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可设花坛问题,有一块长4米,宽3米的矩形,现要在园地上开辟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一个开放式应用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最佳方案,题目的参与性很强,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设计原则去设计花坛的图案,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列出方程,求出相应的设计尺寸。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选择。“兴趣”把学生引进学习的大门,但还必须逐步升华为稳定的、持久的、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取长补短。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还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是我有什么,就来卖什么,而是学生想“吃”什么,我就能当场做什么。
总之,中学数学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且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开拓,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把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兴趣紧密联系起来,一定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