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与提升研究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与提升研究

论文摘要

公民社会作为一种非经济组织,其发展与国家的政府体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公民社会主要有以下特点:志愿性、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以及民间性。而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政府依据自身的行为可以获得的社会民众给予的信任程度。政府公信力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依、互信以及合作关系的程度。公民社会的成长会使得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提高,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总的来说,公民社会与政府公信力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公民社会在我国不断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将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解决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政府领导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本论文将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缺失与提升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发展建议。首先,对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国初期(1949~1965年)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文革时期(1966~1976年)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表现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政府信息失真、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在下降、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发生了偏差。其次,对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进行了分析。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政府因素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公民因素。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利益格局的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不足、公共权力缺乏监督、行政法规不完善、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机制。主要对策包括政府应扮演好服务者角色;用好市场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利用非盈利性组织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日常政务信息公开化、真实化;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确保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加强沟通,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度;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促进政府自身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的作用;利用好媒体,强化公众监督的能力。论文在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就我国现今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问题分析和对策的提出都是基于当前理论及部分案例,这使得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能够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也是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所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公民社会及政府公信力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公民社会的内涵
  •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
  • 二、公民社会的理论发展
  •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
  • 一、政府公信力概念
  • 二、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公民社会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分析
  • 一、公民社会与政府公信力两者相互关系分析
  • 二、公民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 第二章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现状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
  • 一、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
  • 二、文革时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分析
  • 第二节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表现
  • 一、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公众需要
  • 二、政府信息失真
  • 三、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发生了偏差
  • 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在下降
  • 第三章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 一、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政府因素
  •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公民因素
  • 第二节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 一、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 二、利益格局的影响
  • 三、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不足
  • 四、公共权力缺乏监督
  • 五、行政法规不完善
  • 六、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四章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机制
  • 第一节 政府应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 一、政府应扮演好服务者角色
  • 二、利用好市场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互补
  • 三、利用非盈利性组织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 第二节 日常政务信息公开化、真实化
  • 第三节 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
  • 一、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确保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 二、加强沟通,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度
  • 第四节 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
  • 一、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 二、促进政府自身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的作用
  • 三、利用好媒体,强化公众舆论监督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我国大学教育与公民社会的构建[J]. 现代交际 2016(03)
    • [2].公民社会建设引领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6(05)
    • [3].培育健康的公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4].推进民主政治:网络公民社会的定位[J]. 探索与争鸣 2010(06)
    • [5].当今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解析[J]. 传承 2010(21)
    • [6].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J]. 传承 2008(20)
    • [7].公民社会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浅析[J]. 长江丛刊 2015(34)
    • [8].社区建设与公民社会发展[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9].我国大学教育与公民社会的构建[J]. 改革与开放 2010(24)
    • [10].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反商业贿赂[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11].公民社会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问题与教育实施[J]. 韶关学院学报 2012(07)
    • [12].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 [13].公民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引导[J]. 嘉应学院学报 2015(04)
    • [14].公民社会网络价值观的构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21)
    • [15].公民社会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路径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16].浅析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J]. 民营科技 2011(11)
    • [17].公民社会与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5)
    • [18].从抗震救灾谈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J]. 理论观察 2008(06)
    • [19].基于公民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12)
    • [20].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问题探讨[J]. 学理论 2014(05)
    • [21].公民社会与有限责任政府的构建[J]. 宁夏党校学报 2009(03)
    • [22].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J]. 学理论 2009(30)
    • [23].从“自然之治”到“自觉之治”——浅析我国公民意识兴起对公民社会的影响[J]. 知识经济 2011(10)
    • [24].构建服务型政府中民间组织的功能探析——以汶川抗震为例[J]. 天府新论 2009(01)
    • [25].公民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J].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5)
    • [26].公民文化与社会和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7].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J]. 企业导报 2009(11)
    • [28].公民社会的演进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 思想战线 2008(S2)
    • [29].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区别[J]. 法制与社会 2011(05)
    • [30].公民社会参与区域治理:一种双向进程——兼与汪伟全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 2011(07)

    标签:;  ;  ;  ;  ;  

    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与提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