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启动了当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历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型;从具有封闭、同质单一和伦理性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异质多样和法理性的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成为直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政府本身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转型,以不断地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作为当代资金、物质、人才、信息、技术集散中心的大都市,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再造了一个全新的大都市。从组织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环境的产物,受到环境变迁的影响,大都市社会的全面转型不可避免地给政府组织带来压力。政府要能动地适应并与社会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就必须改变传统政府行政范式。在这种意义上,政府组织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政府组织的变革,而政府组织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又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引导社会环境向一定的方向变迁。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便与政府治理成长的话题密切相连。上海是当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推行使得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当前上海又确立了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这就使得上海大都市的社会转型更具有典型性。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均处于全国各省级地区的前列。就此而言,社会转型与政府治理的互动程度较其他地区也更为强劲和典型。大都市政府治理一般包括政府与各种组织和个人合作管理域内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的体系、方式与过程。从政府治理的主要内涵来看,政府治理主要是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各种主体采取有效方式合作达到治理目标的过程,而政府又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主体。大都市政府治理的分析框架可以治理主体的变迁、府际关系的协调与治理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治理主体主要是指承担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政府是作为公共产品单一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而存在的。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推进,由于政府单一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可能导致低治理绩效,因此,这一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上海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三元结构,既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实际表现。转型期大都市政府治理的发展需要继续推进大都市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这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及完善竞争机制和培育民间组织三个方面下功夫。府际关系的调整是中国大都市政府治理研究的重要变量,府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则是大都市政府治理绩效最大化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都市社会转型的历程同时也是大都市府际关系由消极阻隔向积极协调状态转变的过程,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的协调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转型期上海大都市府际关系协调具有两重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转型期大都市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需要继续推进大都市府际关系的协调发展。治理方式是实现治理目标、提升治理绩效的途径和手段选择。社会转型背景下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成长也离不开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就信息化与政府治理的关系而言,信息化既成为政府治理所在的外部环境,又成为政府治理可以凭借的重要手段。上海大都市的信息化发展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治理信息化的需要。上海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较短,然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海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促进了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绩效的大幅提升。不过,由于开始的时间不长,上海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有待反思的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而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成长需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治理的信息化。具体来说,应当从加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实践应用,加强电子政务的人才培养及破除电子政务的“主体阻力"三个方面努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一、研究背景二、选题意义第二节 选题相关研究动态一、国外相关研究二、国内相关研究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转型期二、大都市三、治理和政府治理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一、研究方法二、分析框架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一、研究内容二、创新之处第二章 大都市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一、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语境三、发育中的中国市民社会:特征分析四、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涵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第三节 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概述二、治理理论的类型三、治理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第三章 从单一到多元: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主体成长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一、大都市公共产品的界定二、大都市政府治理失灵的三种类型三、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要求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主体的成长一、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的成长:以公共绿地经营的“名人苑”模式为例二、公共事务治理中市场的成长:以上海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例三、公共事务治理中民间组织的成长:以浦东罗山市民会馆为例四、公共事务治理中个体的成长第三节 大都市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优势比较与成长的背景因素一、大都市政府治理中多元主体的界定二、多元主体在大都市政府治理中的优势比较三、转型期大都市多元治理主体成长的背景因素第四章 从消极博弈到良性互动: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与府际关系协调第一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协调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协调的历程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关系协调的特征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协调的趋势第二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的协调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历程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的特征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绩效分析第三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的协调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历程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特征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二重性第五章 从传统到现代: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方式信息化第一节 转型期大都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轨迹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政府网站建设三、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以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为例第二节 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绩效的提升一、提升了大都市政府治理的效益二、推进了大都市政府治理中的公众民主参与三、增强了大都市政府的合法性第三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方式的反思一、电子政务建设的国际差距二、电子政务的人才支持三、电子政务的“主体阻力”问题第六章 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发展思路第一节 培育与成长:大都市政府公共事务多元治理的推进一、大都市政府职能转变二、引入并不断完善竞争机制三、民间组织的自主与规范发展第二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治理与府际协调关系的推进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关系协调的思路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的思路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思路第七章 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个案分析—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为例第一节 大都市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逻辑分析一、履行大都市政府职责的需要二、实现大都市政府职能转变与提升政府形象的需要三、促进大都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构建大都市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节 政府何为:大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治理的困境分析一、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矛盾二、政策先行与盆地效应之间的矛盾三、政府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四、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之间的矛盾五、电子政务平台与应用之间的矛盾第三节 综合治理:大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更新政府理念二、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三、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综合管理五、推进电子政务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的应用结束语附录一 建国以来上海市行政区划调整年表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社会转型论文; 政府治理论文; 大都市论文; 治理主体论文; 府际关系论文; 治理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