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型发酵论文-昌盛,刘枫

丁酸型发酵论文-昌盛,刘枫

导读:本文包含了丁酸型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厌氧接触式反应器,进水基质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发酵制氢

丁酸型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昌盛,刘枫[1](2015)在《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糖蜜废水为基质,将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出水pH分别控制在4.5~5.0、5.5~6.0的水平,通过逐级提升进水COD浓度方式,系统对比分析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6 h,进水COD从5000逐步提升至12000 mg·L-1时,反应器的产氢效能逐步得到增强,但当COD进一步提升至15000 mg·L-1时,底物反馈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因而在进水COD为12000 mg·L-1时,ACR产氢性能最佳,系统的产氢速率、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分别为68.8 L·d-1、744.5 ml H2·(g VSS·d)-1、2.3 mol H2·(mol葡萄糖)-1。对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8h,在进水COD从5000提升至20000 mg·L-1过程中,ACR产氢效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进水COD为5000mg·L-1时,系统的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最大,分别为159.6 ml H2·(g VSS·d)-1、1.0 mol H2·(mol葡萄糖)-1。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500~20000 mg·L-1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昌盛,刘枫,李建政[2](2016)在《对比分析HRT对ACR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糖蜜废水为基质,采用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分别在p H为4.5~5.0、5.5~6.0下的启动和运行,以分别考察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运行特性.结果显示,当进水COD=5000 mg·L-1,HRT从12 h缩短至4 h时,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中的产氢微生物菌属得到不断富集,在HRT=4 h时,系统的产氢速率和污泥比产氢速率分别达到30.1 L·d-1和13.5 mmol·g-1·d-1;而HRT的缩短使得丁酸型发酵系统内生物量减小,导致底物的转化率下降,反应器在HRT为8 h时,系统获得最大产氢速率,为9.3 L·d-1.研究结果也表明,在HRT为4~12 h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始终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其单位基质的氢气转化率约为丁酸型发酵的1.5~2.2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建政,于泽,昌盛,苏晓煜[3](2012)在《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更好的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模式,以稀释糖蜜为底物,控制反应系统为丁酸型发酵,比较研究了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接触式反应器(ACR)的启动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以经曝气培养的下水道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4.8g MLVSS.L-1、进水COD 5000mg.L-1、HRT 12h、温度(35±1)℃和pH 5.5~6.0等相同条件下,CSTR系统可以更快地达到稳定的丁酸型发酵状态,而ACR系统因其有效的生物持有能力而在产氢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在稳定运行状态下,ACR系统的底物酸化率、产氢速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44%、9L.d-1和0.15L.(g MLVSS.d)-1,分别是CSTR系统的1.62、2.05和1.15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4](2005)在《丁酸型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利用厌氧活性污泥以糖蜜废水为底物发酵产氢,探讨了丁酸型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稳定运行的工程控制参数,并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污泥接种量(SS)为15g·L-1、温度为(35±1)℃、容积负荷为40kg·m-3·d-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h条件下,可以获得CSTR丁酸型发酵的最大产氢速率2 37m3·(m3·d)-1.此时系统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分别在5 2~5 5、-480~-500mV之间.液相末端发酵产物中乙酸和丁酸、乙醇、丙酸、戊酸的含量分别占挥发酸总含量的70%,20%,7%,6%.气相中的氢气含量在30%~40%之间.根据PCR DGGE指纹图谱显示此时期丁酸型发酵优势菌群在反应器内结构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孙寓姣,任南琪,王勇[5](2004)在《丁酸型产氢-产酸发酵细菌pH生态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结果认为,细菌在3 8<pH<4 5条件下,可以发生典型的丁酸型发酵过程,突破并拓宽了前期相关理论研究中认定的,细菌进行丁酸型发酵的环境pH条件为pH>6,或4 5>PH>5 3生态位理论。分析原因在于,试验过程中的环境因素———C/N比的降低,氮源物质浓度的提高,相应提高了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水平,并且使得细菌发酵过程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向合成代谢水平较高的丁酸型发酵转变。细菌发生丁酸型发酵是在环境内多种环境因子协同作用下进行的。该试验结果拓宽了前期理论研究中得到的丁酸型发酵生态位范围,为今后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6](2004)在《丁酸型发酵产氢的运行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对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系统的丁酸型发酵的运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大于21kgCOD/m3·d的条件下,丁酸型发酵具有不稳定性,在负荷冲击下容易转变为丙酸含量较高的发酵类型,从而导致系统产氢能力的下降。分析认为,NADH/NAD+的平衡调节能力是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高负荷条件下,由于丁酸型发酵的产丁酸过程不能氧化过剩的NADH+H+,导致产乙酸过程生成的剩余NADH+H+在系统内大量积累,使反应系统难以达到氧化还原的平衡状态,最终影响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王勇,任南琪,孙寓姣,李建政,孙选文[7](2002)在《乙醇型发酵与丁酸型发酵产氢机理及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气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 ,方便快捷的制氢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产氢 产酸发酵过程中氢气产生的主要途径为乙醇型发酵过程和丁酸型发酵过程。在对这两种发酵类型产氢机理及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对比试验中 ,发现乙醇型发酵途径发酵产氢能力要优于丁酸型发酵过程 (平均为 2 5 %~ 40 % )。并且该文将 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综合环境因子考察 ,通过与发酵过程产氢量指标相配合分析 ,认为乙醇型发酵过程是一种较佳的有机物生物发酵制氢途径。(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丁酸型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糖蜜废水为基质,采用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分别在p H为4.5~5.0、5.5~6.0下的启动和运行,以分别考察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运行特性.结果显示,当进水COD=5000 mg·L-1,HRT从12 h缩短至4 h时,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中的产氢微生物菌属得到不断富集,在HRT=4 h时,系统的产氢速率和污泥比产氢速率分别达到30.1 L·d-1和13.5 mmol·g-1·d-1;而HRT的缩短使得丁酸型发酵系统内生物量减小,导致底物的转化率下降,反应器在HRT为8 h时,系统获得最大产氢速率,为9.3 L·d-1.研究结果也表明,在HRT为4~12 h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始终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其单位基质的氢气转化率约为丁酸型发酵的1.5~2.2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酸型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昌盛,刘枫.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5

[2].昌盛,刘枫,李建政.对比分析HRT对ACR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

[3].李建政,于泽,昌盛,苏晓煜.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J].化工学报.2012

[4].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丁酸型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

[5].孙寓姣,任南琪,王勇.丁酸型产氢-产酸发酵细菌pH生态位探讨[J].太阳能学报.2004

[6].秦智,任南琪,李建政.丁酸型发酵产氢的运行稳定性[J].太阳能学报.2004

[7].王勇,任南琪,孙寓姣,李建政,孙选文.乙醇型发酵与丁酸型发酵产氢机理及能力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2

标签:;  ;  ;  ;  

丁酸型发酵论文-昌盛,刘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