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光下,我们一起聆听(论文文献综述)
赵思琦[1](2021)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以锦州滨海新区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具有体验性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方法是符合课程改革背景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空间,在体验的过程中赋予学生直接经验与成功感,它将展示学生个性,与肯定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致力于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论文以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作为起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展开分析,探究体验式教学与初中音乐课堂的具体结合。论文通过对体验、体验式教学、初中音乐课堂体验式教学的含义进行描述,概括了体验式教学在论文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在实际课堂应用中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初中音乐课的具体内容综合陈述,为下文进一步分析案例结合打下良好的铺垫。论文对被选为实践试点的锦州市滨海新区实验学校进行调查,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论文从实践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应用中的建议进行分析,将体验的形式具体到聆听、指挥、合奏、以及律动这四种教学方式中,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根据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应,补充应该完善的建议。最后综合以上对理论和应用的分析,将四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与锦州滨海新区实验学校的实践相结合,真实的展示授课过程和应用情况,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通过以上的论述和验证,在结尾部分我们可知,在初中音乐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同时在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推动中小学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等方面具有实际性意义。
吴成业[2](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闫语[3](2020)在《贝多芬的月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在读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集《空荡荡的家》,那篇怀念母亲的《一减一》让我忍不住一次次眺望窗外的月亮,"月亮是我母亲。今夜她是满月,比最亮的霓虹灯更亮,辽阔的琥珀色上带着红色的褶皱"。当这样的文字反复跳入眼底,我的脑海里忽然响起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旋律,这是谁的思想钢琴,又是谁的感官往事?谁在把一个匆忙赶路的人拉进2020年的某个夜晚,谁又在1801年的月光下娓娓讲述着心灵的戏剧?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把贝多芬的"月光"听出了不曾有过的幻觉状态,仿佛巴伦博伊姆坐在钢琴旁开始弹奏贝多芬,而我却听出了德彪西的秘密。
黑日科子[4](2020)在《吉狄马加的族裔文化书写与民族史诗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吉狄马加诗歌从边缘化的族裔文化背景下走进主流文学空间,在书写过程中渐渐形成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并具备与世界文坛进行平等对话的文化潜质。他的诗歌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审美特征,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内在多元性与差异性,在民族文学领域开创的多维审美向度,对于其他民族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相对封闭的山地民族生存空间和高地逻辑思维,对吉狄马加早期诗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早期诗歌创作与族裔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诗歌主题诠释了对族裔文化书写的自觉性与追求性。吉狄马加诗歌在写作上从族裔文化书写转变到人类意义上的民族史诗建构,而诗歌中所表达的族裔性始终是这种书写模式转变的文化根基所在。跨语境跨时代的民族史诗重构与彝族传统创世史诗、叙事抒情诗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切割的关联性和延伸性。吉狄马加诗歌创作受到世界主流诗歌、第三世界诗歌以及中国第三代诗人诗歌写作的启示,诗人在寻找民族身份、书写族裔文化、重构民族史诗以及思考人类命运之中所呈现的独特性,在当代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这种独特的文化书写方式是吉狄马加诗歌逐步走向更为广阔的诗歌舞台的可能性因素。
向天一[5](2020)在《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文中提出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进行小说音乐性书写的借鉴与摹仿;同时,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在结构中,莫言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折射到小说结构的曲式呈现。就此,本论文以莫言部分具备音乐性特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莫言的个人音乐观为研究依据,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主要理论背景,试图透过跨艺术的视角从“小传统”——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戏曲音乐语言到“大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对莫言小说与音乐之间发生的微妙关系进行新的解读,对音乐与情感进行深层剖析。莫言是一位“用耳朵阅读”的小说家,音乐自然成为莫言生活与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亦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中音乐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自然声响”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一种音乐形式。笔者先对莫言熟知的故乡高密自然声响进行外围梳理,认识到故乡的部分自然声响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而后进入到具体的小说文本研究之中,揭示出四种主要自然声响——“洪水声”、“马声”、“植物(高粱)声”与“蛙声”在文本中具备的外在音乐“表情”性特质,诠释出莫言如何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语言)对自然声响进行二次创作与音乐书写。为了凸显莫言音乐书写的独特性与独创性,笔者通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对这四种自然声响进行音乐性特质的深入发掘,初探到自然声响在文本中呈现出“标题音乐”与“自然乐声”(语言诗化)的特殊表现力,极大地增添了、丰富了音乐性呈现的文本效果。“插曲”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二种音乐形式。“插曲”介入莫言小说的方式类似于配置在电影或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歌曲,它是作为叙述内容与手段共同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对文本外在音乐性特质的基本呈现。莫言对于传统歌曲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书写方式,他在小说叙事中——论文以《黑沙滩》、《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以及《檀香刑》四部小说为主,惯用两种“插曲”排列组合方式——“单曲循环”、“多曲杂烩”,和一种“戏曲化”的传统唱段演事手段进行对歌曲契合文学创作的二次音乐书写。“插曲”不仅仅是莫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为一种隐喻手段影响小说叙事过程的表达。“戏曲腔”是莫言运用的一类特殊传统音乐手段及其小说中音乐性特质呈现的特殊内容。笔者通过莫言的两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为代表进行戏曲“拖腔”的具体研究。“拖腔”属戏曲腔的一类表现范畴,“拖腔”介入文本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单一型与组合型,目的有二:既是为歌者情感的需要作出延伸,以放大歌者情感特征之表现,揭示歌者难以言表的情感内蕴;同时,也是指向“拖腔”为唱段本身营造出对包蕴其间重要主题事件的重申与展示。“唱腔”属戏曲腔的另一类表现范畴,笔者主要是从小说语言层面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之“戏曲化音乐性”特质进行细读考察。戏曲唱腔形式繁多,在莫言小说中主要以念白中的贯口、哭头与叫头三种音乐形式共同制造出人物的“言”外之音。在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中,念白作为一种“无腔调”的贯口表现,戏曲的腔调隐匿在言语表达之间,言语的韵律隐匿在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叙述之间;在小说《檀香刑》中,念白作为一种“有腔调”的贯口表现,言语的韵律隐匿在戏曲的腔调之间,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充斥着浓浓的戏曲腔味,呈现出一股众声喧哗的“有声”语言氛围;在小说《檀香刑》中,“哭头”除了对人物情绪起到渲染的目的,更是为小说叙事作出准备,它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因素进行推动,对人物情感制造的行为方式进行演绎,对人物情感衍生的主题进行暗喻。“叫头”和“哭头”一样在叙事过程中不止充当着戏曲开场白的作用,它们还具备着“唱、念、做、打”的舞台效果,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形成一定的戏曲化风格。“曲式”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内在结构进行的一类文本音乐性特质探讨,主要透过莫言作为一位小说家持有的音乐观去理解其小说文体结构中存在着的对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曲式的借鉴与摹仿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并不是以“曲”谈“文”,而是以“文”论“曲”,在反复潜心“文本细读”的前提下,结合莫言个人的音乐(创作)观进行互文性曲式诠释与分析。其中,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便契合莫言对“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创作观,明显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痕迹;小说《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便契合莫言“牛羊歌手”与“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叠奏曲式的痕迹,另这两部小说内在结构的叙事方式也契合了叠奏曲式的基本特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与《天堂蒜薹之歌》便契合莫言“勾勾弯弯不断头”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循环曲式的痕迹,另在循环曲式中,笔者加入了音乐“复调”内容与“复二部曲式”内容作为延伸进循环曲式在文本中主题递进的情感把握与结构扩充。此外,笔者还结合大型传统音乐套曲曲式进行综合性论述,从小说《丰乳肥臀》的重要主题表现中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套曲曲式渗入叙事过程的深刻内蕴,以及对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溯型”进行曲式微观层面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作出如下结论: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创作进行有机交融最为深刻且“大踏步撤退”得最远的一位小说家。难怪莫言的挚友大江健三郎会由衷感慨到莫言作品中释放出的强烈音乐“能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中,莫言虽不是第一人,但无疑是最佳人。
伏海[6](2020)在《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声乐男中音声部歌唱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为背景,选择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这三位中国声乐男中音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经历、演唱技术、艺术修养、社会情怀、文化观念以及声乐演唱审美意识等多种角度,关注并认识这些因素与其演唱风格形成的关系,并在此认识基础上,首次以审美范畴的理论范式,对三位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特点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概括、提炼和界定,继而又对这三位代表人物演唱风格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从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不同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文中还从男中音曲目择用的角度,审视中国男中音曲目择用的范围和历史选择,进而分析和认识中国男中音的发展走向。本文是在“代表人物-艺术实践-艺术风格-审美范畴-曲目择用”的综合维度中,展开对中国声乐男中音典型代表人物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以“男中音声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声部划分和界定”为题,主要介绍男中音在西方声部划分体系下进行声部划分的方法,以及男中音声部伴随着美声唱法的传入后在我国的发展和影响。第二章以“中国声乐男中音不同时期三位典型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为题,对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三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特征进行研究,既总结他们的不同演唱风格特征及艺术个性,又寻找他们的共性特征,通过对每一个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的整体把握,同时基于对他们演唱的大量作品的感性体验、审美感知,从声乐表演美学的角度,对每一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分别归纳、提炼出以四个字来概括的声乐审美范畴,即:将温可铮演唱风格概括为“通”“融”“灵”“透”;将刘秉义演唱风格概括为“阔”“情”“灵”“透”;将廖昌永演唱风格概括为“阔”“雅”“韵”“透”,并分别界定和论述。第三章以“中国声乐男中音三位典型代表人物演唱风格审美范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为题。在本文的认识和归纳、提炼中,对三位歌唱家演唱风格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分成两个层面(技术和文化层面)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其演唱风格审美范畴共性个性特点的形成,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思想情感、审美取向、文化观念、声乐流派、职业定位、时代情感等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第四章以“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看中国男中音发展走向”为题,第一部分对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范围的历史选择做一个脉络式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的思考和认识,第三部分是对影响曲目择用的文化因素和遵循原则的认识。本文认为,中国声乐男中音的发展,从上世纪20年代传入至今,可以说处在一个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美声唱法传入之初以西洋声乐为学习标准,再到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提倡,从唱法、风格、观念、曲目的择用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从西洋化到民族化、最后到以中国声乐的建立为目标的发展过程。其变化伴随着时代和变迁,呈现出一个不断融合、发展,趋于平衡且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关辉[7](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民族器乐奏响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中国的民族器乐更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厘清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概况基础之上,首先论述了学习民族器乐对中小学生的价值与意义,然后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民族器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欣赏教学和演奏教学,而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它对传递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才能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笔者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两版音乐教材——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并参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对两版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族器乐内容进行研究。本研究采取文献法、文本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选曲特点和作品特点,对作品的数量、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表现要素及作品所属的地域、民族分布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两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内容,总结其共同特点及差异,并对中国民族器乐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力图为本领域的研究增添一些新的理论,也为了推动中国民族器乐的繁荣昌盛,弘扬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郭佳[8](2019)在《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歌曲不仅是我国古典诗词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诗词吟诵的形式就已浮现。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入手;到汉代汉乐府改编、为诗词填写新曲;至唐时期,随着唐诗的兴起,乐师争先花重金购买诗人的诗作,许多诗人更是以自己创作的诗被多少乐师唱过作为对诗是否受欢迎的评价;到了宋代,一些着名的词人(如姜夔),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有着很大的造诣;更是精通乐律的音乐家,经常为自己的创作的诗词进行配曲;再到民国时期的“学堂乐歌”的浮现,一些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作曲家归国根据古诗词和白话诗词,谱写出大量古诗词艺术歌曲;21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教育部“传统文化进校园”理念的提出,众多作曲家也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如谷建芬老师所编写的《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乐歌》;廖乃雄先生所编写的《把古体诗词唱起来》等一系列关于小学古诗词歌曲吟唱的书籍,使古典诗词被吟唱时,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着自身强烈的音乐感与节奏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更多教师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美学结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尤其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不仅会让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带来兴趣,将略有“枯燥”的古诗背诵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是会给各科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小学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歌曲的尝试,会为音乐课堂的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本论文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古诗词歌曲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论文分别从五大章节来论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以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度安排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等介绍为主。简单对整篇论文做出一个初步的介绍。论文第一章节,主要从古诗词歌曲的源流概述、音乐特征以及古典诗词与音乐、乐师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角度对古诗词歌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节中的第一小节主要是对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的古诗词歌曲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第二小节主要是对学生、教师问卷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第三小节,是对学生家长进行的一个访谈并对此进行了访谈提纲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第三章节,本章节主要对古诗词歌曲教学在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及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节,主要从旋律吟诵、意境营造、诗画结合这三个教学环节分别对小学音乐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启示来进行分析。本章节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讨论旋律吟诵对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启示与影响;第二小节主要分析意境营造对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启示与影响;第三小节从诗画结合这一环节对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启示与影响来谈。第五章节,也是本论文最后一章,主要对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和创编演唱上进行总结并出相关建议。
彼得·梅,朱银涛[9](2017)在《路易斯人》文中提出The Lewis Man by Peter May First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L’Homme de Lewis"Copyright?Editions du Rouergue,2011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2015 by Yilin Press,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4-422号
黄梵[10](2015)在《浮色》文中提出故乡仿佛就是我自己……——题记关键词安国寺:据考证,安国寺初名护国寺,始建于公元657年,之后两度隳颓于乱世(唐武宗灭佛和唐末战乱)。到五代南唐,因李璟倡佛,在旧址上精心重修。苏轼贬居黄州时,对安国寺产生了不懈的兴趣,他利用安国寺重塑了自己受贬的心境。从已写的诗文《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寻春》《安国寺浴》《应梦罗汉》等,可以察觉他写安国寺其实没有止境。他在
二、月光下,我们一起聆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光下,我们一起聆听(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以锦州滨海新区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一、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体验 |
2.体验式教学 |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联结理论 |
2.人本主义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三)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
1.初中音乐课堂现状 |
2.初中音乐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 |
3.初中音乐教学理念的丰富 |
(四)初中音乐课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
1.知识技能体验 |
2.音乐感觉体验 |
二、体验式教学在滨海新区实验学校的问卷调查 |
(一)学生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1.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2.调查问题与问卷的设计 |
3.调查过程 |
4.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设计与分析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三、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分析 |
(一)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
1.以聆听欣赏为主的教学实践 |
2.以合唱指挥为主的教学实践 |
3.以器乐合奏为主的教学实践 |
4.以歌唱律动为主的教学实践 |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堂应用中的对策建议 |
1.加强聆听课中的感受体验 |
2.加强合唱课中的合作体验 |
3.加强合奏课中的操作体验 |
4.加强律动课中的互动体验 |
四、滨海新区实验学校的具体案例分析 |
(一)《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欣赏聆听教学分析 |
(二)《共青团员之歌》的指挥演唱教学分析 |
(三)《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器乐教学分析 |
(四)《大海啊,故乡》的律动创编教学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初中音乐课堂体验式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音乐课程中教师对“体验”的重视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
2.1 区域概况 |
2.2 样本选取 |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1.1 丽江市 |
5.1.2 大理州 |
5.1.3 迪庆州 |
5.1.4 保山市 |
5.1.5 玉溪市 |
5.1.6 昭通市 |
5.1.7 怒江州 |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2.1 普洱市 |
5.2.2 临沧市 |
5.2.3 曲靖市 |
5.2.4 楚雄州 |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3.1 红河州 |
5.3.2 德宏州 |
5.3.3 文山州 |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4.1 昆明市 |
5.4.2 西双版纳州 |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1.1 迪庆州 |
6.1.2 临沧市 |
6.1.3 红河州 |
6.1.4 昭通市 |
6.1.5 西双版纳州 |
6.1.6 德宏州 |
6.1.7 文山州 |
6.1.8 楚雄州 |
6.1.9 怒江州 |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2.1 普洱市 |
6.2.2 保山市 |
6.2.3 玉溪市 |
6.2.4 曲靖市 |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吉狄马加的族裔文化书写与民族史诗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吉狄马加:“一个彝人的诗国” |
第一节 吉狄马加早期诗歌与彝族文化的关系 |
一、吉狄马加诗歌:一种经典的可能性 |
二、对自我身份的构造与认同 |
第二节 记忆追溯:对族裔文明符号的书写方式 |
一、吉狄马加对地方性知识的呈现 |
二、族裔文明符号:图腾与宗教 |
第二章 重构民族史诗及其可能 |
第一节 民族史诗的根基与再认同 |
一、史诗的根基:以《勒俄特依》与《阿诗玛》为例 |
二、吉狄马加诗歌与《勒俄特依》中的生态意识 |
第二节 重构历史的启示:回归与超越 |
一、吉狄马加诗歌与《勒俄特依》中的形而上哲学意识 |
二、超越传统的束缚:吉狄马加诗歌与《勒俄特依》《阿诗玛》的艺术创作法 |
第三章 异质化存在: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书写生成 |
第一节 世界诗歌的启示 |
一、追逐文明的光:世界主流诗歌的影响 |
二、与边缘同在:第三世界诗歌的启示 |
第二节 “闪着微暗的火”:与同时代诗歌的构造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5)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莫言小说与音乐”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难点、对象、方法与内容 |
上篇 莫言小说“腔调”叙述的外在音乐性特质 |
第一章 莫言的音乐观 |
第一节 莫言谈“音乐感受” |
第二节 莫言谈“音乐与小说” |
第三节 莫言谈“音乐创作” |
小结 |
第二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自然声响 |
第一节 故乡地理版图的“自然声响” |
第二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
第三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渗透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插曲 |
第一节 小说《黑沙滩》之“单曲循环” |
第二节 小说《十三步》之“多曲杂烩”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与《檀香刑》之“戏曲化”唱段演事 |
小结 |
第四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拖腔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单一型”拖腔 |
第二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组合型”拖腔 |
小结 |
附:茂腔《西京》唱段(片段) |
第五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唱腔 |
第一节 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之“无腔调”贯口 |
第二节 小说《檀香刑》之“有腔调”贯口 |
第三节 小说《檀香刑》之“叫头”与“哭头” |
小结 |
下篇 莫言小说内在结构的音乐性“曲式”特质 |
第一章 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蛙》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章 叠奏曲式 |
第一节 小说《民间音乐》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春夜雨霏霏》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三章 循环、复调与复二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循环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生死疲劳》之“复调”特质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复二部曲式”特质 |
第四章 小说《丰乳肥臀》之“套曲曲式”特质 |
第一节 生存单曲 |
第二节 灾祸单曲 |
第三节 生机单曲 |
第四节 孕育单曲 |
第五章 莫言小说“曲式”发展手法:“溯型” |
“曲式”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科研及奖励情况 |
致谢 |
(6)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中国声乐 |
二、典型代表人物 |
三、演唱风格审美范畴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男中音声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声部划分和界 |
第一节 男中音声部划分与界定 |
一、直观分辨法 |
二、西方歌剧中体系划分法 |
三、男中音的声部类型和属于各声部类型的歌剧角色 |
第二节 男中音声部在中国 |
一、“美声歌唱”传入我国及其影响 |
二、中国男中音声乐教学成果 |
第二章 中国声乐男中音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 |
第一节 温可铮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
一、温可铮的艺术经历 |
二、温可铮演唱技术分析 |
三、温可铮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 |
四、温可铮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
第二节 刘秉义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
一、刘秉义的艺术生涯 |
二、刘秉义声乐艺术呈现的审美特色 |
三、刘秉义演唱技术分析 |
四、刘秉义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
第三节 廖昌永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
一、廖昌永的艺术经历 |
二、廖昌永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的多种样态 |
三、廖昌永的艺术情怀与多元化文化观念 |
四、廖昌永中国作品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
第三章 中国声乐男中音演唱风格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以三位代表人物为例 |
第一节 影响歌唱家演唱共性与风格特点的技术因素 |
一、正确的呼吸 |
二、歌唱中的打开腔体与打开喉咙 |
三、共鸣 |
四、咬字吐词 |
第二节 影响歌唱家演唱个性与风格特点的文化因素 |
一、时代情感、时代精神 |
二、生活、学习经历 |
三、职业定位 |
四、师承、实践与风格流派 |
五、文化环境、专业氛围 |
第四章 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看中国男中音发展走向 |
第一节 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范围的历史选择 |
一、五四运动后艺术歌曲 |
二、20 世纪30-40 年代艺术歌曲 |
三、20 世纪50-60 年代艺术歌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
五、文化大革命后期 |
六、1978 年至今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曲目择用的思考与认知 |
第三节 曲目择用中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和遵循原则 |
一、代表人物的演唱作品类型 |
二、时代情感对曲目泽用的影响 |
三、风格流派对演唱曲目的影响 |
四、曲目择用遵循的原则 |
结论 |
余论:笔者对中国声乐男中音声乐观念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7)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民族器乐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的价值与体现 |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民族器乐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的价值 |
一、促进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
二、培养学生音准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
三、提高学生合奏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
四、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中国民族器乐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的体现 |
一、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欣赏教学 |
二、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演奏教学 |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研究 |
第一节 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数量统计 |
一、中国曲目少于外国曲目 |
二、合奏多独奏少 |
第二节 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分析 |
一、作品特点 |
二、作品表现要素 |
三、作品所属地域、民族分布 |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研究 |
第一节 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数量统计 |
一、中国曲目少于外国曲目 |
二、合奏多独奏少 |
第二节 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分析 |
一、作品特点 |
二、作品表现要素 |
三、作品所属地域、民族分布 |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和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和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之同 |
一、作品主题观照儿童生活世界 |
二、外国曲目多中国曲目少 |
三、传统曲目多创作曲目少 |
四、合奏多独奏少 |
五、均有由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风格作品 |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和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之异 |
一、人教版曲目数量、乐器种类、民族分布多于人音版 |
二、人音版作品音乐表现要素多于人教版 |
三、人音版教材封面更突出选择民族乐器图 |
第五章 义务教育阶段人音版和人教版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各学段曲目不均衡 |
二、中国少数民族曲目少 |
三、演奏曲目少 |
四、中国民族器乐图片缺乏 |
第二节 建议 |
一、加大中国民族器乐曲数量,平衡各学段比例 |
二、增加少数民族器乐曲数量,平衡各民族器乐曲比例 |
三、增加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作品数量,增加课堂演奏乐器种类 |
四、增加中国民族乐器的相关信息,丰富民族器乐内容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古诗词歌曲源流概述、发展以及主要特征 |
1.1 古诗词歌曲的源流概述、发展 |
1.1.1 中国古代歌曲的源流概述、发展 |
1.1.2 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源流概述 |
1.2 古诗词歌曲主要特征 |
1.2.1 篇幅短小精炼 |
1.2.2 情感表达含蓄 |
1.3 音乐与古诗词之间的关系 |
1.3.1 诗人与乐师的关系 |
1.3.2 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
第二章 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现状与教材使用调查分析 |
2.1 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古诗词歌曲课程教学与教材使用调查分析 |
2.1.1 古诗词歌曲课程教学分析 |
2.1.2 古诗词歌曲课堂教材使用分析 |
2.2 古诗词歌曲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
2.2.1 古诗词歌曲教学调查问卷分析(学生) |
2.2.2 古诗词歌曲教学调查问卷分析(老师) |
2.3 古诗词歌曲教学调查访谈提纲分析 |
2.3.1 古诗词歌曲教学访谈提纲分析(家长) |
第三章 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3.1 《咏鹅》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3.1.1 《咏鹅》的教学实践 |
3.1.2 《咏鹅》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3.2 《春晓》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3.2.1 《春晓》教学实践 |
3.2.2 《春晓》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3.3 《静夜思》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3.3.1 《静夜思》教学实践 |
3.3.2 《静夜思》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3.4 古诗词歌曲实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3.4.1 古诗词歌曲实践教学的重点 |
3.4.2 古诗词歌曲教学中难点 |
第四章 古诗词歌曲教学环节对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启示 |
4.1 古诗词歌曲教学旋律吟诵环节 |
4.2 古诗词歌曲教学意境营造环节 |
4.3 古诗词歌曲教学诗画结合环节 |
第五章 对小学古诗词歌曲音乐教学和创编演唱上的建议 |
5.1 对小学古诗词歌曲音乐教学上的建议 |
5.1.1 加强小学生古典诗词文化底蕴 |
5.1.2 古诗词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
5.2 对小学古诗词歌曲创编演唱上的建议 |
5.2.1 诗词新唱 |
5.2.2 诗词新诵 |
5.2.3 诗曲创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路易斯人(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第三十六章 |
第三十七章 |
第三十八章 |
第三十九章 |
第四十章 |
(10)浮色(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评职称 |
报复 |
胜利 |
查课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尾声 |
致谢 |
四、月光下,我们一起聆听(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以锦州滨海新区实验学校为例[D]. 赵思琦. 渤海大学, 2021
-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贝多芬的月光[J]. 闫语. 北方文学, 2020(34)
- [4]吉狄马加的族裔文化书写与民族史诗建构研究[D]. 黑日科子. 暨南大学, 2020(06)
- [5]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 向天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D]. 伏海.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7]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D]. 关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为例[D]. 郭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9]路易斯人[J]. 彼得·梅,朱银涛. 译林, 2017(02)
- [10]浮色[J]. 黄梵. 作家, 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