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体活性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集物累积及其细胞毒性的关系

蛋白酶体活性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集物累积及其细胞毒性的关系

论文摘要

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由HD基因突变即HD基因第一外显子中CAG重复序列异常延伸,因而其表达产物—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氨基末端中谷氨酰胺异常延伸所致。正常Htt弥散分布在神经元胞质内,而在HD患者和HD动物模型脑内,突变Htt形成不溶性聚集物定位在神经元核内和突起(包括轴突和轴突终末)内,分别称为核内聚集物(intranuclear aggregates)和神经毡聚集物(neuropil aggregates)。不溶性聚集物是否与HD神经退行性变有关,或者聚集物的形成是否可因将具有潜在毒性的多肽隔离而降低毒性,目前仍有争议。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机体内两大细胞内蛋白酶系统之一,它清除异常或折叠错误的蛋白质,保护细胞免受聚集蛋白的毒性作用。如果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功能受损,蛋白质因不能正确折叠而形成大量聚集物,或者聚集物因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累积。有研究表明,突变Htt聚集物的累积与UPS功能损害有关,因此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减退可能是HD发病的机制之一。然而,突变蛋白聚集、UPS功能障碍、神经细胞退行性变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未明了。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有反应性氧化物(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 ROS)增加,氧化应激参与HD的病理过程,并可影响UPS功能。但突变Htt是否通过氧化应激损害UPS功能导致突变Htt聚集物的累积继而产生细胞毒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明确蛋抑制白酶体活性能促进突变Htt聚集物累积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突变Htt聚集物的细胞毒性,突变Htt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及氧化应激在突变Htt影响蛋白酶体活性中的作用。一、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对突变Htt聚集物形成的影响将表达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sRed2标记的正常(20Q)Htt和突变(120Q)Htt氨基末端片段的质粒pEGFP-Htt-20Q和pEGFP-Htt-120Q分别转染HEK293细胞,G418筛选后建立稳定细胞系。荧光显微镜观察, 20Q Htt弥散分布在胞质内,未见或偶见聚集物,而120Q Htt在部分细胞胞质内形成聚集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N-Acetyl-Leu-Leu-Norleu-al (ALLN)处理20Q和120Q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随着ALLN作用时间和剂量的增加,120Q细胞系含有聚集物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20Q细胞内未见聚集物形成或偶见聚集物。免疫印迹检测显示,随着ALLN作用时间和剂量的增加,120Q细胞中聚集型Htt逐渐增加,可溶型Htt逐渐减少。由此表明,突变Htt聚集物的形成与蛋白酶体活性的降低有关。为了能直观、动态监测活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构建表达含蛋白酶体降解信号(CL1)的EGFP或DsRed2的质粒pEGFP-CL1和pCL1-DsRed2,将2种质粒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并筛选单克隆稳定细胞系GFPu细胞和DsRed2u细胞。ALLN处理细胞系后,用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GFP和DsRed2荧光强度或GFPu和DsRed2u含量的变化。ALLN处理后,GFPu细胞和DsRed2u细胞中相应荧光强度随着ALLN作用时间的延长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荧光蛋白含量也增加。因此,GFPu和DsRed2u细胞系可作为直观、动态、简便监测蛋白酶体活性的细胞系,细胞系中相应荧光强度和荧光蛋白含量能间接反映蛋白酶体活性,荧光强度或荧光蛋白含量与蛋白酶体活性成负相关。为了进一步说明蛋白酶体活性变化和突变Htt聚集物形成的关系,分别将表达带DsRed2标记的20Q Htt和120QHtt的质粒pDsRed2-20Q和pDsRed2-120Q瞬时转染GFPu细胞,并用ALLN处理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发现,随着ALLN作用时间的延长或浓度的增加,转染120Q的细胞内Htt聚集物和GFP荧光强度或蛋白水平呈同步增强或增加,由此进一步证明蛋白酶体活性的下降能明显促进突变Htt聚集物的形成。二、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对突变Htt细胞毒性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表明,120Q稳定细胞系的活力较20Q稳定细胞系明显降低;在ALLN处理后,20Q细胞和120Q细胞活力均随着ALLN作用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但150Q细胞活力的下降较20Q细胞更加明显。将pEGFP-Htt-20Q和pEGFP-Htt-120Q转染表达Caspase-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探针的Hela稳定细胞系,结果显示有120Q-Htt聚集物的细胞内FRET现象明显下降,有弥散型120Q-Htt细胞内FRET现象也有下降,但是不如有120Q-Htt聚集物的细胞内明显,20Q-Htt不影响FRET现象的发生。说明突变Htt可以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调亡。用表达Caspase-3 FRET探针的质粒分别转染20Q和120Q稳定细胞,ALLN处理后,20Q细胞中FRET的发生较处理前轻度减少,120Q细胞中FRET的发生则较处理前明显减少。将表达Caspase-3 FRET探针的质粒分别和pDsRed2-Htt-20Q、pDsRed2-Htt-120Q质粒共转染GFPu细胞, ALLN处理后,发现转染120Q质粒的细胞内聚集物较处理前增加,GFPu荧光强度较处理前增强,FRET现象较处理前明显减少;转染20Q质粒的细胞中GFPu荧光强度较处理前增强,但FRET现象较处理前仅轻度减少。上述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促进突变Htt聚集物依赖性的细胞毒性,包括诱导细胞凋亡。三、氧化应激在突变Htt影响蛋白酶体活性中的作用为了明确突变Htt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将pDsRed2-Htt-20Q、pDsRed2-Htt-120Q质粒分别转染GFPu细胞系后,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GFP的荧光强度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表达20Q-Htt的细胞GFP的荧光强度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而表达120Q-Htt的细胞其GFP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有聚集物者更为明显,GFP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由此证明突变Htt能抑制蛋白酶体活性。用H2O2处理GFPu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免疫印迹检测均发现GFP水平明显升高。将pDsRed2-Htt-20Q、pDsRed2-Htt-120Q转染GFPu稳定细胞系,分别用H2O2、H2O2+Eda和Eda处理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Eda使Htt-120Q升高GFPu的作用明显减弱,Htt聚集物减少。将pDsRed2-Htt-20Q和pDsRed2-Htt-120Q分别转染GFPu细胞系后,分别用H2O2、H2O2+自由基清除剂Edaravone(Eda)和Eda处理细胞,24h后用MTT比色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H2O2可明显降低分别转染pDsRed2-Htt-20Q和pDsRed2-Htt-120Q的细胞的活力,Eda能明显抑制H2O2和突变Htt降低细胞活力的作用,尤以120Q细胞中为明显。将pEGFP-Htt-20Q和pEGFP-Htt-120Q质粒转染表达Caspase-3 FRET探针的Hela稳定细胞系,分别用H2O2、H2O2+Eda和Eda处理后进行FRET检测。结果显示,在分别转染pDsRed2-Htt-20Q和pDsRed2-Htt-120Q的细胞中,H2O2处理可明显减少FRET的发生,H2O2和Eda共处理后FRET的发生较单纯H2O2处理明显增加;在转染pDsRed2-Htt-120Q的细胞中,单纯Eda处理能明显增加FRET的发生。上述结果表明,突变Htt可通过氧化应激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或损害蛋白酶体的功能,白酶体的活性或功能损害使突变Htt聚集物的降解减少而大量累积,继而产生包括细胞凋亡在内的细胞毒性。结论:突变Htt通过氧化应激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或损害蛋白酶体的功能,使神经元内聚集的突变Htt不能降解而导致神经元退行性变,可能是H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Eda等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自由基而保护蛋白酶体的活性或功能,因此可能对具有治疗作用。

论文目录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一、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对突变Htt聚集物的影响
  • 二、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对突变Htt细胞毒性的影响
  • 三、氧化应激在突变Htt影响蛋白酶体活性中的作用
  • 讨论
  • 一、突变Htt 聚集物的形成与蛋白酶体活性下降有关
  • 二、蛋白酶体活性降低可促进突变Htt 的细胞毒性
  • 三、氧化应激介导突变Htt 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S蛋白酶体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2)
    • [2].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调节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5(03)
    • [3].26S蛋白酶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10)
    • [4].26S蛋白酶体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 2012(06)
    • [5].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疾病发生的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3)
    • [6].蛋白酶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21)
    • [7].一次大强度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收缩蛋白降解和26S蛋白酶体活性的变化[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03)
    • [8].连续荧光监测法测定蛋白酶体活性及其在筛选蛋白酶体抑制剂中的应用[J]. 浙江检验医学 2008(03)
    • [9].热疗中热休克蛋白90对26S蛋白酶体的调控机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04)
    • [10].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蛋白酶体20S的相关性[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4)
    • [11].26S蛋白酶体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03)
    • [12].人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热休克蛋白90α对20S蛋白酶体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12(07)
    • [13].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06)
    • [14].蛋白酶体活性缺失对拟南芥根发育影响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06)
    • [15].具有蛋白酶体抑制作用的植物提取物防治肿瘤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06)
    • [16].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09(32)
    • [17].蛋白酶体的两面性和药物设计[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20)
    • [18].华支睾吸虫蛋白酶体α2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克隆表达[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09)
    • [19].蛋白酶体激活亚基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20(10)
    • [20].高氧导致20S蛋白酶体活性降低诱导早产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6(12)
    • [21].烟草蛋白酶体α2型亚单位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9)
    • [22].槲皮素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减轻心肌细胞肥大[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8)
    • [23].蛋白酶体与β-淀粉样蛋白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04)
    • [24].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01)
    • [25].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蛋白酶体活性的下降促进IL-6表达的研究[J]. 眼科新进展 2016(09)
    • [26].葛根素治疗肺动脉高压大鼠的26S蛋白酶体变化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S2)
    • [27].探讨蛋白酶体功能障碍对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影响[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05)
    • [28].蛋白酶体在精子获能和受精中的作用[J]. 中国兽医学报 2016(03)
    • [29].真核细胞蛋白酶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04)
    • [30].针对20S蛋白酶体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 2015(01)

    标签:;  ;  ;  ;  ;  ;  ;  

    蛋白酶体活性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集物累积及其细胞毒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