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中国近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三农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中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回顾新中国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分析当代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问题,力求对破解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做出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对策设想。本文由绪论和10章构成。绪论阐述了研究中国三农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回顾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情况,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主旨。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三农现代化的艰辛探索。第二章主要回顾了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三农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第三章主要介绍了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几经调整三农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因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新世纪三农问题仍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三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复强调这个“重中之重”,并陆续出台了缓解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任务之一是“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预示着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步入了更加科学的轨道。第四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三农现代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还存在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消费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受“左”的影响,犯了“左”的错误,逐渐放松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实施偏重工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农民和农业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和牺牲等原因,三农问题逐渐发展,不仅使三农的基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使三农现代化充满了艰辛曲折;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成为中心任务,三农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党的十六大之前继续偏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本改变,这是使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并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中国严重的内需不足,阻碍了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增加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第五章至第十章是在以上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作了一些破解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对策设想。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衡量三农政策的标准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就三农问题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强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怎样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主要阐述怎样在三农问题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第八章主要阐述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指导思想。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论文; 成就和问题论文; 理论思考论文;